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他的老家在湖南湘潭。

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參與公車上書。

他最大的罵名是鼓動袁世凱稱帝。

他最大的秘密是在白色恐怖最盛的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秘密黨員。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朋友圈

他一生中投身了不同政治門派,被世人稱作是中國最後一位縱橫家。

他,就是楊度。

苦苦求索一少年

楊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湖南省湘潭縣姜畲石塘村人,原名承瓚,字皙子,後改名度,別號虎公、虎禪。

楊度可謂少年得志,他十七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人,才思敏捷,文章一流,寫詩填詞、書法繪畫都不錯。

光緒二十年(1894)、二十一年(1895),朝廷兩科會試,楊度都參加了,期間恰逢公車上書,年輕的楊度也附和響應,由此,他認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這兩次會試,楊度雖未獲取功名,卻結下了人脈。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年輕時的楊度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楊度二十一歲時,湖南大儒王闓運親自到楊家招其為學生。王闓運頗擅功名科考、詩文和帝王之術,楊度的同門師兄弟也是牛人,如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等。

楊度一度沉迷於王闓運的帝王之學,後逐漸對新學產生了興趣,與活躍在長沙的維新派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梁啟超等人過往甚密。但維新運動不到一年便作鳥獸散,昔日的好友和同門不少成了刀下之鬼。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楊度梁啟超等在一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楊度不顧王闓運的勸阻,瞞著老師自費留學日本,這一次,他的同學是黃興。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楊度被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取一等第二名。亦即榜眼。後有人向慈禧告狀,遂因有傾向立憲派的言論,被除名。

強大的朋友圈讓人眼眩

光緒三十年(1904年),楊度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國憲政,與汪精衛同學。在日本,楊度結識了後來最強大的朋友圈。

在日本的孫中山對楊度欣賞有加,一度還想拉他入同盟會,但楊度在政治上傾向於君主立憲,既不保皇,也不革命,他雖婉拒了孫中山的請求,但卻是他將此前的同學黃興介紹給孫中山,結成了後來的“孫黃”。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孫中山

他在東京和孫中山就中國革命問題辯論數次,“聚議三日夜不歇,滿漢中外,靡不備論;革保利弊,暢言無隱。” 孫中山主張革命,要推翻滿清,建立一個新的政府。楊度主張君主立憲。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後他和孫中山達成君子協定:“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楊度仍堅持走君主立憲救國道路。

楊度為人謙和好客,他在東京的飯田町寓所經常是高朋滿座,陳天華、黃興、宋教仁、蔡鍔等人都是頻頻來往的常客。

從君主立憲到南北議和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鎮國公載澤、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歐、美、日)考察憲政。為了交差,熊希齡赴日請楊度和梁啟超捉刀起草報告,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清政府根據這個報告下詔預備立憲。

清廷立憲後,楊度被聘為給皇族講授立憲課的講習,成為名噪一時的“立憲專家”。1908年春,在軍機大臣張之洞與袁世凱的共同保薦下,楊度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成立 “皇族內閣”,楊度任統計局局長。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袁世凱

楊度和袁世凱私交頗深,關係非同一般,又懷有知遇之感。他認定袁世凱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武昌起義爆發後,他來到袁世凱的故鄉,成為袁世凱的幕僚。清廷重新啟用袁世凱後,他出任袁世凱內閣的學部大臣。

在辛亥革命之後,由於他與孫中山、黃興和袁世凱都有密切關係,便與汪精衛一起發起“國事共濟會”,推行南北調停。南北雙方均派出代表和談,而北方的袁世凱派出的正是楊度,而南方派出的是黃興,這二位老同學,促成了南北議和,袁世凱榮登總統大位。從此,袁世凱對楊度可謂“言聽計從”。

袁世凱稱帝的“幫兇”

1915年夏,楊度拋出了自己的萬言雄文《君憲救國論》,其中公然聲稱“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袁世凱看到楊度的雄文,大悅,親自題寫了“曠代逸才”,交政事堂製成匾額,由專人送給了楊度。

楊度知恩圖報。1915年8月14日,楊度拉攏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成立了籌安會,主張君主立憲,鼓吹帝制,為袁世凱復闢帝制大肆鼓吹活動。楊度位列籌安會“六君子”之首,一時有“布衣國士”之稱。

然而,在全國人民的討伐中,洪憲帝制搞了不到半年就宣佈垮臺,袁世凱心力交瘁,一病不起。袁世凱在臨終前對身邊的人說:“楊度誤我!”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陪同祭天的楊度

在護國戰爭中風光無限的蔡鍔,不久也因為喉疾而英年早逝,蔡鍔在遺囑中特意提到了楊度:“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附袁以行其志,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俾邀寬典!”

從帝制到共和

袁氏復辟失敗後,楊度是民國政府通緝的首名“帝制犯”。遂心灰意冷,踲入空門,在天津、青島外國租界閉門學佛,在出世、超脫的佛學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過去。以“虎禪師”為名寫了不少論佛的雜文和偈語。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復辟,清廷邀請楊度入京任職,被他拒絕,他通電張、康“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楊度塑像

民國七年(1918年)被特赦,撤銷通緝。之後楊度在上海加入中國國民黨,履行了當初許下了要幫助孫中山的諾言,重新在政壇上大展手腳。他成功阻止吳佩孚援助陳炯明,幫助孫中山度過了危機。後來又在山東張宗昌處策應北伐,深為孫中山倚重。

共產黨的一員

1927年4月5日,楊度得知張作霖要逮捕在蘇聯使館兵營避難的李大釗等人,旋即展開營救,楊度一邊面見張作霖,一邊毅然決然地賣掉在北京的公館,用賣得的4500大洋千方百計用來打點營救。李大釗遇難後,他的夫人徐粲楞賣掉家裡值錢的首飾和在青島的房產,將所得現金全部用來救濟李大釗等死難者家屬。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魯迅

移居上海後,楊度把剩餘的錢都捐給了由魯迅等人在上海倡議組建的“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由郭沫若為首的社會名流發起成立的“中國革命互濟會”。

民國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賣字畫為生。在白色恐怖之時,由潘漢年介紹,秘密入黨。

楊度晚年的公開身份,是上海青幫大佬杜月笙的“掛名秘書”,實際就是杜豢養的清客。而這個身份給他個人和家人帶來了不少恥辱,一個著名的“憲政專家”和大書法家,曾是科舉榜眼的才子,為了錢去在黑社會人物門下當清客,在哪個時代都是要遭人恥笑的。但為了黨的事業,楊度忍辱負重,默默地工作,為組織提供了大量情報。為了遵守秘密工作的紀律,他不惜堅決阻止女兒參加學校的進步學生活動,女兒為此產生了深深誤解。直到1975年,才被周恩來總理在臨終之前拂去塵垢,揭開了他的真實身份之謎。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周恩來

1975年冬,重病中的周恩來在和王冶秋談話時說,在重新修訂《辭海》時,對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他特別提到了楊度晚年參加共產黨一事:“他晚年參加了黨,是我領導的,直到他死。”

“國士”心思有誰知

楊度的一生,隨著中國的歷史波瀾起伏,時而風頭浪尖,時而瀕臨深淵,但他一直在變,由君主立憲,到三民主義,再到共產主義。他的人生,就是中國革命思潮的變遷史,他始終追尋著自己的夢想,走在那個時代的前列。遺憾的是他只活了56歲,因肺病、胃病在身,不幸於1931年9月在上海租界去世。

他的人生就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圖譜

楊度墓

很少有人知道,當時在上海地下出版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奮鬥》(相當於後來的《紅旗》雜誌),刊頭的“奮鬥”二字,正是出自楊度的手筆。

楊度的女兒楊雲慧曾這樣評價父親:“他的思想僅從愛國出發,認識不到人民群眾的力量。他既希望國富民強,卻又害怕流血革命,而把希望寄託在握有權勢的開明統治者身上。所以,從留學日本時起,父親就一直注意國內的政治動向,尋找這個"有為者",希望他帶領大家立憲革新。這也正符合了他在《湖南少年歌》中所說的‘大地何年起臥龍’的思想。”

這也許是最接近楊度真實內心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