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久居大嶨,我說的還是玉壺話。曾有人好奇地問我,咋不學大嶨話呢?我說:“我骨子裡就是個玉壺人。”

無數次在夢中,總有一首名為《蛙蟆討親》的歌謠在我耳邊響起:“燈阿燈,蛙蟆討親,蚱蜢做媒人。鴨夾柴,雞燒火,猴馱吹簫打銅鼓,老鼠擔水樑上過……”醒來以後,我會愣怔很久很久:我這是在大嶨,不是在玉壺外村,這種腔調只有玉壺人才能唱得出來。

《蛙蟆討親》這首歌謠,勾起了我心底那片最柔軟的溫情和記憶。即將半百了,還有多少時間能蹉跎?還有多少事情值得等待?在這個“千花百卉爭明媚”的春天裡,去玉壺外村看看吧,回憶那些曾經的風景,回憶那些失落在清淺歲月裡的舊時光,以及舊時光裡的人和事。

據《文成鄉土志》記載:外村位於玉壺中村的東南方,由外樓、陳山、西江和馱壟等自然村組成。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玉泉寺

玉泉寺:難忘那一股清泉

從玉壺車站出發,過壺山路,到了塘下街街口拐向玉泉街,直達玉壺鎮小邊上,你會發現:左邊是玉壺鎮小,右邊就是玉泉寺。

玉泉寺所處的地段為外樓垟,原名象岡寮。據《瑞安縣誌》記載:玉泉寺,舊稱崇福寺,明永樂甲申年(1404)建,清道光丙戌年(1826),寺僧隱庵增建鐘鼓樓,清同治丙寅年(1866)前進朽壞,重建後,改稱玉泉寺。民國十三年(1924)增建房舍20間。1987年重建西方殿和大雄殿。建國後,玉泉寺前進曾作區小學用房。1987年,當地僑胞胡志光等出資5.1萬元人民幣支持區小另建用房。1988年春,區小從寺院遷出。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玉泉寺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玉泉寺的前進是教室和老師的辦公樓。前進前面兩個房間是教室,每天書聲琅琅,學生在空地上玩耍、嬉鬧。前後進之間連接處有南北兩個池塘,中間是用卵石鋪就的道坦。雨和陽光落進池塘和道坦,像南音和戲曲的調子,雕琢出一份安靜的時光。這是年少時,這裡給我留下的印象。道坦後面是一個戲臺,平時玉壺鎮小師生開會和演出都在這裡。後進是二僧(佛教中對出家女性的稱呼)的住房,住房後方是菜園,種有佛手瓜(當年我和小夥伴曾趁二僧不注意,去偷過兩個佛手瓜,直接生吃了)和蔬菜。一位年老的二僧經常坐在一張靠背椅上,手裡握著一串佛珠,眼睛微閉著,嘴裡唸唸有詞,神情安然。戲臺下方有一口水井,水源出自地下,源頭遠,無汙染,一年四季都不會枯竭,水質清冽甘甜。那時,外樓只有兩口水井,一口在玉壺鎮小門口的西北側,一口就是這裡。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溫馨的場面:學生在道坦和空地上玩耍,村民來戲臺下挑水,二僧坐在門臺前唸經,各做各的,互不干擾。

玉泉寺的西側是蛙蟆坑。寺院門前有一條石階通往蛙蟆坑,坑水清澈見底,水底的鵝卵石圓滑光潤(其中有一種像粉筆一樣可以在地上寫字的石頭),偶爾還能抓到幾條小魚。這裡是我們的樂園。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玉泉寺無量塔和水井

蛙蟆坑的南面是一大片的稻田,秋天來了,金黃的稻穗在秋風的吹拂下,層層追趕,煞是好看。後來呀,稻田上建起了一座座樓房,蛙蟆坑上方也被水泥鋼筋覆蓋了。如今你在玉泉寺邊上走著,再也聽不到坑水的歡笑聲了,再也看不到在坑邊玩耍的孩子了。

有空,你再來外樓垟走走,再來聽聽玉壺中學和玉壺鎮小學生的朗朗書聲,再來感受玉泉寺定時響起的晨鐘暮鼓。你還能在歷經滄桑的臉龐上找到曾經的豪情萬丈嗎?你還想去蛙蟆坑戲水嗎?你還記得玉泉寺後門的佛手瓜嗎?

老屋:留戀那滿屋笑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外村人住的都是老屋,有外樓老屋、外樓路老屋、水井下老屋、樟樹上老屋和樟樹下老屋、西江老屋、嶺頭垟老屋等,這些老屋年代久遠,充滿厚重的歷史滄桑感。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老屋一角

外樓老屋位於外樓路24號。據《胡氏族譜》記載:生於清康熙壬午年(1702)的胡尚雍家住玉壺外樓,做生意賺了錢,於是在外樓大樟樹西北側約30米處蓋了一座四面屋,分上下兩層,這就是外樓老屋。現年85歲的胡信淡家住外樓老屋,他說,外樓老屋建築屬於四廊走馬,也就是說,房子是四面屋,每個角都能出入。前輩有人當過官,有一塊題為“夏綺高風”的牌匾是從溫州送上來,掛在上間的橫樑上。門窗都是雕花的,上世紀70年代,這座老屋一共住了17戶人家,100多人。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老屋牌匾“夏綺高風”

我小時候就住在外樓老屋裡,從正門進來,依次是前坦、道坦和上間,道坦四周圍有一圈長條石,左右兩邊的房子是對稱的。我家在東北角上,一樓有兩扇木窗戶,一扇在灶臺上方,一扇在柴倉上方。每天早上,母親都會先打開這兩扇窗戶,透透空氣,晚上八九點再關上。每家都有一個灶臺,後面有一個柴倉,柴倉前面有一張矮長凳,可以坐在那裡燒火,再往前就是一個火坑,燒好的火灰會被扒到這裡,冬天可以烤火。家境好一點的人家灶臺上有煙囪,這樣燒火做飯,家裡就不會煙霧瀰漫;貧寒一點的人家沒有煙囪,一到燒飯時間,家就籠罩在煙霧中。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老屋一角

白天,大人們在老屋裡做飯、燒菜,鍋瓢碗筷的聲音此起彼伏,鄰居們可以從這間房子來到那間房子,去看看你家吃什麼,或者借點醬醋油等。老屋裡有很多年齡相仿的孩子,吃過飯,大家就跑到道坦和上間去玩耍,捉迷藏、跳繩、跑步,孩子們的嬉笑打鬧聲此起彼伏。夏天,每當太陽下山,家家戶戶便早早地抬出竹床,佔位置。我家沒有竹床,於是我就拿來兩條長凳,把門板卸下來放在長凳上,組成一張床。夜色深沉,寒星與冷月相伴的時候,我們就靜靜地躺在道坦上,聽志貌公講故事,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大鬧天宮,有魯智深在野豬林裡救林沖,有水鬼把游泳的孩子往水下拖......一說到鬼,我們就拿被子遮住眼睛,然後叫起來“怕怕怕”,有人就此逃到屋裡去。偶爾會來了幾隻螢火蟲,在道坦和上間之間飛來飛去,這更增加了我們的恐懼感。後來,大家就要求不再講鬼故事了。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路老屋

老屋的地面是泥土鋪就的。天氣轉陰時,地面就更潮溼了,會起疙瘩。母親就拿一把鋤頭把起疙瘩的地面刮一刮,地面又稍稍幹了一點。每間房子前面都有門臺,門臺上放置幾張凳子,老人們就坐在凳子上曬太陽聊天,日子安靜又閒適。

1996年,外樓老屋主體部分被拆,建了新房子,保留下來的只有一小部分。外樓樟樹上和樟樹下老屋也拆了大部分。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樟樹上老屋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樟樹下老屋

外樓老屋是我童年的搖籃,即使穿過23年的歲月,我的記憶依然會流向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在歲月的流轉中,我們漸漸走出老屋,走向遠方尋找美好的生活,只是記憶中那裊裊上升的煙火,那歡樂的笑聲,那溫暖的陽光,那樑上的飛燕,那秋日裡一捆捆掛在屋簷底下的番薯藤,都已裝進我們的行囊,走遍天涯海角,這行囊的份量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重。這正如李清照在《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中所寫:“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老樹:最憶那一片蔭涼

老屋給外村人留下至深的回憶,在記憶裡一起成長的還有那一株株老樹。在外村,你只要問外樓大樟樹或大楓樹在哪裡,人們準會告訴你怎麼走怎麼走。大樟樹和大楓樹是外村的地標。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樟樹

大樟樹身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樹齡565年,平均冠幅23.5米。樹高23米,中空。落款時間為2018年。因年代久遠,風雨侵蝕,樟樹身上佈滿了傷痕。據說,樟樹原來沒有洞,不知道哪一年,一群蜜蜂在這裡做了窩,每天飛進飛出的,村民就想辦法把蜜蜂趕走了,結果就留下了一個洞。也不知道怎麼了,這個洞後來越來越大,有人用水泥封住了。

樟樹虯枝熊幹,枝繁葉茂。在我的印象中,樟樹邊上圍有一圈大石頭,村民喜歡在這裡聊天乘涼。東家長西家短的事情大多是從這裡傳出來。象崗寮有兩口水井,外樓人吃和用的水都來自這裡。於是就有這樣一個場景:夏天的中午,有人挑著兩桶水晃晃悠悠地過來,到了大樟樹下,就會有人叫起來:“喝口水,喝口水。”於是挑水的人就會停下來,從桶裡拿出瓢,舀了一瓢遞過去,對方接過水,“咕嚕咕嚕”地喝了起來。接著第二個人、第三個人都會過來,喝完了,不忘說一聲:“這井水真甜,真好喝,謝謝。”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樟樹

記得小時候,我們到處瘋玩,大人們找不到我們,就會到樟樹下或楓樹下找我們。我時常看到阿張的母親急急地走過來,看看兒子不在這裡,就把左手掌搭在前額上,用玉壺方言大聲喊起來:“阿張,走來吃飯呀。”這時阿張不知道從哪兒竄了出來,一溜煙往家裡跑。小夥伴們也就一鬨而散了。

除了大樟樹,在門前溪埠頭上方還有一棵楓樹,也是飽經滄桑,留下一片蔭涼。外樓的樟樹和楓樹,它們站立在這裡,不知經歷過多少風霜雨雪,閱歷過多少滄桑往事,陪伴過多少代外村人。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外樓楓樹

懷念樟樹和楓樹下的那一片蔭涼,懷念在樟樹下喝涼水的那股清涼勁兒,還想再聽聽阿張的母親喊兒子回家吃飯的聲音。悠悠歲月,有許多真情藏在我心中,從來不願說出去,有甜蜜,有溫熱。如果,如果在這個春風送暖的季節,我在大樟樹下或大楓樹邊上遇到了你,就會把我的一切都告訴你。你只要靜靜地在風中聽著,聽著……

古道:想念那嶺上風景

從玉壺鎮外樓子母宮始,上米笠嶺,過新亭、嶺頭垟就到了葉七嶺,嶺上有個亭子,稱為葉七嶺亭,亭子裡有石凳,可供行人休憩。過了亭子繼續往下走,只見嶺兩邊楓樹眾多。每至深秋,經霜的楓葉燦如霞,紅得熱烈,紅得深邃......到了後山嶺腳上方,路邊長滿密集的竹子。每到春天,竹子茁壯地成長,樹長,花開,山便一天天朗潤起來,也一天天豐滿起來了。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葉七嶺

我查過很多資料,但都沒有關於這條古道的記載。在我的記憶裡,這條古道從外樓始,縣境內應該是止於林坑口。從後山嶺腳再往前走就是木灣,經過上店培、上店,就到了林坑口,山路繼續往前,就是瑞安的東巖了。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葉七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玉壺至上林還沒有公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竹排,而竹排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有水,且需要會撐竹排的人。於是,人們一般都會選擇走路,這條古道是玉壺、陳山、嶺頭垟、頭渡水、後山嶺腳、後山、木灣、上店培、上店、林坑口、林坑等地來往的必經之路。那時候,上林、木灣、雷打巖等地都辦了小學,卻沒有辦高中,這一帶的學生都要來玉壺上高中。每週上課五天半(週一至週六上午),到了週六中午,學生放學回家,這條路上便很熱鬧。學生提著衣服,揹著書包,三五成群或獨自一人走著。渴了,看到路邊有涼水井(外村鍋灶泥洞和嶺頭垟邊上的新亭各有一個,涼水是從岩層裡流出來,用石頭圍成一圈,便成了涼水井)就停下來,趴在地上,嘴對著涼水就喝,根本就沒想到衛生不衛生,有水喝就行了。涼水井裡有時有蝌蚪和一些小蟲,但我們也喝,喝夠了繼續走。週日下午,帶上母親炒的菜,約上幾個同學,又沿著這條路來玉壺中學。家住這條路上的村民大多是早上來玉壺,買了魚、肉和衣服之類的東西或走親訪友,然後再原路返回。因此這條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在葉七嶺一帶,上來和下去的人不得不側一側身子才能走過去。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葉七嶺亭

這幾天,我又沿著這條路走一回,子母宮至米笠嶺、塔平至嶺頭垟這兩段路都已是水泥澆築了,米笠嶺至塔平下方仍是老路,葉七嶺的老路還在。到了後山嶺腳,因為前往陳山的公路截斷了這條老路,這一段老路已經無人問津了,路上長滿雜草,我只能沿馬路走往後山嶺腳。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嶺頭垟老屋

這條用天然卵石鋪就的古道,這條橫臥在我們記憶中的老路,就像我們生命深處的根系,時日越久,記憶越深。這裡的每一株楓樹,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每一片鑲嵌著時光印記的青苔都能安放我們這顆不安的心。

文成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嶺頭垟老屋

白巖松曾說: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渴望逃離的地方;當我們年老時,天天想要回去的地方。

是呀,為了生活,我們不停地走,走出外樓,走出外村,走出玉壺。但走遍天涯海角,你忘得了門前溪嗎?你忘得了玉泉寺嗎?你忘得了大樟樹和大楓樹嗎?你忘得了外樓老屋嗎?你忘得了這裡一切的一切嗎?在這個鶯飛草長,門前溪水歡唱的春季,願你和你想念的人能在外村相見;願你在起風時,能和你最想念的人一起到外村走走,摸摸玉泉寺那扇古樸的木門,看看外樓大樟樹新長的嫩葉,聽聽葉七嶺清脆的鳥鳴聲,然後到外樓老屋,懷念那曾經滿屋子的笑聲,再打個電話給遠方的兄弟姐妹,聽聽他們那熟悉的聲音........

原標題《外村:那寺那屋那樹那古道 ,走遍天涯海角忘不了》

文/胡曉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