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序言

《白痴》內容簡介:19世紀60年代的彼得堡,年輕的梅詩金公爵由於善良質樸被周圍人視為“白痴”,而他這種“白痴”實際上是一種大智若愚。絕色女子娜斯塔霞被撫養自己的地主託茨基垂涎已久,經過反抗之後被託茨基以錢財為代價要把她嫁給勢利小人加尼亞,梅詩金公爵對不幸的娜斯塔霞試圖拯救,然而娜斯塔霞為了不拖累梅詩金,帶有自我毀滅性地嫁給了另一個花花公子羅果仁,最後慘遭殺害。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偉大毋庸多言,作為十九世紀俄羅斯最耀眼的作家之一,他對其後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現代文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赫爾曼·黑塞、安德烈·紀德、阿爾貝·加繆等等眾多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均對其推崇備至,魯迅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對陀思妥耶夫斯基讚賞有加,並稱他為“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眾多作品當中是極為出色的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篇小說當中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堂吉訶德”式人物——梅詩金公爵,善良的梅詩金公爵寬容地對待身邊所有人,對他們形成了不同程度地感化,但他面對著已經腐化的世界最終無力倒下,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白痴。

論主人公梅詩金公爵所經歷的三個“白痴”階段

  • 第一階段是在梅詩金去瑞士治療直到回到彼得堡之前。

雖然《白痴》這部作品中並沒有直接描寫梅詩金在瑞士治療的情況,但是這段時期對梅詩金整個人生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去瑞士之前,梅詩金的身體狀況非常糟糕,而經過在瑞士的生活以後,他不僅身體狀況得到了改善,精神境界更是完成了徹底的昇華。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白痴》主人公梅詩金公爵

在瑞士生活期間,梅詩金閱讀了大量書籍,而且日常生活接觸的人群以孩子為主,這正是他境界得到提升的關鍵所在,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純真同時也是最容易對人本身產生潛移默化的群體。這一點在梅詩金講述“另一種幸福”——瑪麗故事的時候體現得尤為明顯。

瑪麗本是一個無知少女,他被別人始亂終棄以後陷入了絕境,同時也被周圍所有人唾棄,孩子們也受大人影響對她各種嘲笑,而梅詩金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們對瑪麗的態度有了很大改觀,開始同情接受她,大人們受到孩子的影響也進行了反思,這讓瑪麗最終得到了救贖。

而拯救,也成為了梅詩金身上的一個重要特質。

  • 第二階段是梅詩金公爵回到彼得堡之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這也是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

再次回到彼得堡之後,梅詩金的境界和周圍人已經不是一個層次,在故事主線中,他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被他身上那種“聖愚”所感染。

這一時期的梅詩金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外表純真的他實際上對人性洞若觀火,甚至往往能從一個細微之處窺探到事情的本質,比如他僅從一張照片中就看出了娜斯塔霞的自我毀滅慾望,從三言兩語之中就看到了加尼亞和羅果仁的報復心理。關於這些,會在後文繼續分析。

  • 第三階段,就是娜斯塔霞被羅果仁殺害以後梅詩金受到刺激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白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白痴》女人公娜斯塔霞

羅果仁將娜斯塔霞殺害之後,梅詩金的信仰受到了巨大挑戰,不僅拯救娜斯塔霞的願望破滅,對羅果仁也有一種絕望之情,而羅果仁其實正是梅詩金的對立面,善良徹底輸給了邪惡,就如作品的序言中所說:

當善良成了白痴,仁愛變成無用,狂暴顯示為力量,怯懦裝扮成理性,美命定了要被踐踏和毀滅,惡卻愈加肆無忌憚、擾亂一切。梅詩金公爵並沒有能撼動這張根深蒂固的網,他並不能為這個世界做什麼,仍然回到他那瑞士的淨土。

梅詩金公爵身上帶有作者本身的投影以及對世界發起的抗議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飽受癲癇病的困擾,這在主人公梅詩金公爵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梅詩金公爵正是由於癲癇病的發作才遠離俄羅斯去了瑞士治病調養,並且在瑞士期間參觀過一次死刑,這個經歷對梅詩金公爵造成了很大影響,在作品中也多次被提到,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確實親身經歷過死刑的考驗。

1849年4月23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參加反對沙皇的革命活動被逮捕,並於同時決定對他處以死刑,直到行刑前的最後一刻才改判為流放。在《白痴》這部作品中,他正是借梅詩金之口表達出了由死刑引發的對人性的思考和恐懼,他本人的親身經歷讓讀者身臨其境,也使得作品更有滲透力。

有這樣一些例子:一個人喉管也給割破了,可他還沒有絕望,還想逃脫,還在求饒。可是,對於被處決的人來說,這最後的一點希望卻毫無疑問被剝奪了,抱著這點希望死去本來可以減輕十分之九的痛苦。死刑可怕的痛苦就在於此,在於明明白白地知道沒有得救的希望。世上沒有比這更難受的痛苦了。

除此之外,梅詩金公爵作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發言人,在多種場合顯得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也正因為如此才被很多人譏笑為“白痴”,而讀完整部作品我們會發現,這個“白痴”完全是褒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歌頌的對象,相反梅詩金公爵身邊那一個個正常人在他的襯托之下顯得卑鄙不堪。

而最終梅詩金公爵的悲慘命運也可以看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對這個世界的控訴。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作品當中還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角色,堪稱寫盡了人間眾生相

故事一開始,梅詩金公爵身無分文地踏上了從瑞士開往彼得堡的列車,在車上結識了另外兩個本書中的重要人物——羅果仁和列別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白痴》中的羅果仁

  • 梅詩金公爵的另一面——羅果仁

羅果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梅詩金公爵的另一面,如果說梅詩金代表著人性中的“善”,那羅果仁則象徵著人性中的“惡”,果不其然,其後的情節中兩人都對一個絕色女子、也是本書女主人公的娜斯塔霞有了數不清的瓜葛。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梅詩金和羅果仁經常能從對方身上審視自己,這點在第二部中兩人互相交換十字架的情節中最是明顯,兩人的處處對立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個核心。因此在羅果仁最終將娜斯塔霞殺害以後,不僅是羅果仁意識到了自己已經無法挽回,梅詩金公爵也同樣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徹底意識到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無力。

  • 小人物身上矛盾性的集中體現——列別科夫

與梅詩金和羅果仁相比,列別科夫更接近普通人,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典型的“小人物”。作為一個普通人,列別科夫趨炎附勢,對有著鉅額遺產的羅果仁極盡拍馬屁之能,但是隨著劇情的深入,我們卻可以看到這個人物身上的多面性——雖然外表是生活中常見的那種勢利小人,但是同樣有著自己的生存哲學和信仰,出人意料的是,這樣一個人物居然飽讀書籍,還能對一些經典進行獨特的闡釋。

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部作品充滿魅力的原因之一,出場人物無論篇幅大小都有其多面性,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人物性格鮮明,而是每一個人物都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的真實寫照,他們生活環境和追求各不相同,但是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生存哲學。

  • “高尚的妓女”——娜斯塔霞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女性經常會是這樣的角色:她們為生活所迫活得並不體面,甚至有的以自己肉體為代價換取生存的權利,但是她們無一例外的都擁有一顆高尚的靈魂。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白痴》劇照

娜斯塔霞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自幼失去雙親的她被地主託茨基撫養,而託茨基因為垂涎她的美貌產生了罪惡的想法外界對此也是議論紛紛,然而自尊倔強的娜斯塔霞毫不屈服,反而讓託茨基下不來臺,不得不想方設法擺脫她的威脅。

託茨基的想法很簡單也很實用,就是用錢財換取自由,可惜娜斯塔霞絲毫不為所動,無奈的託茨基只能和葉潘欽將軍合謀假借加尼亞之手試圖說服娜斯塔霞,只可惜,倔強的娜斯塔霞讓這一切變成了一場鬧劇。

娜斯塔霞鄙視加尼亞的為人,很明顯地愛著梅詩金公爵。娜斯塔霞的愛也呈現為一種放棄,她不願梅詩金被自己的名聲所累,也不願意讓善良的梅詩金揹負起自己這沉重的枷鎖,於是選擇了明知會毀滅自己的羅果仁。

而梅詩金對娜斯塔霞的愛更多的帶有拯救性質,就如同對他故事中的瑪麗,是梅詩金所謂的“另一種幸福”。

  • 虛無主義的代言人——伊波利特

“虛無主義者”或“虛無主義”是用來指徹底拒絕一切權威,道德,社會習慣的行為,或聲言要這樣做的人。或是通過拒絕一切既定的的信仰,或是通過極端的相對主義或懷疑主義,虛無主義者認為那些對於權力的掌控都是無效的並應被對抗。在虛無主義者看來,道德價值的最終來源不是文化或理性的基礎而是個體。

伊波利特是一個重病纏身的青年,他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病床上度過,行動上的缺失反而讓他的思想上更加深刻,因為他始終在思考,不僅在審視自己,也在審視著世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白痴》劇照

伊波利特給自己臨終前寫下的自白佔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一封信足足寫了幾十頁,而這封信也可以看作他思考的全部意義。從這封信來看,伊波利特不僅僅是在感慨命運的不公以引起引得別人的重視。他層層遞進地講了三層含義:

  1. 一是覺得命運對他人太好而他人不夠珍惜,伊波利特為此甚至恥笑餓死者和凍死孩子的人。
  2. 二是雖然命運對自己不公,但伊波利特仍表達了自己的善意,就如他竭盡所能幫助了一個幾乎被生活擊潰的醫生。
  3. 三是伊波利特想博取眾人的注意力彰顯自己的存在,甚至以自殺來對這個世界表示抗議。

眾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對虛無主義嗤之以鼻,然而在這本書中,他對伊波利特表現出了很大的同情和理解,並且借他的抗議為周圍的黑暗點燃了一些希望,可惜的是,這點希望在眾人的嘲笑和冷漠之中毫無聲息地破滅了。

  • 一心向上攀爬的投機者——加尼亞

事實上,加尼亞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一直和梅詩金公爵處於對峙的狀態,天真的梅詩金多次無意中讓加尼亞處於尷尬的位置,以至於加尼亞對梅詩金惡語相向甚至在眾目睽睽之下出手打人。

如前面所說,梅詩金公爵代表著人性中最高境界的真和善,而其他人也能在梅詩金身上形成一種折射——即越是善良的人越會覺得梅詩金親近,相反內心邪惡的人則會對他產生一種敵視的態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白痴》劇照


加尼亞正是有著自己齷齪打算、一心想謀取錢財藉以擺脫自己貧困地位的人,為此他不惜和別人做交易來娶一個會讓自己受到侮辱的妻子,內心深處則始終在積累仇恨,一旦目的達成就會對妻子施加報復。

梅詩金公爵看透了這一點,在他的“聖愚”襯托之下,加尼亞無所遁形,於是兩人多次衝突,好在加尼亞在抉擇時保持了最後的底線,也為自己換取了一絲救贖。

《白痴》的偉大之處還在於,書中的群戲描寫被處理得爐火純青

《白痴》這部作品光從情節上來看也稱得上是精彩紛呈,高潮迭起,人物之間的矛盾彰顯得尤為突出,而其中最讓人歎為觀止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於群戲的處理。

在娜斯塔霞生日做選擇和公爵在列別科夫別墅中養病期間的兩場群戲中,每次出場人物都達到了十數人,而這些人全都是有血有肉有性格,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理論並因此和他人產生爭辯的角色。

人物之間看似無休止的爭辯其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這個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種矛盾的質疑,這些質疑當然不可能僅憑几句話就說得一清二楚,所以作品中隨處可見長達幾頁甚至十幾頁篇幅的人物對話。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當善良不被容於世界,罪惡會肆無忌憚

《白痴》劇照


很多文學評論家曾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帶有劇本的性質,情節衝突和人物矛盾的迸發感十分強烈,例如俄羅斯著名作家高爾基就曾經說過:“就表現力來說,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亞可以同他媲美。”

這個特徵在《白痴》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作為讀者,在看到娜斯塔霞在眾目睽睽之下燒掉幾萬盧布之時、在看到梅詩金公爵受到無理的誹謗仍然坦然處之之時、在看到娜斯塔霞和另一位女角色阿拉格雅為了梅詩金公爵發生正面衝突之時,才能深切地體會到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魅力。

小結

《白痴》這部作品的魅力還不止於上述所言,具體到每個讀者而言意義也不盡相同,但是無論何時何地,我們在閱讀時都會產生一種深深的共鳴,那種強烈的衝擊感會隨著我們生活經歷越來越豐富之後逐步加深,不僅這部作品如此,也是眾多經典文學作品之所以魅力能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讀《白痴》,會讓我們切實地感受到善良和純真的可貴,尤其是在那樣一個逐漸被腐化的世界。

讀《白痴》,讓我們明白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會真的像堂吉訶德那樣理想化,試圖通過一個個可能微不足道的善行來影響周圍環境。

讀《白痴》,也會在我們失落或者惶惶不安時,得到一絲絲慰藉,就如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所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是波濤翻騰的旋渦、飛沙走石的風暴、會把我們吸進去的嘶嘶作響、沸騰滾泡的排水口。它是完全純粹用靈魂作原料來構成的。違揹我們自己的意願,我們身不由己地被吸了進去,在那裡面旋轉,頭昏眼花,幾乎窒息,同時又充滿著一種眩暈的狂喜。除了莎士比亞的作品之外,再也沒有比閱讀這種作品更令人興奮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