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又一座文壇聖地將重修,曾是清代名流打卡地

近日,江都大橋鎮在鎮揚街20號重新修建“春江草堂”,為當地居民提供了一個文化休閒的好去處。

“春江草堂”曾是文壇聖地

提起“春江草堂”,大橋鎮居民可謂無人不知。這裡曾是大橋人最為自豪和驕傲的地方,也是清代維揚文壇名流的朝聖之地。

揚州又一座文壇聖地將重修,曾是清代名流打卡地

據大橋鎮歷史文化研究會工作人員戴啟程介紹,“春江草堂”原為清康熙甲戌科(1694)榜眼顧圖河的一處組合式居所,因“戶逐江開”而得名。記者從史料中得知,整個建築“春江草堂”居中,右後側為“雄雉齋”(相傳建園時有雄雉飛集樑上,以為祥瑞,故名其齋雄雉齋,亦名華蟲別館,華蟲乃雉之雅稱),右前側是“花田雨笠”。這三座建築順勢而建,雖參差相錯,互為犄角,然前呼後應,頗為得體。其中“春江草堂”是顧圖河父親,康熙時考授儒林郎、官授鹽運河司運判顧九錫的讀書處,“雄雉齋”則是顧圖河的讀書之處。

“春江草堂”內藏書多如束筍,其主人於書無所不貪,寫下了《雄雉齋集》6卷,《雄雉齋續集》12卷。在深厚的家養學風中,除了顧九錫和顧圖河外,春江草堂先後走出了顧九金(顧圖河之叔),顧同根、顧連枝(顧圖河之子),顧寶珊(顧圖河之裔胄)等載入志傳典籍的幾代名人。

據大橋鎮文史專家顧仁介紹,清代“春江草堂”吸引了維揚地區的各路文壇大家前來拜訪。春江草堂前,雄雉齋內,他們“傾篋縱觀,欣然激賞”,“漁獵典墳,搜扶風雅”,“講文論詩,上下談藝”,“追古撫今,談諧酬唱”。有時“詞辯鋒起”,有時又“酒酣雜以諧謔”,“其風流邁往者”,一時傳為佳話。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名儒阮元更是多次拜訪春江草堂,並在其《廣陵詩事》中十數次地提到顧九錫、顧圖河、顧同根祖孫三代及“春江草堂”。

提供文化休閒的好去處

如今重新修建的“春江草堂”並非在原址,其真正的地址應該是在大橋鎮北后街顧家場的青龍橋旁。“因為各種原因,我們無法在原址重建,現在雖然地址不同,但整個建築的結構和樣式,完全按照史料中記載的‘春江草堂’結構特色重新修建,儘可能還原之前的樣貌,讓大家看到原汁原味的‘春江草堂’。”

揚州又一座文壇聖地將重修,曾是清代名流打卡地

顧仁表示,春江草堂的重建不僅為大橋鎮居民提供了文化休閒的好去處,也為當地歷史文化愛好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場所。“明清時期,大橋鎮曾無比繁華,此次重修,主要是想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展示顧圖河家族的優良家風家訓,讓大家學習和借鑑其優良家風,並將其傳承下去。”

來源:揚州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