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這應該算是魚叔特別糾結的一次推送,所以看著會亂七八糟,前言不搭後語。不能算是影評,就簡單說說看了電影是怎麼糾結出這些字的吧。


電影看完兩天了,微博上不少人在催影評。按以往的習慣,電影得是戳到我,讓我有衝動說兩句的,才會寫。

但《八佰》並不是這樣的電影。在我對電影狹窄的喜好範圍,《八佰》的優缺點都太過明顯。優點就不羅列了,看的人很容易體會到。


朋友在我出影院沒幾分鐘問我,能打多少分?我說只能打七十幾分。第二天朋友自己去看了,說只願意打六十分。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這個旗幟P得也是一言難盡……

我看之前還特意發了個微博,問看過的人需要什麼準備,有的說要做點歷史背景瞭解,有的說要帶紙巾,煽情點多,會哭,還有的說注意後面別睡著了……


結果,這些都沒發生。歷史背景我簡單瞭解過,看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想哭,沒被煽著,異常冷靜也平靜,當然也並沒有睡著。


隨著《八佰》昨天正式上映,似乎爭議更大了,一邊是很多人站在各種立場罵,一邊是強制50%的上座率卻在瘋狂刷新的票房,感覺怎麼說都不會得到啥好。

一直到晚上跑完步洗完澡,覺得還是聊幾句,也是想聽聽大家的看法。魚叔是個很喜歡看國產電影的人,雖然跟歐美甚至日韓的電影相比,經常哀嘆:差距也太明顯了。但沒有文化背景的隔閡啊,而且還是國產電影看著舒服啊,有時字幕都不用。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扯多了,說實話,《八佰》不是一部能打動我的電影。整個觀影過程,我有點像是四行倉庫對岸的普通市民,既投入不了情感到倉庫裡的士兵身上,也並不能對蘇州河對岸那些像看真人秀一樣的市民有什麼看法,戰爭中,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理解。而這種可以隨著電影視角平靜轉換的狀態,有點隔岸觀火,感覺就是一直知道自己是在看電影,而不是在感受。


可能是因為了解了一點點歷史背景,知道這場戰爭是徒勞的,不是為了輸贏,只是為了守,不過是蔣為了爭取國際聲援的一場戲,所以那四百多個鮮活的士兵因此拼命拼得更讓人心疼甚至有點憤怒。於是電影裡那匹時不時出現的白馬就好理解了,拍電影何嘗又不是做一個明知道可能沒啥意義卻還是很多人在拼命完成?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八佰》的導演管虎在採訪裡說這電影前前後後籌備拍攝了十年,數度超支,幾次想放棄。不是說這些可以拉來同情分,是做事情永遠比評論事情要難得多,特別是這種成本高、壓力大的戰爭題材。當年馮小剛拍《一九四二》也有點類似,票房敗了,馮小剛也再沒拍戰爭片。當然,魚叔不太喜歡《一九四二》,更不喜歡拿拍攝難度來營銷票房。

作為一個觀眾,《八佰》看得不投入當然不是因為題材,四行倉庫的歷史不僅有文字,還有圖片甚至是視頻,所以真實性不用懷疑,那些叫囂著說電影在美化果黨的說法——叔一點也沒生氣——就是放屁。


電影裡揹著滿身手榴彈跳下樓的陳樹生,還有拿命在拼死抵抗的士兵,都有原型,他們有的是黃埔畢業的中央軍德械精銳,但更多的是地方保安隊的雜牌軍、兵油子,還有盲流,普通老百姓,他們會為了什麼黨?不過是反正都要死,逼到走投無路了為點尊嚴或虛榮搏一把,想死得體面一點,而且也許拼個命還能活下去……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所以,《八佰》只能拍群像,蘇州河對面的觀眾是群像,四行倉庫裡四百多個士兵,也只能拍代表。個人感受,我覺得問題一大部分出在演員身上,老算盤、端午、瓜慫、小湖北、陳樹生、山東兵等角色都有血有肉,電影不用百分百拍史實,有足夠的空間通過虛構來豐滿人物。


不過因為演員對自己有不同的自我要求,有的相當出彩,比如歐豪、姜武、王千源、李晨,有槽點有熱血。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老算盤的賤慫,瓜慫的蛻變,正規軍的專業颯,都有。特別是歐豪的端午,是電影裡最完整的人物了,從普通慫蛋到熱血軍人的成長和變化很清晰,這是演員的情緒和狀態特別投入拼來的。

但也有的角色可能是個人喜好,看著就是不相信,魏晨的朱勝忠,俞灝明的上官志標,總覺得是在演。還有全程出戏的謝晉元,他本該是四行倉庫這場四天戰爭的主角,但杜淳的北方人體格加上怪怪的廣東普通話(感覺應該是配音),觀感真的很糟。電影的最高潮,過橋槍戰,鏡頭一給杜淳,他一說臺詞影院裡就有人笑……這就別說代入歷史人物了,觀眾對角色的基本信任都沒建立起來。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電影的煽情點很密集,到了後面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出場,簡直就有面對所有觀眾交代電影中心思想的效果。戰爭片煽情當然沒問題,叔到現在還對電影《風聲》片尾周迅的那段旁白印象深刻,很少有電影呈現過比那段文字更正更煽情的吧?但每次看《風聲》到結尾,聽著旁白看著長鏡頭還是會淚流滿面。所以,煽情沒問題,怎麼煽才是問題,如果為了讓觀眾在影院哭,直接懟淚點,就真的有點……沒辦法不想起讀初中時全校去看《媽媽再愛我一次》,英語老師甩著一個白色大厚毛巾給什麼都沒帶還穿著短袖的我帶來的恐懼。


類似的槽點簡單一列就很多,除了黃曉明背中心思想,還有全片主要角色人人一口方言,何香凝女士突然出現,眼含熱淚用普通話說了九個字的臺詞:“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另外,群眾代表唐藝昕的角色出現很多,但基本上都熱血得很平面;賭場裡的小馬仔炫酷煽情,跑酷過橋送電話線,號稱特長是跑得快,可鏡頭明顯加快處理還是能看出跑姿緩慢又笨拙……

該怎麼聊電影《八佰》呢……

當然,寫這個推送不是為了吐槽,也不想爭吵。

喜歡這部電影的別拿刪減來說事兒,據看過一百六十分鐘版本的朋友說,刪減的主要是阮經天演的一個被市民打死的記者那條線。如果有,當然好,電影的思辨性會更強一些,但並沒有改變整部電影。


恰恰相反,說它的不好,是因為希望國產電影能更好。《八佰》在看之前叔已經降低了期待,管虎導演和團隊折騰十年出一部作品,看後說心裡話,其實光是曹鬱的攝影就值回票價。可電影的面世既然如此不容易,當然希望它可以更好,配得上更高的票房。


國產電影戰爭片本來就不多,因為投資大,收回成本的壓力就很大,所以拍的導演很少。好容易有一部《八佰》,即使它有不夠好的地方,還是希望感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否則拍一部戰爭大片就賠一部,以後能看到的國產戰爭片就更少了。


如果你也看了,有點意難平,咱們可以看《1917》,彌補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