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那個女生能推開這樣的男孩子

本人身為部門裡面唯一一個雌性動物,就很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部門裡面單身青年的“愛情導師”。最近部門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小夥,經常拉著我非要我從女生的角度去分析“

怎樣的一個男孩子才能吸引到了女孩子?

從他的表述中得知,他自小認真讀書後來考上了一個不錯的大學,大學裡面也不敢鬆懈學業,所以一直都沒有談過戀愛,所以畢業後的他渴望去擁有一段戀愛。最近也遇上了自己心儀的女生,但是好像女生對他不太感興趣導致一直讀書優異的他產生了極大的挫敗感,他說自己想了很久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希望我能以女生的角度去給點建議他。

相信有很多單身的年輕小夥也會有同樣的困惑吧,到底怎樣的男孩子才更吸引女生,能讓愛情的成功率大一點?就這一問題,我給了我們部門小夥一些小建議,希望也能幫到一些“母胎單身”的兄弟們。如果做到以下幾點,相信沒那個女生能推開這樣的男孩子。

沒那個女生能推開這樣的男孩子

一、自先沉穩,而後愛人

女人是天生需要安全感的動物,雖然現在很多女性呼籲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是沒錯,但是還有大部分的女人安全感是來自己的另一半,而女人想要的這種安全感在一個成熟穩重的人身上更容易獲得。沉穩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一生都要練習積累的課題。那麼在沒有那麼多的人生閱歷的前提下,可以這樣子做去讓自己慢慢地變得沉穩起來。

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逢人就說你的困難和遭遇。作為一個成年人,控制情緒是我們最基本的一項技能,因為出來了社會並不同於在家裡沒有人會毫無條件去包容你的那些小情緒,特別身為一個男人的時候,情緒的控制力會讓你的形象更高一階。困難和不幸的遭遇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要說出來,別人也有別人的不幸,學著自己去消化這種負能量情緒。

自信是好,但是別忽略任何人的想法,做重要決定的時候,儘量有彼此商量。無論在情感還是職場中,我們都要更多的溝通,不能一意孤行地去做事情,因為事情的存在發生不單只是涉及到你自己一人。特別在感情中,溝通更是減少矛盾的重要途徑,沒有人願意去多次揣測別人的意願,再多的耐心都會再反覆中消磨殆盡。

沒那個女生能推開這樣的男孩子

二、細節決定成敗。

聽過身邊很多女性朋友對待自己失敗的那些感情的傾訴,從中我得出了結論:很多愛情都是敗在了細節上

相信很多男性朋友都有過同樣的困惑,為什麼有些女孩子總是莫名其妙地提出分手。但是你有想過你覺得的這些莫名其妙裡面,有多少你自己忽視了的細節。或許某一次,她偶然翻你的遊戲記錄,發現你多帶了兩把妹子:或許某一次,她發燒到了39°,你卻只顧打遊戲忽略了她:或許那一條她發現你回覆信息字越來越少了,越來越慢了.....太多太多她都不會跑去質問你,她只會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中午或者夜深人靜的夜晚,給你發一個“分手吧”

所以注重細節不單用在職場上能加分,用在情感中也一樣重要。愛情裡面的細節,是品味、修養和愛的體現,想要長久細節才是硬功夫。也許有人會問:細微之處都如此去在意,不累嗎?不會的,為所愛之人付出是一種幸福,愛一個人只會傾其所有。

真正愛一個人,是在生活的瑣碎中,在那一磚一瓦中,在一飯一蔬之間。

沒那個女生能推開這樣的男孩子

三、責任感是對愛情的一種尊重。

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事情有一種愛”,這是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對責任感的一種闡釋。你渴望一段戀愛,選擇了你心儀的那個女孩,你就需要去對你自己選擇的這件事情有一定的責任感,你需要付出心思去愛護她,付出時間去陪伴她。

愛情中是包含責任的,缺少責任的愛情算不上愛情,因為愛是一種主動給予和承擔,不想承擔責任只想享受快樂,那只是一時的激情。

在艾•弗洛姆《愛的藝術》一書中,認為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並不是被動的情感需求。正因為是積極的,所以它會包含更多,例如關心、責任感、尊重和了解。我經常和我的小姐妹們說,看一個人是否有責任感,可以和他多談談未來,因為不僅可以看出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能看出來這個人是否有責任感。有責任感的人是會規劃好自己的未來,知道下一步怎樣走會對自己有用。

沒那個女生能推開這樣的男孩子

四、餘生那麼長,希望遇到有趣的靈魂。

曾經再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話“始於顏值,陷於才華”,美麗的顏值雖然會給你加分不少,但是沒有一定的才華支撐,就像沒有任何證據的犯罪現場,經不起任何推敲。一個空洞沒有思想的人,是乏味的,膚淺的,遠不及那些滿腹經綸即使長相一般的人。

美貌會隨著歲月越來越少,而才華這種東西就像一罈老酒只會越來越濃郁。所以請不要停止讓自己學習的腳步,要學習各方面的知識,虛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保持眼界寬闊。如果可以請培養自己的一點小興趣愛好,在和異性聊天的時候不會只是日常的生活瑣碎。

餘生那麼長也那麼短,長到我們每一天都在重複著昨天,短到一生只夠專心地去與一個人相愛,請讓自己在這芸芸眾生中變得有趣。

沒那個女生能推開這樣的男孩子

或許有人說做到以上的種種並不容易,但是你有去試過了嗎?一旦你開始去實踐,你會發現所有種種,最終只是希望你多用你的“心”就好了。

希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