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Saying:

從《麥兜故事》到《麥兜我和我媽媽》,在五部電影裡,來自香港的小豬麥兜發過夢、學過太極拳、與華仔同臺演出過。這一誕生於香港本土,後來北上的系列電影,兜兜轉轉後又回到故事的起點。

在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餘年後,成為社會棟樑的麥兜,究竟要怎樣續寫這部“草根童話”?

麥兜和他的表弟麥嘜早在1988年就問世。最先問世的《麥嘜》系列,主角是一隻可愛的小豬麥嘜。香港俗語裡稱傻傻笨笨的人為“豬嘜”。然而麥嘜並不傻笨,他精明能幹,中英雙語流利,生活富足瀟灑。最初的故事以麥嘜的日常生活為主。之後慢慢轉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園,麥嘜逐漸淡出,麥兜轉而成為故事的主角。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麥兜的右眼上有一塊紅色胎記。他出生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裡,自小和單親媽媽麥太相依為命。麥太望子成才,傾盡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學一點東西。無奈麥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作者謝立文曾在訪談裡說:

“麥嘜在香港或者廣州或者英國都沒什麼區別,但麥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現。他的單親家庭,他的母子關係,還有自己天生資質低等,和麥嘜有很大區別。”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雖然並非刻意,但從麥嘜到麥兜,香港社會的境遇變化不知不覺依附於這兩隻粉色的小豬身上。麥嘜問世之時,正是香港經濟最好的時刻。那時候香港頂著“亞洲四小龍”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於自身的發達和高效。但到

1997年前後麥兜變身主角,經濟下滑的焦慮、社會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麥兜母子身上凸顯。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1997年,13集動畫片《麥兜與麥嘜》問世,兩隻小豬第一次走出紙面走進電視。第一集裡麥兜想在感恩節吃火雞。節儉的麥太狠下心買了一隻最小的火雞,結果這隻火雞足足吃了一年。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2001年,電影《麥兜的故事》上映。當年這部電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過了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是名副其實的港人驕傲。影片中,麥兜前往長洲學習帆船本領的橋段,則來自1996年奧運會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枚奧運金牌。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然而長大成人,麥兜沒有和李麗珊一樣成為奧運冠軍,只是在壓人的樓市、故事中逐漸變成負資產。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會讓人跳樓”,也許比帆船和金牌更擊中港人心臟。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繼承首部票房奇蹟,2004年歸來的《麥兜,菠蘿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製造”的字樣。

依舊是細細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話的交織,這一集電影裡,麥兜的身世之謎被解開,那個叫麥炳的男人,拋下沉浸在新婚甜蜜裡的麥太,留下一部《菠蘿油王子》的書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復國之夢”。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鏡頭跟著年輕的麥炳和麥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年輕的女工們在工廠裡勞作,香江上畫舫遊弋。然而下一個鏡頭,畫舫焚燬,麥太和麥兜的居所仍然狹小逼仄,卻和春田花花幼稚園一樣,面臨拆遷的命運。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2003年,香港經濟仍沒有走出低迷,經歷SARS疫情以及之後的若干不當政策,更是讓局面雪上加霜。幾乎在同一時期,香港影壇拍出了《金雞》。與麥兜母子一樣,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層階級的代表,在時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麥兜,菠蘿油王子》裡“活在過去”的麥炳似乎緬懷著舊日殖民地時期香港高速發展的榮光,而“活在未來”的麥太則希望告別勞碌生活,買一塊墓地對著大海抖抖腳。只有活在當下的麥兜,在時局和經濟的萎靡中進退兩難,為了讓時間過得充實一點,只能抖抖腿。

在這之後,麥兜系列日益成為代表著港人的“草根童話”。關於它的漫畫接連推出,並被引進內地。麥兜圖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熱銷。在媒體票選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麥兜應聲上榜。

對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麥兜和它幼稚園的好夥伴們稚氣可愛,常問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問題。但在大人來看,無厘頭的麥兜系列卻暗含著無數成人世界的辛酸。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學會》將麥兜動畫和真人表演結合起來。影片中應屆畢業生面臨殘酷的就業局面,燒味店的盛飯工甚至都是哈佛畢業。現實的孤單、寂寞、焦灼困境在這部電影裡都被無限次放大重現。

2009年的《麥兜響噹噹》是一部有內地投資、製片和演職員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連故事也一併搬來內地。故事的源頭實際來自電視動畫片《麥兜與麥嘜》。

麥家祖先麥仲幾千年前“吃飽了撐著”的發明因為三峽工程被發現。幾乎同一時刻,麥兜跟著媽媽北上。來到武漢,麥太讚頌這座”成就了熱乾麵和鴨脖“的城市,希望屢次投資失敗的自己能在這裡找到春天。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她把麥兜送進“太乙春花門”學習太極。麥兜幾乎一直一個人坐在大石頭上吃飯,相比雄心壯志的麥太,他並不明白“北上”太極的意義,也似乎並不開心。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這部電影在2009年暑期檔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節檔剛將喜羊羊系列搬上大屏幕。據傳片頭的3D場景和片尾的三峽大壩,都是應投資方要求所加。普通話版的配音陣容包括了那年剛開始走紅的黃渤,在上映時間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餘。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北上的妥協發生在電影裡,也在實際生活中。2003年,內地和香港間開始實行CEPA政策。兩地貿易往來愈發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人選擇在大陸定居。根據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調查,約有50萬港人長期居於內地。2009年一年間,就有4萬港人移居內地,首次超過內地定居香港人數。

2012推出的《麥兜噹噹伴我心》講述的重心不在麥太、而在憨憨的校長身上。春田花花幼兒園的校長注重音樂教育。他的學生似乎都沒有成為“社會棟樑”,卻一直讓音樂陪伴身邊。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這部電影的內地色彩依然強烈:麥兜遭遇了帶著東北口音的小夥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廁所迷了路。影片尚未過半,這個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麥兜相似的階層處境。

在2009年金融危機後,內地和香港在處境上似乎更同聲同氣,彼此生活上的關聯也更加緊密。影片裡,一輛載著小合唱團成員的小巴在深圳和內地兩地奔波,即是當下生活的寫照。比起前幾部,這部電影少了童話色彩,多了寫實的意味。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在接連北上之後,2014年國慶檔的《麥兜我和我媽媽》,卻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然而麥兜和媽媽沒有回到他們位於本島的鬧市區,而是生活在一個小漁村。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遷的來襲,前幾部裡的麥太的賣力工作和望子成龍,在這一部電影裡變本加厲。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在《菠蘿油王子》的結尾,曾經有過一個“春秋大夢”般的結尾:靠著抖腿,麥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戲仿馬友友)同臺演出,麥太盛裝為兒子鼓掌喝彩。

在《麥兜我和我媽媽》裡,先是麥太真的離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麥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脈,奮發圖強,終於出人頭地。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發展至此,故事似乎脫離了大時代的背景。成為名偵探的麥兜帶著獵人帽,像福爾摩斯,也像柯南。陡然發達的結局,雖讓一路看著麥兜走來的觀眾倍感欣慰,但心中卻有不適。

“香港仔”麥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變得面目不清。他沒有如一直如觀眾預想的那樣,長大成為一個普通人——和千千萬萬的香港普通民眾一樣——面對著沒有夢的現實世界,成為庸庸碌碌的上班族。

這個幹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粵語很一般)、甚至有點呆、有點憨的小豬,原本是萬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但在故事的最後他還是翻身成了成功學典範——彷彿不這樣無法證明人生意義。

而曾經被麥兜的成長記錄的時代,似乎也讓創作者無法下牙,不知如何書寫。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麥兜響噹噹》的結尾:若干年後,成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開燒雞店的麥兜。就如同麥太常說的睡前故事,麥兜從一個小朋友變成了一個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著。阿May覺得,能夠這樣,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現如今,渴望成為“社會棟樑”證明自己的麥兜,和屹立在這隻小豬身後的大香港一樣,面臨著自我認同的焦灼困境。

延伸閱讀

微博:@水母

豆瓣:@jellyfish

轉載及工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請勿私自轉載

當然,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微信ID:jellyfishdiary

麥兜和他身後的香港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