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盛原,揭祕“國潮中醫藥”

推開廣盛原中醫藥書記、工廠長李燕鈺辦公室的門,正好看到她在和同事交流車間裡生產的一批新品種:“這次這個還可以,色澤變化過來了,這個硬度也比上次那批口感軟綿了些,還得再試一次,換一種比例試試……”。

作為與徐勝董事長並肩戰鬥的“國潮中醫藥”締造者之一,李燕鈺書記對品質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廣盛原的願景是讓中醫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多年在老字號的浸潤下,對中醫藥品質的高追求已變成了她的一種生活習慣。

“您曾是天津達仁堂老號的廠長,又是安宮牛黃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技藝傳承人,在很多同行眼裡,您就是品質的象徵。如今是什麼動力讓您再次迎接‘國潮中醫藥’帶來的挑戰?”

對於筆者的疑惑,李燕鈺書記直言:“因為一個行業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品質上限,才能走得越來越遠。大同地處東經113度、北緯39.5度,海拔1030米,氣候屬於短日照大陸季風性氣候,全年平均溫度 6.4益,平均年降水量 400~500mm,溼度適宜,有‘中國良藥港’之稱,非常適合製藥工業生產。特別是大蜜丸,有行業品質提高的巨大空間。”

相識多年,李燕鈺書記的語氣始終溫潤如春:“中成藥的生產是有標準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藥典標準,對原料和產品也有明確的指標要求,但這個標準只是國家對人民健康的一種負責,不代表中醫藥人心中的最高品質。”

走進廣盛原,揭秘“國潮中醫藥”

廣盛原中醫藥書記、工廠長 李燕鈺女士

材料務求地道

作為傳統中醫藥的傳承者,在李燕鈺心中還有兩個更高的標準。

第一個標準是對產品藥效的追求。

廣盛原幾百年來始終堅守“材料務求地道,修合恆存天良”的製藥觀,料要好,才能保證患者服用後的效果。以地黃為例,廣盛原採用的是120支一公斤的原材料,現在市場上很多原材料都是150~240支一公斤。這就意味著廣盛原用的地黃個頭比普通的大一倍。

為了保證原材料的成份有效,廣盛原不惜成本逐項檢驗,以確保產品品質。

“即使都符合檢驗標準,也並不意味著不影響最終的療效,足年足份的道地藥材跟普通藥材相比,患者服用後的效果肯定不同。所以廣盛原始終堅守著材料務求地道,達不到要求就退貨。而且我們製藥界有這麼句話———‘祖宗的方子都是好的,治不好病就是你沒把藥做好’。廣盛原的‘國潮中醫藥’從中間品到成品都有嚴格的內控標準,通過完善的三級質 量保證體系對生產過程進行管控,確保生產出的產品都是精品。”

第二個標準則是廣盛原的精品標準,也是李燕鈺心中的理想標準。在廣盛原,她把口感、色澤、包裝都擺到了重要的位置。李燕鈺說:“中醫藥很多是要按照療程吃的。以大蜜丸為例,如果口感不好,包裝老舊,有幾個患者能堅持按療程服用?

再以大山楂丸為例,為了做好它,我們換了幾十種山楂進行比對,最後選定了山東的‘大金星’品種,因為這種山楂果肉的口感好,而且還要去核。”

為了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口感,李燕鈺對藥粉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藥粉用 80 目的篩子過篩,她覺得不夠細密;用100目過篩,她覺得勉強合格。在廣盛原,藥粉過篩100目是下限。大量的人力成本投入,換來的是真正細密的藥粉。不僅大蜜丸如此,所有的藥粉都如此。“徐勝董事長對廣盛原有一個‘三產’的採購原則———產地種植、產地收 購、產新收購。產地種植,比如恆山黃芪這一細貴藥材,廣盛原自建基地;產地收購,即去道地產區現場收購,以更好地控制源頭;產新收購,意味著陳貨淘汰,鮮貨才能拿回廠家。”

在李燕鈺看來,良藥不一定苦口,每一味藥都應該呈現它原本的色澤和味道,大山楂丸就該是酸的,是偏棕紅色的;六味地黃丸、艾附暖宮丸、桂枝茯苓丸因配料不同,也該有自己的顏色、自己的味道。這叫還本原!

“這是藥材原料的內控,我們的匠心工藝和生產過程的內控,還要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  

修合恆存天良

廣盛原有很多自己的“小秘密”,這是絕活,也是傳統匠心製作技藝。這個技藝的繼承者、傳播者就是廣盛原的總工程師李文成。山西省總工會和大同市總工會曾多次為他建立了李文成大師創新工作室。

不僅如此,每一個批次的產品的質量檢驗和把關,李文成也是總風控者。

“國潮中醫藥”之所以被消費者美譽為“一顆有靈魂的蜜丸”,其靈魂的注入者就是李文成。他身兼多種劑型關鍵成藥環節的獨門絕技,又是整個製造環節的總設計師和總負責人。

對他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教有資質的年輕人學透這些不同環節的絕活。

走進廣盛原,揭秘“國潮中醫藥”

“妙靈丸2008042批次沒問題!” 李文成(左一)和他的同事們在檢驗室的日常工作

離開李文成總工的檢驗室,筆者在廣盛原生產總監劉利的介紹下,認真觀摩了每一個生產質量內控環節。

“內控要從源頭抓起。比方說,國家對大蜜丸的要求是每100克大蜜丸的水含量不能超過15克。我們自己的內控標準是13克。這個標準是怎麼來的呢?”劉利總監一邊檢查手中的檢驗單,一邊介紹:“不同批次的蜂蜜含水量是不同的,從每百克含有16~20克水份不等,藥粉一般會每百克含有6~7克水份不等。也就是說,一顆大蜜丸如果按照藥蜜比1:1來算,一百克的大蜜丸水含量應該是在11~13.5克之間。我們自己的內控放到13克是非常合理的。水份多了就會影響保存和長期品質;水份少了,則會發硬,影響患者咀嚼的口感。”

為了做到精細化控制,車間管理人員每天都會關注生產過程中的藥蜜比,保證每一批大蜜丸都在理想的含水狀態。

“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劑量控制也是如此。”劉利說,一顆大蜜丸克重的上下浮動國家有明確標準。因為是藥品,劑量大了不行,劑量小了更不行,影響療效。“我們的蜜丸比國標要求的更嚴格,要保證患者吃到足量卻不過量的藥。”

在談及“國潮中醫藥”時,劉利對“小紅罐”系列產品非常有信心。“你別看這個小紅罐,我們用的是最高級別的藥用材料,你看它又漂亮又好撕(封口),其實每一個小紅罐成品都經過專門的壓力測試,消費者手裡的小紅罐密封得非常好,能夠禁得起60帕的抽真空檢驗,以保證藥品完好無損地送到消費者手中。”

“不只是大蜜丸,我們其它劑型的‘國潮中醫藥’產品也都進行了大幅度升級。就以目前剛剛列入國家級新冠肺炎診療指南目錄的芪參補氣膠囊來說,這是一款膠囊產品,為了增強它的密封性,保證藥品質量,我們採用了鋁塑鋁包裝。這類包裝最早是用在化藥上的,成本很高,至今國內也只有少數幾家中成藥企業為消費者提供這樣的包裝。廣盛原始終堅持品質保證是第一位的。”劉利說到這裡,想起了廣盛原四百多年來流傳的祖訓———炮製之繁無以復加,取利之薄無以復減。

“在我們廣盛原這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代代相傳的工作態度,也是我們廣盛原每一個製藥人的生活方式。”劉利邊走邊介紹:“除了人和內控機制的因素外,硬件也是產品質量保 證的核心因素之一,純化水系統,空調系統,環境的溫溼度控制,這些都對藥品微生物等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說,生產環境是一種很重要的保障。”

走進廣盛原,揭秘“國潮中醫藥”

劉利(右)日常的工作就是從查看每一種製劑的藥蜜比開始的

四百年的堅守

參觀了生產車間後,筆者又在廣盛原守芪人王生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廣盛原野生恆山黃芪原生態基地。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廣盛原人在今天大同市渾源縣的恆山腳下開設藥材加工業,專以加工恆山黃芪為主。那時的恆山黃芪以株論價,一根好的條芪極其珍貴,因此,藥農們無不精心守護。正所謂“補氣之長推黃芪,黃芪之尊屬恆山”,這句話從那時算起,流傳了三百餘年。

現今,在恆山黃芪的核心產區源頭——有“黃芪正宗”“北芪之源”之稱的大同渾源北土嶺溝,仍保留著數百年來守護黃芪的窯洞。從那時起,守芪人代代相傳,守護著這裡的黃芪。

走進廣盛原,揭秘“國潮中醫藥”

圖為廣盛原野生恆山黃芪原生態基地及清代守芪人所居住的窯洞

王生老師就是守芪人的後代。自清朝開始,王氏家族世代守望著這片黃芪的沃土。自幼在黃芪的薰陶下,如今已經年過花甲的王生老師,依然精神飽滿,百骸矍鑠。說起黃芪,他總是滔滔不絕:“黃芪屬於雙子葉目黃芪屬的根瘤藥材,這裡(恆山)的水土氣候特別適宜這種藥材……”。

為加強對野生恆山黃芪資源的保護,廣盛原在北土嶺溝按傳統方式建設“廣盛原野生恆山黃芪原生態基地”,並從2003年起對該基地3000畝天然野生恆山黃芪全部“圍封天養”。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廣盛原中醫藥通過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向全國各疫區,尤其是武漢疫區,先後捐贈藥品、物資和資金近千萬元。這些捐贈極大的幫助了疫區人民和奮戰在一線的抗疫天使們。

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野生恆山黃芪以及國潮中醫藥系列中的芪參補氣膠囊、北芪片等。這些藥品的主要原料均來自於原生態基地裡的道地恆山黃芪。

不僅如此,廣盛原中醫藥還積極與行業共同分享這一寶貴資源,目前已經向全泰堂、思邁樂、貴州一樹等多家行業夥伴,以數十畝為單位,進行基地資源贈與,以帶動全行業對道地藥材和品質醫藥的共同成長。

自大明萬曆八年開始,經歷四百四十年,廣盛原中醫藥堅持本原的守正之心從未改變。野生黃芪原生態基地的守護與建設,只是廣盛原人堅守本心的一個縮影。  

希望

再次回到廣盛原,已經是傍晚時分,筆者向李燕鈺書記道別。她握著筆者的手:“歡迎下次再來,下次再來的時候,我們就搬到新廠房去了,現在基礎設施基本完工,已經開始進行淨化處理,設備也要陸續入駐車間。”

原來,徐勝董事長早就預見了“國潮中醫藥”的巨大市場需求,提前一年開始佈局廣盛原中醫藥文化展覽館和最新的廣盛原全自動大蜜丸生產車間,車間面積達26000多平方米,且全部設施和設備都採用目前國際上的頂級配置。預計未來幾個月內,廣盛原的產能就可以實現 3 倍以上的增量。

夕陽西下,望著不遠處碧空浮雲的恆山,筆者感慨良多。大同,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守正創新的廣盛原老號。“國潮中醫藥”能夠如黑馬騰空,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社會熱點,絕不是僥倖得來。

或許,這才叫厚積薄發。文章來源:醫藥經濟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