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藥物早期篩選發現一直是創新藥研發的推進器,從早期的植物、微生物中分離提取篩選化合物到後來高通量篩選技術、藥物設計概念的興起不斷拓寬藥物的篩選通道,而新藥研發一直是功能強大過濾器,前期龐大的化合物庫作用顯而易見。

1992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獲得者Sydney Brenner和時任美國Scripps研究所所長Richard Lerner提出DNA編碼化合物庫(DNA-Encoded Library, DEL)技術,為藥物早期篩選發現和化合物庫的建立帶來了一個新的方向。在此技術的感召下,原阿斯利康全球化合物科學主任、計算科學總監、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李進博士回國創辦了成都先導,圍繞著自主研發的DEL技術平臺,經過多年的發展,建立了各類型的DEL超過900個,DEL化合物庫分子數量超過4000億,分子數量和子庫數量處於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2020年3月17日,上交所同意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先導”)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即將正式登陸科創板。成都先導的上市為國內DEL技術和創新藥研發注入了新的動力。


1 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介紹


DEL技術結合了組合化學、生物學技術、測序技術、分析技術等多個技術優勢,利用組合庫技術和“split-pool”的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建立大容量的化合物庫。並在每個化合物上面連接有特異性的DNA標籤作為這個化合物結構的身份識別標籤,經過生物靶點的親和力或者功能篩選,具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被篩選出來,隨後通過PCR擴增其連接的DNA信息最終通過DNA測序來解碼獲知化合物的信息。

傳統苗頭化合物的發現多采用高通量篩選的方法,化合物和靶點蛋白進行一對一的活性篩選。因此,藥物研發具有耗時長、工作量大、成本高的特點。DEL技術將活性靶點蛋白和整個化合物庫(百萬級至億級)同時進行篩選,大大提高了篩選效率,節省了藥物研發的成本和時間。

DNA編碼化合物庫的主要技術路線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DNA編碼庫的合成(Fig 1);(2)針對目標活性靶點的親和選擇(Fig 2);(3)DNA測序及數據翻譯(Fig 2);(4)off-DNA小分子複合合成和活性評價(Fig 2)。


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Fig 1 DNA編碼化合物庫的合成(Goodnow RA, et al; 2017)

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Fig 2 DNA編碼化合物庫的篩選(Neri D, Lerner RA;2018)


(1)基於組合化學“Split&Pool”的方法,選擇結構多樣、新穎的小分子化合物(Building Block, BB)作為建庫的骨架,進行三輪到四輪的化學反應單元(ABB1-BBx/BBB1-BBx/CBB1-BBx/…..)的連接,合成的化合物數量急劇增加,從而建造百萬級乃至億級的巨型化合物庫,保證化合物的數量和多樣性。

(2)在“Split&Pool”的過程中,當每一個化學反應單元(ABB1-BBx/BBB1-BBx/CBB1-BBx/…..)增加時,每一個化合物都由一段已知序列的DNA片段通過T4鏈接酶進行分子水平標記。

(3)將活性蛋白固定到磁珠上並和DNA-編碼化合物庫進行孵育,將親和力弱的和不結合的化合物用緩衝溶液洗去,從而篩選出親和力強的化合物;由於篩選得到的高親和力化合物與DNA編碼信息一一對應,可以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得到DNA編碼信息,並推算出高親和力化合物的結構信息

(4)通過傳統的化學合成方法,進行不帶DNA標籤的高親和力化合物的合成(off-DNA),並在活性靶點上進行活性驗證,通過結構優化得到苗頭化合物,進而得到活性候選藥物。


2 DEL技術的應用之路


DEL自從1992年被提出,經過了30年的發展,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大型藥企和Biotech公司投身於DEL的研發、商業化以及藥物發現。2007年,GSK收購了全球第一家DEL技術服務公司Praecis,成為DEL技術應用最為成熟,規模最大的企業,據推測GSK的分子結合梳理達到了萬億級別。2019年,另一個製藥巨頭安進以1.67億美金收購丹麥的DEL公司Nuevolution,擁有了其40萬億的化合物庫,分子類型較少,主要為大環類化合物。而全球TOP20藥企中的絕大部分的企業均有通過與CRO公司合作的方式把DEL技術技術應用到新藥研發的工作中。通過整理公開信息,已知應用DEL技術的大型跨國藥企包括:GSK、強生、阿斯利康、輝瑞、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安進、羅氏、拜耳、賽諾菲、楊森、勃林格殷格翰、吉利德、艾伯維、武田製藥、安斯泰來、大冢等。


國內外DEL的CRO公司有X-Chem 、成都先導、Vipergen、DICE、Philochem、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等。國內佈局最早的企業為2012年創建的成都先導,擁有數百個化合物庫,涵蓋 4000 億個化合物分子,化合物類型多樣性高,擁有大環化合物庫、天然產物庫、靶點相關化合物庫、肽類似物庫以及其他類型庫;公司圍繞著DEL技術平臺,原Praecis核心成員、DEL工業化技術的主要發明人、GSK新藥分子發現部門負責人Barry Morgan擔任成都先導的首席科學家,同時GSK新藥研發幾位大牛如David Israel先後加入,為成都先導藥物研發注入強大的力量;成都先導目前在研新藥項目20餘項,涵蓋了腫瘤、心血管、炎症、代謝類等疾病領域具有挑戰性的靶點,目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HDAC I/IIb亞型選擇性抑制劑以及治療NTRK或ROS1基因融合的實體瘤的二代NTRK/ROS1雙靶點抑制劑進入臨床I試驗。2018 年國內領先的醫藥外包服務公司藥明康德和康龍化成相繼推出了 DEL篩選平臺,藥明康德聘請了哈佛大學教授、模板法合成大環化合物技術的發明人David R. Liu擔任科學顧問,而康龍化成邀請了Robert Goodnow擔任創新化學副總裁,兩大國內CRO巨頭進入藥物發現上游技術,實現藥物研發全產業鏈的覆蓋完整度以便為下游服務提供支持。雖然康龍化成和藥明康德殺入DEL領域,目前國內DEL領域成都先導仍然處於第一的位置。

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表1 DEL領域主要企業情況

目前已經有多家國內外的藥物研發企業及科研機構正在利用DEL技術進行藥物的研發工作(Fig 3),並且發現一些重要靶點的苗頭化合物,該技術發現的藥物有些已經進入臨床研究。GSK是該領域的霸主,通過了DEL篩選到了RIP1激酶抑制劑—苯並惡嗪酮類先導化合物(GSK481),體外實驗證明GSK481對RIP1具有完全的單激酶選擇性,通過優化GSK481得到臨床候選化合(GSK2982772),GSK2982772能有效地結合RIP1,具有很強的激酶特異性,在阻斷許多TNF依賴性細胞反應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GSK2982772於2015年進入臨床I期,三種適應症(銀屑病、潰瘍性結腸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進入II期臨床試驗。另外,優化GSK481得到臨床候選化合物(GSK3145095),在胰腺癌組織培養中,能促進腫瘤抑制性T細胞表型的形成,GSK3145095進入胰腺癌臨床II試驗。然而根據GSK19年第三季報告顯示,GSK2982772已終止II期臨床研究,具體細節和原因並沒有對外公佈,只是簡單表示該藥物將“移回研究階段”;GSK3145095也同樣終止了胰腺癌臨床II期的實驗。上述兩個藥物的臨床試驗終止對於DEL在藥物發現蒙上一定陰影。

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Fig 3 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所得到的hit藥物(Johannes Ottl; Lukas Leder; Jonas V. Schaefer; Christoph


3 DEL技術的發展之路


由於採用相同的骨架結構片段進行DNA編碼化合物庫的構建,因此採用DEL技術構建起來的小分子庫雖然數目龐大但缺乏骨架結構多樣性。目前,DNA兼容反應的開發可以擴寬DNA編碼化合物的構庫反應類型,增加DEL庫的結構多樣性和數量。因此,DNA兼容反應的開發對DEL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由於DNA編碼化合物庫中每個底物的反應收率差別很大,造成化合物庫中每個編碼分子的含量略有不同,因此對DEL庫的篩選方法的改進可以避免假陽性結果的產生,具有重要的意義。DEL技術在純化蛋白模型上的篩選相對比較成熟,但在細胞水平的藥物篩選上比較侷限,細胞水平篩選往往需要基因工程的幫助,目前正在探索之中。當然,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細胞通路和分子靶點會被發現和證明,DEL技術在分子水平的篩選將大有可為,也將大大提高後續細胞篩選的成功性。


4 總結


小分子創新藥研發中化合物庫對於藥物篩選發現起到關鍵作用,DEL技術可以快速、成本低地建立起數目龐大化合物庫,然而由於一般採用相同的骨架結構片段、DNA片段存在使得合成方法受限等因素,使得化合物庫的結構類型和多樣性存在問題,影響藥物篩選發現。另外,DEL技術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應用時間,但是尚未一個藥物獲批上市,這使得DEL技術後續發展存在一定變數。由衷希望看到成都先導的上市能夠為DEL技術的發展帶來正在突破。


bioSeedin柏思薈:成都先導扣開科創板大門,助力DEL破局

bioSeedin柏思薈是生物醫藥行業的交流互動和知識服務平臺。以優質的知識分享和領先的用戶體驗,幫助更多的生物醫藥人自我優化與提升,旨在匯聚行業領袖與人才共同播種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夢想的胚芽,重塑中國企業創新思考和認知邊界。

bioSeedin柏思薈目前正在進行關於抗體藥技術和細胞治療技術的相關分享,配合workshopwebinarlabconference等多種活動形式滿足企業不同所需。

bioSeedin workshop以融全球智力為中國新藥為目標,著意於對創新型生物藥研發人員的培養,致力於突破國內抗體藥的轉折點向全球化國際化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