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鎮賚:凝心聚力奔小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鎮賚:凝心聚力奔小康

這裡曾是一片貧困肆虐的土地——

地處吉林西北部的鎮賚縣,有著“白鶴之鄉”的美譽,卻一度飽受著貧困的煎熬。數萬貧困人口年復一年為了溫飽耕耘不輟,日復一日企盼著殷實富裕的生活。

如今,這是一片希望升騰的土地——

落實扶貧產業、發展庭院經濟、推進危房改造、整治環境衛生……全縣聚焦擺脫貧困,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嫩江之濱掀起了脫貧攻堅的洪濤巨浪,莽原葦海吹蕩起治窮致富的浩氣罡風。

截至2018年底,全縣82個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三年完成貧困人口退出18827戶35972人。2019年7月,鎮賚縣代表吉林省接受國家貧困縣退出抽查,高質量通過第三方評估。2019年底,貧困發生率進一步下降至0.02%。

真心做事為民生 點滴關懷暖民心

四月的鎮賚草長鶯飛,春意盎然。

在春日的陽光下,架其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紅瓦房,配上顏色明亮的通透圍牆,顯得格外安詳靜謐。

57歲的村民李淑文,說起這幾年日子的變化難掩內心的喜悅:“現在家家戶戶吃上了放心水,房前屋後都種上了經濟作物,日子真是越過越有奔頭了。”

過去,李淑文身體不好,成為村裡的貧困戶。心氣高的她,一直想甩掉貧困戶的帽子。無奈,每個月的醫藥費和孩子上學的費用,壓得兩口子喘不上氣。

“現在好了,村裡建起標準化衛生室,身體不舒服就找村醫,住院還可以‘先診療、後付費’,享受‘一站式報銷’政策。”李淑文打心眼裡感激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跟李淑文一樣,生活在長髮村馬場的王有生家也是因病致貧。2019年,王有生老伴生了一場大病,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雖然我現在成了貧困戶,但各級政府給我們提供了很大幫助,不僅給我老伴安排了醫院,還幫著翻修了房子,過幾天還要送來200只鵝雛呢。我相信家裡的日子一定越來越好。”王有生信心滿滿。

近年來,鎮賚縣不斷謀求脫貧攻堅新突破,探索實施了一批符合縣情、符合實際的特色做法和創新模式,建立了“1+N”領導體系,建立包鄉領導、包保部門、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鄉鎮、村六個層面責任清單,確保責任明晰,措施精準,落實到位。針對目前尚未脫貧的18戶35人,實行縣級領導帶頭“三位一體”包保,擰緊“螺絲扣”,一錘一錘敲。

扶貧工作者滿懷真情,將心比心,以誠換誠,通過真、準、實的幫扶措施,將黨和政府的溫暖注入貧困者心田。

紅磚青瓦、几淨窗明,76歲的老漢溫家運坐在炕頭,滿臉喜氣。溫家運曾經是村裡有名的“釘子戶”,如何讓老人搬出泥草房住進新瓦房,可讓駐村工作隊傷透了腦筋。

原來溫家運是個勤快肯幹的人,但家人相繼離世,讓他對生活失去希望。治窮先治心,工作隊一口一個“溫大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他打開心結。2017年,溫家運住進新房。一項項扶貧政策也讓溫家運很快脫了貧。

近年來,鎮賚縣創新提出並實施了D級危房除險加固模式,得到國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廳的認可和推廣,三年改造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10314戶,所有貧困群眾都住上了安全房。

產業帶動扶真貧 庭院經濟有乾坤

“從來沒想過家裡這些閒置地還能成為增收的‘聚寶盆’。”格力吐鄉的王清發,這幾天正在翻地,打算把家裡後園子種上辣椒苗。

66歲的王清發過去是村裡的貧困戶。“去年,村裡發展庭院經濟,駐村工作隊給我們送來了辣椒苗和黏玉米種子,秋後一算賬,淨賺了8000塊錢。”王清發笑得眉眼彎彎。

“通過引進龍頭企業,與企業簽訂了收購合同,引導村民種植辣椒和黏玉米。縣裡還對發展庭院經濟的農戶進行種植補貼,大大提高了村民發展庭院經濟的積極性。”東屏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儘管今年受疫情影響,但是這一棚的草莓還是給我增加了一筆收入。”站在自家的大棚前,宓學忠一臉自豪。

宓學忠是哈拉本召村村民。過去因為自己既要花錢看病,又要供孩子上學,常年入不敷出導致家庭貧困。駐村工作隊到來後,幫他出點子、想良策,將他家原本閒置的庭院建起扶貧大棚,種起西紅柿、草莓。不但自己脫了貧,宓學忠還帶動村裡貧困戶一起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鎮賚縣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並且將其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精準扶貧產業來抓。以“一村一品”為引領,鼓勵支持群眾發展黏玉米、瓜菜、辣椒、小冰麥、穀子等特色化庭院經濟,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增收,全縣庭院經濟發展到6萬畝,戶均增收達到3000元以上,做到了“小庭院、大作為”。

產業脫貧,是富民根本之策。在脫貧攻堅戰中,鎮賚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奔小康的根本路徑。

伴隨著舒緩的音樂,牛兒或悠閒地隨意走動、或安靜地佇立彷彿在側耳傾聽……在鎮賚縣和合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牛舍裡乾乾淨淨,沒有一點異味。

總經理張會臣介紹:“這些牛是肉質非常好的和牛,市場上每公斤售價高達幾千元,‘北上廣’等大城市一塊A5級的這種牛排要賣到幾百元錢,因此養殖期間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鎮賚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突出抓好縣級層面大項目帶動,化解一家一戶項目小散弱、風險難控制、收益難保證、增收難持續的弊端。

“目前,全縣建立了‘1+4+X’產業扶貧體系。通過採取‘政府+企業+農戶’模式,投資2.5億元,建設了4個大型養殖扶貧基地,讓59個非貧困村也有扶貧產業。不但保證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直接分紅,而且通過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都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鎮賚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美麗鄉村入畫來 逐夢小康繪藍圖

筆直乾淨的水泥道路兩旁,柳樹已經抽出嫩芽。李秀珍家大門外“乾淨人家”的牌子擦得鋥亮,屋裡的花花草草長勢喜人。

“兒子、兒媳都外出打工了,我就幫著把家裡收拾乾淨,看著也心情好啊。”剛發完火山小視頻的李秀珍,跟記者嘮起了家常:“我們村跟別的村不一樣,家家比著幹,看誰家最乾淨。”

李秀珍說,過去村裡可不是這樣。後來村裡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天天在村裡收拾衛生,村民們自然也就不能讓自己家的衛生環境拖了後腿。

2018年,鎮賚縣在確定了“脫貧摘帽”目標的前提下,開始實施“653”百日攻堅戰。近萬名包保幹部集體下沉駐村,圍繞村屯綠化、環境衛生、庭院經濟等重點工作實施集中攻堅。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全縣各級幹部用“辛苦指數”,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和黨的“形象指數”,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支持、真心擁護、真心滿意。經過整治,村屯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全縣還依託2000多個扶貧公益崗,實施村屯衛生“網格化”管理,建立形成了“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治理體系。發動群眾自己動手建設美麗家園,評選“美麗庭院、乾淨人家”1.5萬個。通過狠抓環境整治,全縣農村實現了由“髒亂差”到“潔淨美”的根本轉變,為有序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打下了堅實基礎。

好日子是奮鬥出來的。而今,實現脫貧的鎮賚人民,正在為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積極努力,一幅鄉村振興、共奔小康的絢麗畫卷正在鶴鄉大地鋪陳開來……

吉林日報 記者:王丹 實習生:程佳雯 編輯:趙樹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