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開始變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揭竿而起,打破代工死循環

可能很多人沒注意,在iPhone手機背面常常印著這樣一句話:“蘋果在加利福尼亞設計,在中國組裝”。也就是說,這臺手機是由中國企業代工,負責只佔成本百分之二的組裝環節,意味著獲得的利潤少得可憐。

風向開始變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揭竿而起,打破代工死循環

事實上,這就是中國代工企業的縮影。代工與自主品牌之間的差距過大,產品同質不同價,往往代工企業幹了百分之七八十的活,卻只能獲得百分之一二十的回報。

比如德力,作為亞洲最大的日用玻璃生產商,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儘管其產品遍佈全球70多個國家,但是德力這個品牌卻鮮有人知。其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於幫一些國際品牌代工,自主品牌根本就發展不起來。

風向開始變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揭竿而起,打破代工死循環

還有山東的紡織製造巨頭孚日股份,企業長期為宜家、無印良品等國際品牌代工。孚日為一奢侈品牌代工的被套,出廠價格為410元,而品牌對外售價為5000元,價格相差12倍!

風向開始變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揭竿而起,打破代工死循環

不過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的興起,中國企業的品牌意識也在逐漸增強。有許多中小企業揭竿而起,開始更加註重技術創新,建設自主品牌。

比如廣東的家電巨頭格蘭仕,最初靠著貼牌生產世界各大品牌的微波爐發家,但格蘭仕並不滿足於代工,而是注重研發與自主創新,並且努力開拓海外市場。如今格蘭仕已經在10多個國家設立研發中心,產品覆蓋近200個國家。

東莞的和樂電子也是個例子。和樂在成立之初,廠裡只有30幾個人,靠著海外品牌耳機的貼牌代工生產來獲得利潤。隨著當地經濟發展和商業環境改善,和樂抓住機遇,致力於技術創新和打造自身品牌,目前已甩掉了“代工貼牌”的標籤。

風向開始變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揭竿而起,打破代工死循環

還有江西的聯圓世家傢俱工廠,在之前基本都靠著代工賺錢,但老闆毛晶晶不甘於幫外地商家供貨的現狀,主動擁抱互聯網成為電商。最近加入了拼多多“新品牌計劃”,打造自身品牌、進一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風向開始變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揭竿而起,打破代工死循環

相比於進口傢俱品牌,傢俱企業打造的自主品牌有著無可比擬的性價比,質量並不遜色於像Bentley Home、TURRI等知名品牌,而且在價格方面便宜一大截。無論對於企業還是消費者而言,打造自主品牌都是極大的利好。

曾經,東部無數中小制工廠面臨著被淘汰的困境,但如今,正有越來越多企業行動起來,努力甩掉“代工貼牌”的標籤,建設自主品牌。可以預見,中國製造業的“春天”就要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