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歷史:宣仁聖烈皇后,女中堯舜高滔滔

 高滔滔(1032年-1093年),高皇后,大名正儀,小名滔滔,北宋英宗皇后,史稱宣仁聖烈皇后。宋仁宗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

  高皇后的兒子宋神宗去世後,其作為太皇太后支持孫子宋哲宗順利繼位,並遵神宗遺詔臨朝稱制,長達八年,對於皇權的平穩過渡以及朝局穩定、國家安定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高滔滔出身顯貴,其曾祖父是名將高瓊,祖父是名將高繼勳,其父是高繼勳的第三子高遵甫。高滔滔的母系同樣是勳貴之家,其母是開國大將、樞密使曹彬的女兒,宋仁宗曹皇后的親姐姐。

  高滔滔自幼在宮中曹皇后的身邊長大,曹皇后對其疼愛有加。當時,英宗趙曙還是太子,和高皇后同歲,二人可謂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仁宗見二人恰似天生一對,十分喜歡,就對曹皇后說,將來一定要他們結為夫妻。

  高滔滔長大後與趙曙在濮陽行宮大婚,先後生下趙頊(神宗)、趙顒(雍王)、趙頵(曹王)和壽康公主。英宗即位後,於治平二年冊封高氏為皇后。連當時的童謠也雲:“曹門好,有好好,曹門高,有高高”。

  《宋大詔令集》記載冊封高滔滔為皇后時,聖旨如此描述:“天子若曰……率迪故常,諮爾高氏,惟乃祖休有丕烈,顯於家邦,勳昭前人,慶浹後世,眷乃淑哲,雍和粹純,貴而能去其驕,動而能約以禮。早嬪藩邸,肇正儀,肆朕纘服,輔予憂勤……今遣具官曾公亮,具官陳昇之,持節冊命爾為皇后。”

  這段冊封之詞,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高皇后出身顯赫,同時氣質高貴,賢良淑德,有母儀天下的風範,與英宗伉儷情深。

  高後的弟弟高士林任內殿崇班多年,英宗想為高士林升官,高後謝絕說:“士林能在朝做官,已經是過分的恩典了,怎麼好參照前代加封后族的慣例呢?”神宗時幾次要為高氏家族修建豪華的府邸,高後都沒有同意,最後由朝廷賞賜了一片空地,高後用自己的宮俸出錢建造,沒有花國庫一分錢。

  英宗逝世,由高後之子神宗繼位。元豐八年三月,神宗病死,高後之孫哲宗在繼位問題上,也頗有些周折,多虧高後顧全大局,才使哲宗順利即位,防止了奪位之爭。

  神宗時,趙煦(即哲宗)的五個哥哥先後夭折,趙煦遂成為年紀最長的皇子,加之英俊好學,於元豐五年被封為延安郡王,在神宗病危之時,手書佛書,替父親祈福。

  宰相王珪建議應將趙煦立為太子,太后垂簾,以免生出禍端,但次相蔡確及職方員外郎邢恕卻主張兄終弟及,立神宗的同母弟雍王趙顒或曹王趙頵為帝,還企圖拉攏高後的侄子高公繪、高公紀,向高後進言,二高怕惹禍,沒有答應。

  趙煦是高後的親孫子,雍王趙顒和曹王趙頵是高後的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高後堅持原則,按照神宗意願,力主立趙煦為太子。趙顒和趙頵只得接受既成事實。為防止發生不測,高後下令他們不得動輒入宮,把對趙煦造成的最大威脅降到最低點。

  神宗病危彌留之際,高後密遣內使梁惟簡,讓他的妻子縫製小兒龍袍,悄悄帶入皇宮,可見當時形勢十分緊張。神宗駕崩後,高後當著滿朝文武大臣宣佈“帝是先帝長子,子繼父業,其分當然。”哲宗趙煦才得以順利即位。

  神宗重病時,就有大臣意識到“國不能一日無主”,奏請高後垂簾聽政,神宗也頒佈詔令請求太后暫理朝政。《宋大詔令集》中有詳實的記載:“朕應昊穹睹命,攢列聖之丕圖,夙夜精勤興居爽豫,永惟四海之廣,慮壅萬微之繁,皇太后德盛母儀,道隆坤載,聖性聰哲,達於幾深,仰叩慈仁,許同聽斷,庶專調護,早遂康和,應軍國事,並皇太后權同處分,候康復日依舊。”

  從這道聖旨的內容,可以看出高太后是在其子神宗的委託下聽政的,因而是合法的。神宗在宋朝歷史上也算是一代明君,這也是其與眾大臣商議,經過深思熟慮所做出的決定。

  但是髙太后還沒有做好聽政的心理準備,兒子神宗就病情加重,繼而駕崩,哲宗繼位。當時的哲宗還是個十歲的孩子,主少國疑,外有遼國、西夏虎視眈眈,趙氏多年的基業可謂危機四伏。高後作為神宗的母親,哲宗的祖母,“受命於危難之間”,在朝臣支持下,臨朝稱制,力扶危局,為大宋撐起了主心骨。

  高後臨朝稱制期間,雖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卻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她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因此政治比較清明,經濟也十分繁榮,使得宋哲宗時期成為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百姓安定、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

  她任命司馬光、呂公著為相,令他們同心輔助政事,一時名士賢才雲集於朝廷。她與民生息,下令遣散修繕皇城的役夫,裁減皇城守衛,停止後宮工技之役,廢除導洛司,罷免不守法的近侍,戒令朝廷及地方官員不得苛徵暴斂,放寬民間養馬的限制,廣受大臣及百姓好評。

  朝廷科舉進行殿試時,主管此事的官員奏請,依照仁宗天聖年間舊例,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一同上金殿上就座,高後予以拒絕。

  與前幾代皇后相比,高後甚為節儉,“前代帝王所有浮費,一切不為”,在生活上“儉惟化俗,衣有大練,奩無片玉”,甚至與當時的太妃都不能相比。重臣呂大防之妻談到對高後和朱太妃(哲宗生母)住宅與起居時說:朱太妃所居宮中“前後亦白玉龍簪而飾以北珠,甚大,衣紅背子,皆用珠為飾”。而高後所居的寶慈宮卻“衣黃背子元華彩”。文思院貢奉來的物品,不論大小,高後一生不取用一件。

  高後對外戚要求甚嚴,以“專奉帝室,不私外家”而著稱,“繩檢族人一以法度”。元祐七年朝廷下“酒禁詔”,規定外戚有“違犯酒禁,如果及三次,並勾收槽杖”。其目的就是讓外戚與普通人家一樣,謹守法律。

  上元燈節宮中舉行晚宴,高後的母親已應邀出席,但高後卻阻止說:“夫人登樓,皇上就必須得行禮,這樣由於我的個人原因而超越禮制,於心很不安啊!”只是下令賜給母親一些燈燭,並且每年都照此辦理。

  高後的堂叔高遵裕(高繼勳之弟高繼忠的長子)曾由於元豐四年征討西夏失利而降職,高後聽政期間有朝臣獻媚,建議恢復高遵裕的官職。高後說:“遵裕靈武一戰失利,致使百萬軍民遭受損失,先帝神宗得到戰報後,徹夜不眠,還引發一場大病,這是遵裕的罪過,不被處死,已是萬幸了,我怎麼可以為了親情而違背天下公議呢?”

  高後的侄兒高公繪、高公紀按規定應該提升為觀察使,高太后也極力阻止。皇帝再三提出,也只升一級。直到高太后去世,也無人再敢提晉升。高後認為官員冗多,應當裁汰,詔令在自己的家族中裁撤四分之一,作為表率。

  宋用臣等官員被撤職後,託神宗的乳母閻氏進宮說情。高後嚴厲斥責:“你是不是想和過去一樣,靠‘內降’(即‘走後門’)干擾國家事務?再敢如此,我就斬了你!”從此以後,“內降”絕跡。

  元裕八年九月,高後病逝,終年六十二歲。司馬光等稱之為“女中堯舜”,並說“古今母后臨朝,如宣仁後專奉帝室,不為私計,實未有也”。後人評價:“宋之創業、中興,其君弗漢、唐若也,而母后之賢獨盛焉……止稱高(英宗高皇后)、曹(仁宗曹皇后)、向(神宗向皇后)、孟(哲宗孟皇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