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不同的家長因為態度不同,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有一些家長可能更傾向於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什麼事情都願意和孩子商量著來。

而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就比較嚴肅,無論孩子的什麼事情都想替孩子做決定。這也就是權威型家長,民主型家長的區別了。

寶媽和2歲兒子打架視頻走紅,網友紛紛表示,這是一場頂尖對決

網絡上有一位寶媽和自己兩歲兒子“打架”的視頻意外走紅,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因為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寶媽非常的年輕,前一秒還在和自己的孩子愉快地玩遊戲,後一秒就和孩子因為一個玩具打在了一起。


“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雖然這只是母子之間開玩笑的一種打鬧方式,但是還是有不少網友通過這個視頻開始反思起了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這位媽媽在和孩子打鬧的時候,還不停地說著:你第一次當娃,我第一次當媽,咱倆誰都別讓著誰。


或許這位寶媽和自己的孩子在相處的時候,更願意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所以才會那麼輕易地就開始和孩子打鬧了起來。

“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不少網友在看到以後也打趣地評論到:這母子倆真的是頂尖對決。也有網友說,這就是王者吊打青銅了,能治穿紙尿褲的,只有穿裙子的了。

這視頻裡母子兩人打鬧的場景確實非常有趣。不過確實能看出來,這母子倆只是在愉快互動而已。但是要注意,親子教育中,有的孩子確實會出現明顯的,攻擊性較強的暴力行為。


“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大家在反思父母和孩子相處方式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母子之間的相處方式會變成這樣?孩子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會那麼容易的有這種暴力行為呢?

其實當孩子到兩歲左右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發了。對於很多事情他們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他們渴望用一種屬於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去了解周圍的事物。所以大部分家長在面對兩歲的孩子時,都會有難以管教的想法。

“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當孩子長到三歲的時候,他們更是渴望自己說了算,更希望自己掌控自己的身體,自己替自己做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就會開始嘗試著用身體來做一切他們認為有趣且新鮮的事情。

當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經常出現暴力的行為時,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就認為這是小打小鬧,要讓他們清楚地意識到什麼行為是正確的,什麼行為是錯誤的。只有父母正確地引導孩子才能規範自己的行為,在今後這種行為才不會延伸為真正的暴力。

“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那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又應用哪些具體方法來應對孩子的暴力行為呢?

1.及時的阻止孩子

當家長髮現孩子的行為裡經常夾雜著暴力時,就一定要引起重視了,及時的阻止孩子在發生這種行為。當孩子心中有了一定的規範行為意識以後,他們暴力行為發生的頻率才會下降。

“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2.給孩子適當的懲罰

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家長給孩子設定適當的懲罰機制,能夠降低孩子再次犯錯誤行為的頻率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經常有暴力行為時,可以適當的利益些規矩懲罰孩子。(當然,不建議以暴制暴,成人的力度控制不好的話,會對幼兒造成巨大傷害)當孩子們明白了懲罰的意義以後,他們對於這種行為就會刻意的去規避。

“都是第一次當人,誰都別讓誰”,寶媽因和2歲兒子打架意外走紅

3.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

很多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所以就會用暴力的行為來替代。所以在此之前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情緒。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出現不當的行為,家長不及時制止,很有可能就會為孩子今後的暴力傾向埋下種子。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行為習慣,如果有異常情況出現,就應該立即阻止並且教育孩子。(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