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本質:貧窮是最大的“罪過”

2012年中國大陸上映過這樣一部電影《唸書的孩子》,這是一部關於教育,貧窮,留守兒童,愛與溫暖的故事。

那狗,那爺爺,那唸書的孩子,那鄰家女孩,那對父母,那位樸素善良的老師,那個貧窮的高山縣白河鎮,那凌晨的汽車,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方言。關於這部電影,這大概是其中最主要的映像了。

單調而又色彩鮮明的背景,破舊而又熟悉的老瓦房,鋪滿青石的臺階路,凌亂而又凋零的山路,從秋到冬,時間不短不長,剛好是地球繞太陽半圈的距離,失望到希望的距離,生離死別的距離。

電影情節很簡單,父母外出打工,獨留念書的少年與其作伴的年邁爺爺,少年每天上學,放學就回家給爺爺唸書,就這樣日復一日。有一天,爺爺煤氣中毒,僥倖得到了死神的眷顧,沒過多久,冬天到了,爺爺去世了,父母回來了。

電影細節很複雜,課堂上少年與老師的對話,老師念著少年的文章,不敢大叫的小膽兒,石頭上與小膽兒對話的少年,電話裡少年對父親的寬慰,鄰家女孩的放學相隨。

那位爺叫爺,叫親情;那位狗叫小膽兒,叫唸書人的內心;那位老師叫老師,叫“父母”,那位鄰家女孩叫溫暖。

而那位少年叫路開,叫“留守兒童”。


《唸書的孩子》|留守兒童的本質:貧窮是最大的“罪過”


一、唸書少年與“聽書先生”的夜夜

“爺,那叫cha,差別的差,是念吳王夫差(cha)。”

每天晚上,少年早早的就把作業做完。放學回到家的晚上,少年就拿著自己的書本念給爺爺聽,爺喜歡聽少年唸書,就連少年的小膽也總是銜來兩隻鞋子,靜靜地蹲在地上聽。

爺爺沒有文化,每次都糾正少年。少年每次都不服氣,每次都要糾正爺爺。“爺,你不是說你不識字麼”,“都是小時候聽說書先生說的”,“那你肯定聽了好多啊”。

時間又回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沒有學可以上。於是啊,大家都聽書,爺爺也不例外,教育的資源是如此的匱乏,熱愛學習的激情卻一點都不減。後來啊,爺爺就聽了好多書,可卻一個字都不認。

爺爺是少年在家唯一的安慰,可有些時候,爺爺卻無法代替父母的作用。有些孤獨,爺知道,少年也知道。

少年在臺階上與小膽兒的一段對白,無人問津的眼淚,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雖然看似煽情,卻也曾是多少留守兒童真實的存在。


《唸書的孩子》|留守兒童的本質:貧窮是最大的“罪過”


爺爺的咳嗽,少年肺結核的講述,冬天的到來,似乎這一切意象都在表徵爺爺的死亡即將來臨。

爺爺向少年講述著煤氣的用處,可離開了少年的爺爺,卻煤氣中毒。這不是可笑與尷尬,這是人老了,爺真的老了。

爺的去世喚回了少年心心念唸的父母。希望與死亡的交織,這是死別,希望伴隨著死亡來了。

父母的離開,希望的破滅,這是生離。

少年嚐盡了生離死別的痛苦,卻還要做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九歲的孩子獨自在家,漆黑的夜,簡陋的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貧窮從來不是少年的愁,少年缺失的是愛。關愛從來不是父母的愁,父母擁有的是貧窮。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人間滋味,少年,你,我自有體會。

二、唸書少年的“小膽兒”

“小膽兒”是少年撿的流浪狗。

那個小膽的少年撿了一條狗,他給它取名叫“小膽兒”。小膽兒很膽小,不敢叫,任由大狗欺負,因為它沒有主人。

少年很膽小,不敢向父母說自己的心事,獨自哭泣。因為父母不在家,他必須長大。

小膽兒就像少年,少年就像小膽兒。

我們又何嘗不是長大後的小膽兒,孤獨的我們都願意養個寵物。寵物聽不懂人話,可它卻是有生命的,有時候甚至我們的心事只能對著自己心愛的寵物訴說。

寵物從來都不是寵物,某一種意義上來說,它就像是我們的朋友,黑暗時刻下的一束光,溺水時的一棵稻草。

終有一天,你會明白,寵物不是你在寵它,是它在寵你啊。

影片結尾,小膽兒被留下了,少年走了。

一種悲劇美油然而升,汽車上的少年,馬路上的小膽兒,行駛的汽車,奔跑的小膽兒。


《唸書的孩子》|留守兒童的本質:貧窮是最大的“罪過”


小膽兒還是小膽,少年還是少年,只不過少年儘管想極力留下小膽,可汽車實在是太快了。

小膽兒回到了它的世界,繼續流浪,就像那個山村的孩子一樣,繼續做著留守兒童,繼續做著和父母相見的美夢,繼續他們的希望。

少年走了,帶著遺憾,帶著不捨。可少年,這就是人生啊。

三、冬日來臨的大雪,過年的希望

過年時的圍爐夜談,瓦屋內的燭火通明,這樣的一幅畫面,充滿了無限的溫暖與希望。

曾幾何時,破舊的房屋,崎嶇的山路,那灶臺,那印著花色圖章的被子,老舊的橫樑,還有那劃過歲月痕跡的木製床,也這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留守兒童背後的本質不是缺失的愛,而是貧窮。沒有貧窮,又有哪一個父母願意拋家舍子,在外流浪獨自拼搏。

影片中還有一個非常細節而突出的點,少年的母親在外給別人當保姆,帶孩子,卻不得不拋棄自己的孩子空留在家。

這種對比讓貧窮在希望面前顯得更加有力而無助。

曾經有個人說:

我五歲還不懂事的時候,和我媽一起看電視劇《保姆》。當時看得起興,便和我媽說:“我長大了也想當一個保姆”。

就這一句,這一句童言無忌的話,讓我媽怒目圓睜,拿起拖鞋就要打我。

貧窮牽動著人的神經,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讓人歇斯底里。它壓迫著人的靈魂,無聲無息,壓得人喘不過氣。


《唸書的孩子》|留守兒童的本質:貧窮是最大的“罪過”


唸書的孩子,貧窮的家庭,留守的兒童。上個世紀的農村人口還很多,貧困人口更是數不勝數。

這一切的一切,好像是個夢,但又那麼歷歷在目。不信,你仔細回頭看!

留守兒童從來都不是一件小問題,與父母團聚,那是多少孩子的希望。

貧窮從來都不是一件小問題,共建小康社會,更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希望。

“爺,你看,下雪了”

“嗯,你爸媽呀,快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