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歷史紀實,為民族鑄魂-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一批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與觀眾見面,在熒屏奏響愛國主義主旋律、唱響英雄主義讚歌。

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的《為了和平》,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首播後,相繼在10餘個頻道重播;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攝製的《英雄兒女》先後登陸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與多個頻道;《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刀鋒》分別在央視國際頻道和紀錄頻道播出;遼寧廣播電視臺承製的《不朽的豐碑》、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製作的《英雄》,分別亮相遼寧衛視和北京衛視。

這些作品以宏闊的視角再現了70年前抗美援朝波瀾壯闊的歷史,深情謳歌為保家衛國英勇獻身的中華兒女,有力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系統的統計,多部作品收視率位列同期收視率第一,在電視熒屏和網絡平臺引發追劇熱、討論熱,其“叫好又叫座”的現象帶來諸多啟示。

大歷史觀 國際視野

講好黨史軍史新中國史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讓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70年後的今天,歷史的鏡頭又將我們帶回那段血與火的記憶。

這些紀錄片兼顧大歷史觀與國際視野,通過大量國內外歷史影像、文物、檔案,大批戰爭親歷者的回憶,知名專家的解讀以及國際上一些親歷者、研究者的講述,回溯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緣起、進程、停戰、影響,以及相關的重大決策、重要戰役、關鍵事件和人物等,還原了那場戰爭的真實面貌,也使觀眾對於這段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採訪大批戰爭親歷者,特別是呈現上百位志願軍老戰士的口述歷史彌足珍貴。他們中有102歲的時任志願軍炮兵第一師師長文擊,97歲的時任志願軍第39軍115師343團團長王扶之,志願軍空軍英雄王海、張積慧、劉玉堤、韓德彩,等等。透過親歷者的口述,諸多生死瞬間呈現在觀眾面前。《英雄兒女》中,志願軍第38軍112師第335團1營3連在松骨峰無名高地阻擊逃跑的美軍,整個山頂都被打翻,汽油彈的火焰把陣地燒紅。100多名勇士先後倒下,3連戰士只剩下7名,頑強保住了陣地。團長範天恩回憶:“敵人扔那個汽油彈渾身帶火,有11個帶火的戰士撲向敵人,抱到一塊兒燒死。”前線捷報迅速傳到了志願軍司令部,彭德懷親自起草對參戰部隊的嘉獎電報。

原始影音素材的突破性發現和首次使用,增強紀錄片的歷史厚重感和藝術感染力。如從國外檔案館發現的“1949年10月,毛岸英作為翻譯陪同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北京會見蘇聯文化科學藝術代表團訪問時的彩色影像”,彭德懷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做《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工作報告》的原聲音頻資料,板門店談判和停戰協定簽訂等影像內容,等等。

更重要的是,紀錄片創作者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透視紛繁複雜的歷史現場,揭示抗美援朝戰爭的本質以及取得勝利的關鍵。紀錄片真實呈現歷史的本來面目,有力地批駁和澄清歷史虛無主義的虛構、歪解和詆譭。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該片在頭兩集《不期而至》《艱難決策》中,就以一條清晰的時間線充分反映了志願軍入朝作戰是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全片從三個層面回答了我們的勝利之道:一是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戰爭中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二是靠全中國人民的勠力支持,三是靠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正確領導。該片得到諸多專家的肯定,被評價為“‘四史’教育中生動深刻的形象教材”。

小切口 在場感

譜寫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不論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的宏闊歷程,還是聚焦重大戰役、英雄群體,6部紀錄片都緊緊圍繞“人”這一關鍵要素展開。通過人物和故事建構視角,藉助歷史細節的再發現再挖掘,將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鐫刻進一幀幀畫面、一句句旁白。

“離家猶是少年身,歸來已成報國軀”。《為了和平》的開頭,講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陳曾吉魂歸故里的感人故事。“打完仗就回老家”,片中短短的一句話,卻是無數志願軍將士走上戰場前最真摯、最樸素的願望。沒想到,很多人在鴨綠江畔回望祖國的最後一眼即成為永訣。

在《刀鋒》中,時任第九兵團司令部秘書的蘇榮回憶說:“像楊根思這樣的英雄在第九兵團不勝其數。很多英雄因為戰友全部犧牲,沒有人反映這方面的情況。”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迴想起長津湖傷亡的將士,曾淚流滿面,不能自持。

在《英雄兒女》中,參加樸達峰阻擊戰的班長柴雲振,因身負重傷被轉移到後方醫院,與原部隊失去聯繫。戰後,志願軍總部給柴雲振記特等功並授予“一級英雄”稱號。原15軍軍長秦基偉堅持:“一定要找到柴雲振!”後來,已經回鄉務農的柴雲振,在四川嶽池深山裡被找到,當被問及需要組織為他做點兒什麼時,他說:“沒得啥,沒得啥,都好!都好!”

紀錄片還披露,1953年4月,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當選全國婦女代表,出席全國婦女大會。毛澤東特地請鄧芳芝到中南海做客。一位烈士的父親的手和一位烈士的母親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毛澤東說:“你失去了一個兒子,我也失去了一個兒子,他們犧牲得光榮,我們都是烈屬。”

抗美援朝戰爭距今已經70年,但英雄的故事並沒有被炮火掩埋。這些不為人知又感人至深的歷史細節,讓英雄形象有血有肉、理想信念可感可知,也讓今天的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得以讀懂偉大的民族精神。“要想打動今天的年輕人,必須從情感上貼近他們。”《不朽的豐碑》導演於清麗說。她和創作團隊將邱少雲的棉衣殘片、大量的英雄勳章、作戰武器等,作為今天與歷史對話的窗口,深挖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用一個個幾乎被時間湮滅的細節來複活英雄,營造歷史的在場感。

從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老一輩革命家高超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指揮藝術,到志願軍將士高超的軍事素養、靈活的戰術;從邱少雲、孫佔元、黃繼光、羅盛教的捨生忘死、向死而生,到醫務工作者黃家駟、李蘭丁率隊出征,常香玉義演捐獻飛機,幾十萬民工赴朝支前;從“打不斷炸不爛”的後勤補給線,到中朝兩國人民並肩作戰……這些紀錄片樹立了英雄的光輝形象,表現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家國情懷,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創新表達 融合傳播

文藝精品增強民族凝聚力

“一個個最可愛的人,用熱血與生命匯聚成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留存了新中國的珍貴記憶,這必然成為中華民族奮進的不竭動力。”

“今天的和平生活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紀念志願軍英雄,應該在我們生活的每時每刻。”……

在社交網站,在視頻網站,在微信朋友圈,連日來,不同地域不同年齡的觀眾自發抒寫對英雄的緬懷、對祖國的深情。讓歷史照進現實,增強當代中國人對歷史、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和責任感,讓這些作品留在了觀眾的口碑裡。

這也是對創作者最好的褒獎。回顧6部作品的創作過程,可以發現,文藝創作沒有捷徑,只有用心、用情、用功,才能鍛造出優秀作品。《英雄兒女》的攝製組與時間賽跑,在一個月內,行程約2萬公里,近百人分8路在10餘個省市採訪101位志願軍老戰士,素材總時長達200多小時。《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攝製團隊歷時一年在國內外調研,片中首次解密的檔案和電報,首次公開的影像畫面,拍攝的百餘件文物都凝聚了主創的心血……與此同時,創作者立足當下,著力創新紀錄片電視語言,並以融合傳播的方式擴大受眾面。《刀鋒》具有史詩大片的氣質,三維特效鏡頭加上震撼逼真的音效,給觀眾帶來沉浸式體驗。《英雄兒女》採用的三維特效鏡頭佔全片總時長近1/6,根據101位志願軍老戰士口述製作的百集微紀錄片《我的抗美援朝故事》同步播出,在新媒體平臺引發觀眾共鳴。

歷史與現實承接,現在與未來貫通。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為正義之戰寫史、為中華兒女立傳,也激盪著澎湃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我們期待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藝精品為時代聚力、為民族鑄魂!(任姍姍)

原標題:為歷史紀實 為民族鑄魂——抗美援朝主題紀錄片“叫好又叫座”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