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真相要了解

這四個真相要了解

劉繼紅 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婦科主任

發現癌症,很多人的反應是得快點治療,越快越好!事實上,慢治就一定比快治差嗎?不治就一定比治療好嗎?以下要講的可能顛覆你的認知!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婦科主任劉繼紅教授指出,卵巢癌其實屬於慢癌,70%發現時已是中晚期,這時候反而不必那麼急吼吼地早治那麼幾天,好好診斷後再治療,可能事半功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真相一:慢治不一定就比快治差

很多病人診斷為癌症後心急如焚,一來到醫院就恨不得馬上開始治療,儘快手術。劉繼紅說,總體來說,腫瘤其實屬於慢病,慢治不一定比快治差,很多病人急得連診斷都還沒有搞清楚,手術就做了,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屢見不鮮。“治腫瘤不是治感冒,腫瘤是需要精準診治的重大疾病,肯定需要一些時間明確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有的病人說,我都來了3天了,為什麼還不給我治療?然而,檢查需要過程,醫生也需要一個鑑別診斷和權衡治療方案利弊的思考過程。急匆匆在幾分鐘就決定一個病人(特別是復發患者)的診治,你認為這能看好嗎?”

很多腫瘤都是有遺傳特性的。劉繼紅舉例,比如,一個30多歲的早期卵巢癌病人如果要做手術,醫生要考慮是否可以為她保留子宮和另一個正常的卵巢。這時要通過一些檢查確定患者是否有基因改變導致的遺傳傾向和高發病風險,如果沒有致病基因突變,保留子宮和另側卵巢就比較安全。而做家族遺傳和腫瘤病史的調查、檢測遺傳基因有沒有突變,都需要時間。“我們醫院有分子診斷科,最快也要兩個星期才能出結果,要等結果出來了,醫生才能判斷是否還要做其他檢查,決定給你做什麼樣的手術。有的病人不理解,一說讓等結果,就立刻去找別的醫生把手術做了,等到基因檢測結果出來有問題,病人很可能還需做第二次手術。”

劉繼紅表示,好的醫生必須全面綜合地考慮病人的情況。所謂診治,“診”是第一步,如果診斷都錯了,治療方案肯定不會對,所以患者沒有必要急那麼幾天,慢治不一定就比快治差。劉繼紅還強調,癌症能被早發現更為重要。很多腫瘤到了晚期,早一個月治療和晚一個月治療差別不大。

真相二:有時,不治好過亂治

“很多晚期腫瘤病人,不進行積極的抗腫瘤治療可能活得時間更長。”劉繼紅坦言。很多晚期病人強烈要求醫生為其進行抗腫瘤治療,不給治療就跟醫生急。然而,有的晚期病人對什麼藥都耐藥了,怎麼治療都沒效,這種情況下,醫生可能會選擇一種特別低毒的、副作用小的單藥給病人用,甚至只用一些安慰性質的藥。“但是病人或者家屬不理解,或者有的醫生的認識有限,非要‘飛機大炮’全砸上去,這種情況下,療效沒看到,只看到了毒性,病人可能會死於藥物的毒性或治療的併發症。比如,我看的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復發宮頸癌,我主張僅使用止痛藥和營養支持就行了,病人再活三五個月沒問題,但是家屬不幹,非得找別的醫生給她治,結果化療後沒幾天老人就死於重度骨髓抑制,其實是很痛心的。”劉繼紅說,沒有哪種藥物是沒有毒副反應的,終末期腫瘤病人的身體已經很弱了,用藥後一方面沒有療效,一方面又要接受藥物的毒性,很快就會油盡燈枯。

“有的病人到了後期,補充營養、姑息治療等比積極的抗腫瘤治療更有意義,這樣患者的生存期會更長,也更舒服一點,生活質量更好。”

真相三: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患者群裡的藥有些是“毒藥”

“到我們醫院來的病人,相當一部分是晚期復發病人,要很個體化地治療,但病友們喜歡互相提供消息,互相比較,‘她用了什麼藥效果好,我也拿來用’,這是不對的。”劉繼紅說,每個病人的病情都不一樣,比如都是宮頸癌,但是宮頸鱗癌和宮頸腺癌的治療方案就不完全一樣,如果是宮頸小細胞癌,那就更不一樣了。另外有時只是某一個指標不一樣,醫生給的治療方案也不一樣,“患者交流群有積極作用,可以互相鼓勵、增強抗癌信心等,但也可能有負面影響,很多時候甲提供的藥對乙就是‘毒藥’,用藥還是要更多地聽從主管醫生的建議。”

真相四:不要把靶向藥當神藥

“很多病人一來就診就問,‘能不能不做手術、不化療,現在不是有靶向藥嗎,給我用靶向藥!’”劉繼紅說,目前,手術+化療仍是卵巢癌最基本最重要最標準的治療,有的病人在初始治療時就不化療,或者把化療放在很次要的位置,使用靶向藥物治療,其實有效率非常低。

“因為靶向藥是針對靶點作用的,如果沒有靶點,用藥效果就不好。比如,PD-1抗體這類藥對婦科惡性腫瘤單藥治療總的有效率也就是10%~20%左右(當然,如果相應的生物標記物陽性,有效率會明顯增高)。而化療藥物的有效率在卵巢癌初治時可以達到80%,這樣一比就清楚了,把靶向藥當成神藥是完全不正確的!用藥必須有指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劉繼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