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個我很久以前投資美股的經歷

分享一個我很久以前投資美股的經歷

以前我很喜歡研究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並且在投資美股中不斷實踐。後來我基本掌握了對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是基於財務數據做計算的,尋找投資機會時會先計算一下股票對應公司的估值,然後看股票價格跟估值間的差距怎麼樣,這就是評估安全邊際。

當時我對IT類企業比較有興趣,因為自己就是從事IT行業的,就比較關注幾家軟件開發方面的公司,有留意到印度的一家做軟件外包的公司。分析其財務數據很不錯,股票價格遠低於估值,安全邊際足夠大,就投入了較大比例的資金,信心十足,記得當時買進時股價是12美元左右。

持有幾個月後,有一天晚上美股開市時,這個股票的價格在開盤時從十幾美元變成2美元,我當時懵了,心裡想是不是交易軟件搞錯價格了。但經過一番研究才知道是這個公司財務數據造假,導致股票被拋售,甚至被做空,一夜之間縮水幅度之大令人目瞪口呆。我當時資金不多,突遭這樣的損失感覺深受打擊,可能就是從那時開始,我開始留意指數方面的投資,也就是買指數ETF,剛開始的出發點是避免個股的這種巨大的波動風險。

我們不是巴菲特,學識、經驗和閱歷都差得太遠,估計巴菲特能從這家公司的財務數據中看出蹊蹺來,避免投資它,但我們可能就看不出來。

我現在投資美股都是選擇股指ETF,例如標準普爾指數ETF SPY 和納斯達克指數ETF QQQ,從波動率角度看比個股低很多,更重要的是不用擔心踩雷。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股指會定期剔除已經落伍的上市公司,總是保持一個能跟隨時代發展的股票組合,這樣能有效避免投資到一些夕陽產業的公司導致虧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