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丨黑龍江4歲女童被虐打重傷,完善涉童家暴監測“哨點”刻不容緩

封面評論丨黑龍江4歲女童被虐打重傷,完善涉童家暴監測“哨點”刻不容緩

□蔣璟璟

黑龍江4歲女童疑遭繼母毆打致顱內出血引發關注。4月29日,據三江公安微警務微信公號通報:因於某茜多動、淘氣,有時大小便不能自理,曲某某為發洩不滿先後多次用拳頭毆打、用開水燙、抓住被害人頭髮向牆上撞等方式傷害於某茜。共同生活期間,於某龍對於某茜(化名凡凡)管教時,也曾用手、數據線、笤帚毆打於某茜。犯罪嫌疑人曲某某、於某龍因涉嫌故意傷害罪,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澎湃新聞)

這是典型的“後媽”故事,而在其間,“親爹”同樣殘暴得令人髮指。在我們的社會認知中,“家長威權”是不容挑戰的絕對存在,而“棍棒教育”與“暴力傷害”的界線也往往模糊不清。在封閉的家庭結構下,管束、教化孩子,被視作理所當然的“家事”,被歸為私域內的私事。這意味著,公共監管或社會道德約束力量,很少能介入其中施加影響。在本案中,凡凡被打成重傷送往醫院之後才有人報警,這明顯為時已晚了。

過往案例表明,親子家暴,通常都會伴隨著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到後期施暴者甚至會形成一種病態的成癮症。以父母為加害者的虐童事件,大多發生於“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在這類家庭內部,“權力結構”嚴重失衡,某些存在性格缺陷、道德缺陷的“個體”,更少受到制衡,故而在管教子女時也就變得極端、偏執。相對而言,在成員更多、更完整的“主幹家庭”中,類似的事情要少很多。

“後媽魔咒”或“重組家庭魔咒”,不是沒有道理的。其背後的邏輯是,在缺乏外部約束“家事”傳統的社會環境中,家庭內部的“穩態結構”一旦坍塌,最脆弱的孩子必會首當其衝受到衝擊。一個惡毒的繼母,一個狂暴的親爹,聯手給年幼的孩子帶來了一段地獄般的生活。很遺憾的是,並沒有人及時“吹哨”止暴。在採訪中,凡凡家鄰居稱,“經常能聽到女童被體罰。”很遺憾,他們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來第一時間拯救這個不幸的孩子。

後媽、親爹的“雙打”,把凡凡打到了ICU。他們是虐童者,是施暴者,是犯罪嫌疑人,而很不幸,他們還是為人父母者!讓孩子免於受害,“虎毒不食子”的人倫底線是靠不住的。建立更前移的“未成年人保護防線”,以廣泛覆蓋學校、醫院、社區的哨點監測機制,來實現對“虐童線索”的主動發現、提前介入,這是從根本上破題的對策。當然,這需要更多人的人站出來,在看到受傷的孩子、在聽到孩子的哭喊時,及時上報、強力預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