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4月18日,國家統計局鼓足勇氣扯開嗓子,吼出了改開40多年來最肝顫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同比-6.8%。之後拖拖拉拉20來天,各地一季度GDP數據大致算是出齊了。

一季度的數據,由於是在新冠疫情肆虐情況下誕生的,所以具有特殊性。比如作為疫中的湖北省,GDP下降36.75%,總量僅有6379.35億,跌到了福建(8999.09億)、湖南(8824.82億)、上海(7856.62億)、安徽(7821.3億)、北京(7462.2億)後面,但這顯然不代表湖北的正常經濟實力弱於這些省份。等到疫情結束後,各地經濟恢復正常值,湖北GDP大概率仍然會超過上述省份,迴歸原位。

同樣的,作為湖北省會和疫情中心的武漢,一季度經濟大降40.5%,按照去年3357.48億元算,今年應該只有約1997.7億元,跌至跟排名21位的泉州(1997.64億)差不多,但有哪位三土城市筆記的讀者會傻傻地認為,武漢和泉州是一個檔位能級的城市嗎?

所以,觀察、分析一季經濟數據,有必要剔除湖北和武漢。

當然,此次疫情對於武漢的衝擊是巨大的,雖然武漢人天天硬著脖子“不服周”,但除了那位“拘而演周易”的周文王同志,誰也不知道武漢到底要過多久才能恢復元氣。我們能肯定的反倒是,持續多年的成武之爭,隨著武漢的跌倒和成都的晉級,或將暫時告一段落。

雖然中樞會議已經表態“研究確定支持湖北經濟社會發展一攬子政策,從財政稅收、金融信貸、投資外貿方面予以支持”,但未來一兩年,成武之爭大概率將為武杭寧“三國殺”所替代。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在過去的文章中三土曾提過,做經濟比較,名義增速的價值高於實際增速,前者一是一、二是二,後者幾乎都被地方政府作過手腳。但今年有所不同。因為去年剛經過經濟普查,許多地方的初核數據遭遇大幅調整,而終核數據公佈的又不全,如果簡單地拿去年一季度的初核數據跟今年的初核數據進行比較,得出的名義增速失真概率極大。

就比如上面這張圖中,你會看到一堆城市(紅色部分)在疫情肆虐、經濟陷於停擺的一季度,居然“實現”了正增長,有些增幅還高達18%甚至35%。這種用腳指頭想想都有問題的數據,誰信誰SX。所以本季度的經濟分析,三土破天荒地選擇拿實際增速來說事。

下面進入正題:

如果說,湖北“爆倉”是意料中的結果,那麼天津“跌倒”就值得玩味了。

疫情的衝擊雖然無遠弗屆,但天津的情況放在全國,顯然並不算最嚴重的。三土查了下最新數據,截至5月6日,天津累計確診人數為190人,僅高於西藏(1人)、青海(18人)、澳門(45人)、寧夏(75人)、新疆(76人)、吉林(112人)、甘肅(139人)、遼寧(146人)、貴州(147人)、海南(168人)、雲南(185人),排在全國23位。

但就是這麼一個疫情程度中不溜秋的城市,一季度的經濟跌幅卻僅次於湖北,高達-9.5%。所以天津這個鍋,新冠病毒是無論如何不會背的。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一種較為合理的猜測是,天津藉著此次疫情的掩護,將此前還剩下的水分進一步擠擠乾淨。雖說手法不是特別正大光明,但對於外界瞭解真實的北方經濟,還是有好處的。

身為全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北方第二城的天津,如今的發展可謂黯淡無光。這座城市如果說還剩下一點點吸引力的話,那麼也就是高考錄取率全國領先,其中985院校錄取率甚至超過北京和上海,達到5.8%,你讓我這種滾過釘板、穿過荊棘,從浙江的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人情何以堪啊!

不過,當三土拿這個話題去詢問身邊的朋友:“有沒有會為了子女高考而在一段時期內移居天津的?”得到的答覆卻是齊刷刷的“不會”。想想也對,這年月,北大清華畢業的都買不起北京的房子,真正成績好的完全可以直接出國留學,誰還會稀罕天津那嘎達的戶口呀?為了一個未知的高考分數,賭上家長几年甚至下半輩子的職場前途,不值他媽給不值開門——不值到家了。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現在唯一的看點是,這座落寞之城何時被鄭州趕超,讓出“北方第二城”的位置?

與天津一樣尷尬的,還有北方第一大省山東。經過這幾年的擠水、換擋,如今山東對浙江的總量領先幅度已經縮小到跟浙江與河南之差幾乎一樣,三者呈現出等差數列排列的。

具體到城市層面,在去年第四次經濟普查前,濰坊2018年的GDP(6156.78億)還高於溫州(6006.2億),淄博(5068.35億)、濟寧(4930.58億)的GDP也還領先台州(4874.7億)、嘉興(4872億)。但是經過普查後的數據調整,到今年一季度,濰坊不僅被溫州超越了,甚至已經不及紹興。而淄博、濟寧更是像洩了氣的皮球,遠遠地掉到金華後面,經濟總量只剩下嘉興的65.7%、76.7%。

魯吹一號,果然名不虛傳。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當然,作為一個嚴肅嚴謹的公號主,三土不會像有些自媒體那樣,直接喊出“浙江超越山東成定局”的標題。但從趨勢看,人口出生數>人口增長數=人口淨流出的山東省的確前景堪憂。一些之前嚴厲抨擊,說我危言聳聽的盆友,現在也開始相信三土所說的“華北經濟東北化”,並非妄言。



經濟數據有表現差的,自然也有表現亮眼的,就長三角來說,數據最為亮瞎人眼的莫過於舟山了。

在祖國山河一片跌的大背景下,一季度,舟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6.5億元,同比增長10.3%,成為浙江省唯一實現GDP正增長的城市。

很多人想不明白了,舟山作為一個港口型城市,在疫情衝擊、外貿呈現斷崖式下跌的情況下,究竟是如何實現逆勢大漲的?我查了下數據,一季度,舟山港域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2057萬噸,同比增長7.1%。而舟山市的進出口總額則增長了66.7%,其中,出口額增長了26.8%,進口額增長了92.2%。看來,情況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

不過,拉動舟山經濟逆勢增長的最主要因素還是工業。在中廣核風電、浙能風電、浙石化二期等重點行業項目的帶動下,一季度舟山工業投資逆勢增長12.1%。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但舟山的經濟體量畢竟太小,一兩個大項目的新建或投產都會造成經濟的巨大起伏波動,所以舟山的數據並不具有代表性,舟山逆勢大漲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就像前兩年,舟山曾持續幾個季度GDP負增長,但你能說是因為自貿區、大飛機不給力嗎?

這一點,從同為寧波-舟山港組成部分的港口城市寧波的經濟數據中也能看出端倪。

一季度,寧波GDP2463.8億,下跌7%,坐了才三個月的百強市第12把交椅,屁股還沒熱,又被人一把拽了下來,跌到第15位,名次甚至還不如去年末上位前的14名。

而超越寧波的城市中,除了青島(2504.8億)、無錫(2465.2億)等老對手外,還包括我一直非常看好的鄭州(2469.77億)。未來,鄭州更上層樓,拳打天津腳踩青島,成為北方第二城,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相比舟山,另一個城市實現正增長的意義更大,那就是南京。一季度,其GDP增長1.6%,這是17個破萬億的頭部城市中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城市。南京也因此超過天津,即使未來武漢迴歸,他也已妥妥地擠進TOP10。同時這也意味著,TOP 10榜單中北方城市就只剩下北京這一根獨苗了。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關於南京何以能金槍不倒,一枝獨秀,各種分析已經很多很全了,總結起來主要跟南京的產業結構偏重、偏大、偏傳統有關。

與蘇州(-8.3%)東莞(-8.8%)佛山(-7.9%)等以民營經濟為主的製造業產業主導模式不同,南京以電子、石化、鋼鐵、汽車、電力為傳統支柱產業,像南鋼等一些企業春節期間未停工,疫情之後復工復產速度較快,短期影響不如一些市場型企業更大。

這讓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任何一座城市的產業結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關鍵看是否適合某些特殊的經濟環境和發展階段。

比如杭州,這幾年網紅得一塌糊塗,但在具體的GDP數值上,卻沒有隨著自身知名度的飆升而迅速拉開與南京的差距。相反,“南京何時反超杭州”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成為繼京滬、廣深之後最有看點,也最纏綿難分的一對城市CP。

當然,杭州的經濟也有表現亮眼的地方,那就是數字經濟。它不光增加值佔到杭州GDP的四分之一(24.2%),而且一季度還實現了6.1%的正增長。這也是我一向不認為南京能夠馬上(兩三年內)反超杭州的原因。

相比杭州,南京的另一個競爭對手——蘇州的情況就不那麼妙了。

在省內,蘇州的增速已經連續不知道多少個季度沒跑贏江蘇平均了;在省外,一季度蘇州(3743.9億)GDP更是歷史性地被成都(3845.57億)反殺,城市排名跌至第七。

湖北爆倉、津魯跌倒、南京一枝獨秀……一季度經濟數據全解析

記得去年初,三土剛提出“成都武漢最快將於五年內,杭州南京將在十年內GDP超過蘇州”的觀點時,曾遭到不少蘇吹的diss。但現在看來,三土的這個預估不是太誇張了,而是太保守了。說不定五年後,蘇州就將跌到第十的位置,被徹底打回地級市的原型。

對於蘇州的一蹶不振,有些愛打圓場的人將其歸咎於一季度外貿的斷崖式下跌。但是很抱歉,在毛衣站沒有任何緩解,甚至因為疫情引發的口水戰,導致外部環境愈發惡劣的大背景下,外貿在可預見的未來會一直萎靡下去,手拄製造業、外向型這付雙柺的蘇州,經濟可能長期徘徊於L型的底部起不來。

這就是蘇州城市的宿命,蘇州人得認命。抓緊調整心態,放下過去幾十年養成的傲嬌臭脾氣,老老實實跟著上海南京混,配合兩者的戰略部署、發展節奏,當個小富即安的地級市一哥,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

一味瞎折騰,甚至妄圖搞自己的都市圈和勢力範圍,那麼後果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漁翁者,擁有強省會戰略加持的地級市二哥——長沙也。

(更多長三角區域城市分析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三土城市筆記”,或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目前群友已突破掃碼入群的人數上限,還想加入的可以先添加三土的個人微信tgnf1987,我單獨拉入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