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低頭族容易引發頸椎病

科普丨低頭族容易引發頸椎病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低頭族玩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頸椎病的發病率也在快速增長。低頭族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容易引發頸椎病,造成頸肩部肌肉僵硬、痙攣。低頭玩手機的時間過久,猶如低頭伏案工作,日積月累,就會引發頸肩部疾病及上肢疾病。

吳寒研究調查某三甲醫院醫護人員頸椎病患病情況與相關危險因素之間的關係,頸椎病發病率高達29.10%,其中長期低頭的工作姿勢是患病的高危因素,每天使用手機2小時及以上,與極少用手機者相比,他們患病風險顯著增加[1]。

喬秀秀對於大學生頸椎病現狀進行調查[2],通過對某高校大學生頸椎病現狀的調查,發現17%的大學生經過檢查有輕度以上的頸椎病,35.6%的大學生雖未接受頸椎檢查,但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頸椎痛。

作者認為大學生頸椎病的發病與長期使用手機電腦,長期伏案學習工作,缺乏體育鍛煉等因素有關。


科普丨低頭族容易引發頸椎病

大學生髮生頸椎病相關因素排序表(前8位)[2]

經常玩手機可能會導致頸椎曲度變直、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肩袖損傷,肱骨外上髁炎(俗稱網球肘),腕管綜合徵、腱鞘炎等。這個姿勢也是肩胛骨被前引的姿勢,胸小肌縮短,菱形肌被拉長還可以造成駝背,影響個人的儀態氣質。


科普丨低頭族容易引發頸椎病

躺在床上或沙發上手機玩時,手臂的肌肉已經牽引到了頸部的肌肉,長時間保持這種動作,不但對於頸椎肌肉產生牽扯,形成對頸椎韌帶、筋肉的緊張,影響頸部的血液循環。同樣,這也容易導致加速頸椎的退變,導致誘發頸椎病的發病,對於這種不平衡的拉力是頸椎病的誘發因素要有正確的認識,避免因此而造成誘發頸椎病的發病。


Angeline[3]對於印度經常低頭工作的年輕紡織女工做了橫向調查研究,總共分為3組,第一組為在職年輕紡織女工,第二組為已離職的紡織女工,第3組為非紡織業女性對照組。總共調查了321個參與者,每組為107人,使用專業Standardized nordic questionnaires (SNQ) 調查表,分析肌肉骨骼系統的症狀. 結果發現,一半以上的在職年輕女工(67.28%)和已離職的女工(67.28%),都有肌肉骨骼系統的疼痛。 而對照組,非紡織女工女性,只有18.69%的參與者有肌肉骨骼系統的疼痛。頸部和肩部痛為高發部位。其中,在職女工中,49.5%為頸痛,50.5%為肩痛。已離職女工中,45.8%為頸痛,49.5%為肩痛。每週工作48小時以上的紡織女工中,貧血和抑鬱症高發。


你們自己想象一下,紡織女工的低頭工作性質跟你玩手機的姿勢有啥區別?可能人家紡織女工沒法躺,沒法坐,得站著低頭幹活,你可以躺著玩手機,也可以坐著玩手機,但對於頸肩部來說,躺坐影響不大的,主要是長時間低頭所致。

科普丨低頭族容易引發頸椎病


建議:

1、首先要認識到,長期伏案工作(也就是長期低頭學習和工作,包括玩手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2、少玩手機,特別是行走以及開車坐車的時候,不要玩手機,不僅僅是為了避免頸部的長期勞損,更主要為了行進中的安全。行走過程中玩手機,就會存在視覺困難,注意力分散,不會去注意路面中的高低不平以及坑坑窪窪,也常有玩手機不小心掉進井蓋缺失的下水道中的報道,以及行走玩手機而撞到路旁樹木,電線杆及建築,從樓梯上摔下等等。乘車玩手機,因為行車顛簸不穩,會導致視覺疲勞,頭暈目眩等。開車玩手機雖然交通法規定為違法,但實際上,在現實中,開車玩手機的不少,存在很大隱患。


3、加強頸部的保護,以及正確的姿勢使用手機和電腦,避免長期伏案學習和工作,避免長期使用手機,在伏案學習和工作時,可以配備支架,將電腦墊高,與視線基本保持在一個平面,經常活動鍛鍊頸背部及腰背部肌肉力量。比如,引體向上活動鍛鍊,游泳鍛鍊,以及小燕飛頸腰背肌鍛鍊等。


4、勞逸結合,良好的睡眠和生活習慣,合適高度的枕頭對於頸部肌肉的休息和放鬆也是非常重要的。“高枕無憂”可不是正確的睡眠習慣。高枕會導致睡眠時頸部長時間屈曲狀態,導致頸部肌肉的勞損和牽拉傷。枕頭高度以一側肩寬為宜。不宜過低也不宜過高。

參考文獻:


1、吳寒,宋文閣. 某三甲醫院醫護人員頸椎病患病調查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頸腰痛雜誌,2018;01:

2、喬秀秀,於秀娟,張蕊傑,李小惠,高雅麗. 大學生頸椎病現狀調查及防治對策. 科技資訊,2017;29:204-207

3、Angeline GN, Bobby J. Work 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 girls and young women employees of textile industries in Tamil Nadu, India - a comparative study. Int J Adolesc Med Health. 2017 May 24;30(6). pii: /j/ijamh.2018.30.issue-6/ijamh-2016-0116/ijamh-2016-0116.xml. doi: 10.1515/ijamh-2016-01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