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一條祖訓 朱棣為何不遵從?埋下亡國禍根!

朱元璋留下一條祖訓 朱棣為何不遵從?埋下亡國禍根!

朱元璋留下一條祖訓 朱棣為何不遵從?埋下亡國禍根!

要說大明亡國的原因,一定有很多,但宦官干政是其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因。

說起明朝的宦官干政,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為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防止宦官干政,可謂費盡心思。

據《明史·職官志》記載,“洪武十七年鑄鐵牌,文日: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宮門中。又敕諸司,毋得與內官監文移往來。”

據《明史·王徽傳》記載,“自古宦官賢良者少,奸邪者多……願法高皇帝舊制,毋令預政典兵,置產立業。家人義子,悉編原籍為民,嚴禁官吏與之交接。”

又據《明史·宦官傳》記載,“有內侍以久事內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還鄉,終身不齒。”

朱元璋留下一條祖訓 朱棣為何不遵從?埋下亡國禍根!

看看,宦官的境遇在明朝跌倒了最低谷,不僅不能與大臣交往,甚至連產業都不能置辦,這還談什麼干預朝政?朱元璋對宦官的預防,不可謂不嚴。

對於宦官的防範,雖然非常嚴密,但朱元璋有時又不得不用宦官。這是為何?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可謂是將封建集權制推向了頂峰,不僅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而且還給自己的子孫們下了一道詔,““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不僅自己不設丞相,連後代也不許設丞相,誰敢提設丞相這檔子事,誰就是天下人公敵。天下那麼大,集大權於一身的朱元璋又怎麼能應付的過來?

朱元璋留下一條祖訓 朱棣為何不遵從?埋下亡國禍根!

不得已,不得不仰賴宦官。如,洪武八年派“內使趙成往河州,以綾綺帛市馬”;洪武十一年派“遣內臣吳誠詣總兵官指揮楊仲名行營觀方略”;洪武十九年派“行人劉敏、唐敬偕內巨賚磁賜真臘等國”。

用歸用,但總的來說,朱元璋對太監的管束還是非常嚴格,只要稍有違法,就嚴加懲罰。鐫刻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那塊鐵碑,威力還是相當大的。

朱棣當政的時候,事情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據《明史·職官志》記載,“成祖亦嘗雲,朕一遵太祖訓,無御寶文書,即一軍、一民,中官不得擅調發。”

雖然朱棣嘴上喊著要遵奉朱元璋的祖訓,但卻對朱元璋規定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悄悄做了改變,變成了“內臣不得擅自作主”。

朱元璋留下一條祖訓 朱棣為何不遵從?埋下亡國禍根!

“內臣不得擅自作主”,啥意思?意思就是,只要在皇帝可控制的範圍內,宦官便可做主。正是在朱棣的默許下,明代的宦官悄悄地走上了問鼎權力峰巔的第一步。

於是,永樂元年,內宮監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永樂三年,遣太監鄭和率舟師下西洋;永樂八年都督譚青營內有內官王安等,又命馬靖鎮甘肅、太監馬騏鎮交趾;永樂十八年,設立東廠,由太監頭目掌握。

我們看一下這個軌跡,此時的宦官獲得了出使、專征、監軍、分鎮與刺臣民隱事之權。

從此,明代宦官權力從無到有,為日後宦官攫取滔天權勢埋下了重要伏筆。

朱元璋留下一條祖訓 朱棣為何不遵從?埋下亡國禍根!

那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打破朱元璋留下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祖訓呢?這完全是政治的需要。

當年,在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就是通過被建文帝壓制的宦官,才掌握了皇宮內部的動向;朱棣在向南京發動進攻時,又是通過與宮內太監裡應外合才取得了勝利。

據《明史·刑法志》記載: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故即位後專倚宦官,立東廠於東安門北,令劈暱者提督之。”

也就是說,朱棣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太監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棣稱帝后,授予太監一些權柄,並非是分享勝利果實,而是害怕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

所以,朱棣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不管怎麼說,這都是朱棣與宦官之間的一筆政治交易,埋下了大明帝國崩潰的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