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禪道的文化底蘊

禪茶與中國文化有深遠的聯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在漢代就有了關於茶的文獻記載,漢代的很多作品中提到過茶。緊隨茶起源之後,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由於教義與僧侶活動的需要,茶很快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的緣分。根據《茶經》的記載,兩晉的時候,寺院裡的僧人就開始以敬茶作為寺院待客的禮儀。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

禪茶一味|| 茶道與禪道的文化底蘊

佛教的重要活動是坐禪修行。佛信奉“過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種既符合佛教規戒,又能消除人體本身的疲勞和營養。而茶葉中含有各種豐富的營養成分,又有著提神的藥理功能,使它成了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古人認為茶有“三德”:一是驅睡魔,坐禪可通夜不眠;二是滿腹時能幫助消化;三是“不發”,能抑制各種慾望。所以,飲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

禪茶一味|| 茶道與禪道的文化底蘊

(佛教禪宗十牛圖)

中國佛教禪宗與茶的關係尤為密切。禪宗在初唐時期開始興盛,隨著禪宗的盛行,佛門推崇飲茶的風氣更加普及。中唐時百丈懷海創立《百丈清規》,此後,寺院茶禮越來越規範。在清寂、古樸的禪堂內,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為禪宗僧人日常的功課。對禪宗僧人來說,吃茶儼然是一種嚴格的禪修工夫,這是禪門茶道的特色。

禪茶一味|| 茶道與禪道的文化底蘊

茶經

根據歷史記載,在唐代時期,茶聖陸羽所撰寫的《茶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全面的關於茶的著作。與陸羽關係甚好的皎然和尚,在其《飲茶歌》裡兩次提到“茶道”一次。可以說是,陸羽的《茶經》確立了茶道的內容與哲學理念,而皎然和尚的《飲茶歌》則是給賦予了“茶道”的名稱。

禪茶一味|| 茶道與禪道的文化底蘊

茶道與佛教頗有淵源,在其所追尋的精神也可謂“志同道合”。在中國傳統的幾大家中,如果說,儒家講究正氣,道家講究清氣,佛家講究和氣,那麼茶道便可謂一個“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