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才脫貧記

李永才脫貧記

家住克旗新開地鄉雙山子村田營子組的李永才今年56歲, 1964年出生時正是國家經濟困難時期,那時人們僅能填飽肚子,被窮字嚇怕了的父親,給他起名字時,希望將來有錢花,不再受窮,叫李永才。

李永才長大成家立了業,由於家庭人口眾多,要贍養四位老人,四位老人相繼過世後,又開始供三個孩子上學讀書,家中缺少勞動力不說,靠種旱地的微薄收入,只能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致富成了他的夢想。

李永才腦袋比較靈,從下莊稼地起就對種植業感興趣,但由於不懂種植技術,靠天種地,力不少出,汗不少流,但收入卻不高,日子跟別人比一差大半截,還欠下了外債。

2016年年初,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後,李永才一家不僅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成為鄉長趙會桐的幫扶對象。趙會桐自幫扶李永才一家以來,春耕前,都會到他家走訪,送去錢和化肥等物資,查找並分析他家生活困難的原因,出點子,想辦法幫助李永才一家尋找致富路。每到逢年過節,鄉長趙會桐還買水果、牛奶、點心等慰問品,上門到李永才家看望。感動的他暗自下決心,絕不辜負幫扶人的一片誠心,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的帽子。

2016年春,李永才通過幫扶人趙鄉長的引導,自費去了河北圍場縣參觀學習馬鈴薯種植技術,引進優質高產馬鈴薯種子3萬斤,試驗種植馬鈴薯120畝。他按照學來的種植技術要求,精心進行制種、播種、除草、施肥等田間管理,秋後獲得了大豐收,平均畝產馬鈴薯近5千斤,每畝收入2500元,比原來多收入500元。見到了效益,李永才脫貧的信心更足了。與此同時,他還利用鄉長給他爭取的危房改造項目,把家裡三間年久失修、透風漏雨的土坯房進行了翻新,一家人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2017年,他擴大種植規模,租種村集體土地220畝,種植的馬鈴薯又喜獲豐收。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反季節銷售,除去開支,每畝純收入800餘元,李永才成了村裡首個穩定脫貧戶,還被評為脫貧致富的典型,受到鄉里和村裡的表彰獎勵。

李永才日子好了,他還抓住金融扶貧的有利契機,利用扶貧貼息貸款和農機補貼政策,購置了二五四拖拉機、播種機等農機具,繼續擴大種植規模,他下決心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共同奔上小康之路。從春種到秋收,在僱傭勞動力幹活時,他都是儘量用當地的貧困人口,每年僱工幹活支出3萬餘元,貧困人口就佔三分之二。不僅如此,農閒時節,他還發揮自己做瓦工的一技之長,去赤峰、經棚等地從事建築業,每年務工收入達6000餘元。村民們說他:“你都當上老闆了,還出去打工受那累幹啥?”他說:“俗話說,鋸響就有末,自己不勞動掙錢,盡靠國家和幫扶人哪行啊?”

榜樣的力量催人奮進。在李永才的帶動下,雙山子村貧困戶爭脫貧、比致富的事例比比皆是,層出不窮。如今全村的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過上了“兩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正在一同闊步走在通往小康社會的大路上。

作者:劉玉國 宋曉偉

來源:新開地鄉

編輯:姜薇

李永才脫貧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