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感謝您閱讀這篇文章!歡迎關注“灶物者”,閱讀更多精彩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灶物者說


公元前112年,西漢著名將領霍去病擊退匈奴,河西走廊納入漢王朝直接管轄,大大發揚了漢王朝的武功君威,所以漢武帝在此設郡,其中一個得名——武威。2000多年後,郡變成了市,但“武威”二字依然在河西閃耀。

1956 年,蘭新鐵路文物清理組在武威市城南15公里的新華鄉磨咀(zui)子發現了一片墓群。50年的時間裡,多次發掘,清理墓葬70餘座,時間範圍從西漢到東漢,跨度約400年,出土眾多精美文物。

本期,灶物者通過磨咀子漢墓群,帶您感受2000年前的河西風貌~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磨咀子漢墓群出土馬車

尊老好學 知書達理

武威雖本身降水不多,但因靠著祁連山,積雪消融成河、水草豐美,適宜人類居住。以遊牧為生的烏孫、大月氏、匈奴先後在這片地方生活。秦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趕跑了生活在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這裡就成為了匈奴休屠王的領地。

漢武帝收復河西后面對“地荒人稀”的情況,向河西大量移民。進一步鞏固了漢中央政府對河西的控制,保證絲綢之路東西交流的暢通。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磨咀子漢墓群位置圖

大量民眾在河西定居,讓這裡有了煙火氣,即使距離長安千餘里,也共享同一文脈。

在1959年的墓葬清理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批木簡。這些木簡,大都是用當地的松木製作而成,上面的文字基本都是漢隸書。我們挑幾件特別有名的看看。


第一件——王杖十簡

出土於磨咀子18號漢墓(簡稱M18),全稱為“王杖詔書令簡”。出土的時候有10枚,被系在一個長約兩米鳩杖上,所以被稱為“王杖十簡”。這十枚木簡長約24釐米, 寬1釐米,上面記載了漢朝的養老政策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王杖簡部分

王杖和養老有什麼關係?

《王杖簡10》:“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幼伯永平十五年受王杖。”

這是其中一枚簡牘上的內容。大概意思是一個叫幼伯的人,生於西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在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接受了王杖。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差不多到仲秋,也就農曆8月份的時候,各郡縣按照人口登記簿上的信息,給滿70歲的老人,送上一個朝廷頒發的“王杖”以示尊敬。

西漢時期, 為長者賜王杖的制度在全國得到認真執行, 而且在執行過程中也有過改革,比如說漢宣帝放寬授王杖的年齡限制等。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這名叫幼伯的墓主人,未滿70卻得到了朝廷的王杖。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王杖簡部分

得到這個王杖有什麼好處?

《王杖簡2》:制 詔御史曰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徵召侵辱“。

這句話的意思是,拿了王杖的老人,享受的食祿和拿六百石糧食的縣令差不多;進官府、宮廷不用小步疾走;若觸犯刑律,沒有人起訴的話,就不追究責任。 拿了王杖的老人享受的權力不止是簡牘上記的這三條,所以說這個王杖可是個寶貝,幼伯去世也要拿它陪葬就不奇怪了。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王杖部分

為何要在王杖上做一個鳩的形狀?

《續漢書·禮儀志》:“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鳩這種鳥,食腔特別大,吃多少都不會噎著。人老後,經常容易積食,或者因為生病而不能吞嚥,所以給老人的王杖,上面有一隻鳩鳥,也是一種對老人的祝願。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漢畫像石上手持王杖的老者

“王杖十簡”內容全面,用實物為我們展示了受儒家影響的漢王朝如何尊老敬老。那1959年從M6清理出來的全套《儀禮》,說明儒家文化已經深刻影響到這裡。


第二件——《儀禮》簡

《儀禮》是儒家“三禮”中成書最早的一部,記述春秋戰國時期有關穿衣、婚喪嫁娶、祭祀、國家關係等方面的禮儀制度。現在最通行的說法是《儀禮》有十七篇。

磨咀子漢墓出土的這套《儀禮》,約470枚,27000多字。每枚簡牘長約55多釐米。 包括《士相見》《少牢》《有司》《燕禮》等9篇。這套木簡捆紮完整,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一部最完整的《儀禮》手寫本經書,對研究漢代經學、儒學典籍具有極高價值。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儀禮》簡 部分

而且這些簡牘文字流暢,還有平日閱讀修改的痕跡,說明它們不是專門的明器,而是墓主人生前讀的書。他生前可能就是儒家的“文學弟子”,學習典籍,教授子弟。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儀禮》簡 部分

夜觀星辰 占驗吉凶


這個 M6 除了《儀禮》這種儒家經典,還發現了一些其它書籍的簡牘,如《日忌》《雜佔》。

這兩本書都和星象、占卜有關。西漢初期,文景之治倡導“無為而治”。黃老之學,迅速興起,在民間傳播;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仍然崇敬黃帝、神仙。所以這個墓主人雖然熱愛經學,但對占驗也挺有興趣,這也是整個漢朝的縮影。

如果說M6的墓主人只是對占驗有點興趣,那M62這位,生前肯定是一名占卜高手。考古工作者在他的墓中發現了一個式盤。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M62墓出土式盤

式盤是一種用來推算時節次序、占卜的用具。式盤保存下來的非常少,加起來也就5件左右,兩件還在日本。磨咀子漢墓出土的這件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件式盤,也是保存比較好的一件。

式盤一般是有兩部分組成,分別是由象徵著天的“堪”——上面的圓盤、象徵著地的“輿”——下面的方盤構成。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M62式盤 線圖

這件式盤為木質,上面髹漆。地盤中心有穿孔,與天盤之間有軸相連,因此天盤可以轉動。天盤正中有北斗七星,周圍有同心圓三個,兩圈字。內圈十二月神;外圈為二十八星宿。地盤文字也分兩層,內層二十四方位,外層二十八宿。

式盤之前是式圖。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出土了一個距今5000年左右的玉器,上面的同心圓被簡單分成8份,可以看作是後世八卦的雛形。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含山玉版

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棺材蓋兒上有一幅圖,雖不夠圓,但已經有了二十八星宿的排列組合。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曾侯乙墓棺蓋上《星圖》線圖

這些式圖雖然質樸,但它們卻描繪了古人眼中的宇宙。式盤是式圖的進步,不僅將用天盤、地盤相疊加的方式,讓“天圓地方”的概念濃縮到一件器物,而且精度相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

磨咀子M62出土的這件式盤,天地盤邊緣均有刻度,天盤約150個、地盤約180個。除此之外,二十四方位刻畫非常精準,每方位15°。這種二十四向的方位劃分對中國有很深的影響,被應用於手工業、建築、航海等多個領域。

跟這件式盤同時出土的還有王莽時期的銅鏡,墓主人身上的衣服又符合王莽時期的形制和顏色,所以這個墓葬應該屬於漢中期。說明在那個時候,人們對於方位、曆法等認識已經相當成熟,且有廣泛的應用。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汝陽漢墓出土式盤 線圖

通過線圖感覺這個式盤挺大的,但實際上,它的天盤直徑大約是6釐米,地盤是9釐米左右,放在手裡就可以操作。將圓盤疊在方盤上,轉動圓盤來就可以使用。

這件式盤的地盤上有一圈因天盤摩擦而產生的痕跡,說明它並不是專門為墓主人打造的明器,而是墓主人生前經常使用的心愛之物,死後,隨他一起入葬。

不論是生前案几上的書本、可以攜帶出門的式盤,將它們放在墓中,都說明他們很重視去世後去所謂另一個世界的生活。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遠眺磨咀子漢墓群

事死如生 鮮活陪葬


漢朝喪葬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 “事死如事生”。

簡單的說就是他們覺得人去世只是換一個世界生活,為了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過上好日子,那就必須得多陪葬東西。

中國這種厚葬風到漢代算是完全定型,漢劉勝墓的金縷玉衣、漢海昏侯墓的黃金都體現了這點。漢朝人的厚葬,除了封土高、隨葬品貴重,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陪葬品多且生活化。要說磨咀子漢墓群出土最多的文物,那肯定就是各類木俑了。我們就通過幾件木俑看看。

第一件(套)——動物俑

磨咀子漢墓出土的幾百件木俑中,動物有十多種,大部分都是雞、鵝、馬、牛、豬、狗、羊等,用 “家禽”“家畜”這些詞語形容更恰當。

和這些“家禽”“家畜”經常在一起埋葬的,還有微縮版的雞舍、豬圈、牛拉犁等器物,形象非常生動。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磨咀子漢墓牛俑和犁

《後漢書·循吏傳》上說到武威郡:“北當匈奴,南接種羌,民畏寇抄,多廢田業。”

西漢收復河西后,這裡有大片荒地且並不安定,在河西地區設郡後,西遷到此的人中原人帶來了農耕技術,漢政府為了鞏固統治,發展河西,也在此屯田駐軍,改變了河西的面貌,在那個“牛乃耕農之本,可決定國家強弱”的封建社會,磨咀子漢墓幾乎每個墓中都有牛俑出土,可見2000年前,河西地區農業根基已經很深厚了。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磨咀子漢墓出土馬俑

如果說大量陪葬家禽、家畜俑,是讓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不愁吃,有幫他幹活的,那墓中的貓、鷹、猴等動物俑就是為了豐富墓主人在那個世界的精神生活,是他的玩伴。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磨咀子漢墓出土鷹俑


第二件——人物俑

漢朝“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讓墓中的俑具有更濃重的生活色彩。不僅有用來伺候墓主人的侍從人俑,還有一些表現日常生活娛樂的人俑。

比如說磨咀子M48出土的一套彩繪六博俑。

這兩個人俑都是跪坐著的姿態,中間有一個長方形棋盤。右邊的那位右手指向棋盤,左邊那位左張開,兩個人似乎在交流,討論討論第一步棋該誰走。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磨咀子漢墓六博俑

六博棋是因為玩的時候,要用六根像筷子那樣的木棍作為籌碼而得名。六博棋共有12枚棋子,黑白各六(五個方形,一個圓形),兩名玩家,挑選一色。每局開始前,玩家把自己五枚方形棋子放在棋盤一側,遊戲開始之後,輪流擲像篩子一樣的東西,然後根據數字移動棋子,棋盤有十二道,中間有塊“空地”,史書記載為“水”,當中放自己的圓棋子,名曰“魚”,雙方多輪較量,吃掉對方一次“魚”,拿走一根木棍,吃掉兩次,拿走兩根;吃掉三次,拿走三根,直到把對方手裡的籌碼木棍全部贏走,視為獲勝。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六博棋棋盤

六博棋最晚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秦漢時期極為興盛,在很多漢朝的畫像石等文物上都可以見到玩六博棋的人物形象。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漢畫像石上玩六博棋的人物形象

灶物者再說

漢收復河西,在此設郡,改變了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這裡有和中原一樣的門閥等級制度,尊老好學蔚然成風,不少人還懂中原興起的占驗事宜。

漢代 “厚葬為德,薄終為鄙”,人們“事死如事生”,金玉珍寶、房屋良田、家畜玩物皆要隨主人一同安葬,以為來世享受。

磨咀子漢墓群時間跨度大、出土文物涵蓋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內涵豐富,通過它,可以感受2000年前的河西生活,瞭解漢治理下的絲路重鎮。

這個祁連山腳下的墓葬群,把2000年前的寶貝通通打包埋入地下

磨咀子漢墓出土織物——守在這裡的官兵盤問過路商人


參考文獻

1.王曉暉.漢代鳩杖敬老制度的考古學觀察[J].華夏考古,2020(04).

2.謝歡歡. 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出土木俑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7.

3.王輝,趙雪野,李永寧,王琦,王勇,寧生銀,大野憲司,村上義直,新海和廣,魏美麗.2003年甘肅武威磨咀子墓地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2(05).

4..武威磨咀子三座漢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2(12).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