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界文化營銷再現經典案例 漢服春宴抖音跨界效應在上海很轟動

近幾年來,火鍋行業發展迅速,總營業額達到整個餐飲行業總營業額的22%,並且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同時火鍋業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海底撈5月17日遞交了港股上市申請,稱募集資金主要用來新開門店;呷哺呷哺在今年5月底也在其副牌湊湊兩週年之際,宣佈新的擴張戰略;黃記煌高調宣揚“三無理念”,加速加盟步伐。

頭部火鍋企業攜其體量攻城略地,各二梯隊品牌和“地頭蛇”們也在全方位應對,於己加強鍛鍊,把身體煉強壯,做好供應鏈、管理精細化、服務升級、菜品上下功夫等等。於客戶,花樣百出的營銷活動、品牌活動,搶奪顧客資源,給顧客秀品牌顏值。

飲食文化悠久深厚,根植於中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文化營銷,歷來是各餐飲企業愛使的營銷手段,也是消費升級、品牌升級、區隔競爭品牌的必經之路。尤其近兩年,價格戰、折扣戰傷己傷人傷行業的教訓,使得火鍋營銷界對文化營銷越發重視。

記者注意到,上海撈王新設子牌赤鼎,最近做了一場文化營銷活動,吸引了不少眼球。

而此前,小肥羊的玩法刷遍朋友圈,呷哺呷哺第二品牌湊湊一出世便以文化品牌形象示人。

花大錢拍大片

1999年誕生的小肥羊,創造過輝煌,也經歷了低谷。

為了重新打造品牌形象,2016年,小肥羊邀請了《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碩拍攝了一系列全部由原味食材出演的大片《尋味之旅》。

視頻內共用了138種食材,營造出雲海中的大山,河流,河岸兩邊的叢林,叢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石都清晰神似。一艘“船”載著一些食材從“河流”中穿越,突然掉落“瀑布”,而瀑布水是高湯做的,墜入“湖”中,一雙筷子插入“湖”中,撈起一片肉,觀眾這才知道是火鍋。

火鍋界文化營銷再現經典案例 漢服春宴抖音跨界效應在上海很轟動

火鍋界文化營銷再現經典案例 漢服春宴抖音跨界效應在上海很轟動

全片用高速探針鏡頭拍攝,為了視覺效果,更換了一組300萬的燈光,邀請了國內最專業的食品造型師參與制作,以及特邀國際大師量身定做了一首交響曲!

這支僅僅1分58秒的片子,花了小肥羊整個半年度的營銷費用,以至於出來後沒有錢做投放。但是,網民認賬了,瞬間刷爆了全網。小肥羊“一鍋湯,一盤肉”的品牌slogan鮮活而又深刻地佔據了消費者的心智。

2017年,小肥羊又拍攝了《尋味之旅2》。靈感來源於北宋“天才少年”畫家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食材增加到158種,重現了畫中每一幕波瀾壯美的景緻。

小肥羊在文化營銷上可謂大膽、大手筆、敢花大錢,當然也取得了大的效果,老品牌從此煥然一新,緊緊抓住了年青一代消費群體。

花大錢做設計

同樣是老牌火鍋的呷哺呷哺,在2016年走了另一條路子。這條路就是,打造一個全新副牌——湊湊,與小肥羊不同的是,湊湊的錢沒花在宣傳片上,而是花在了門店消費場景設計上。

湊湊的設計有口皆碑,第一家店北京三里屯店,一面世就獲得了眾多設計業內人士的關注。在餐飲行業知名資訊媒體掌櫃攻略、勺子課堂創始人宋宣的著作《從零開始做餐飲》中,專門有一篇《湊湊火鍋·茶憩裝修的神來之筆》,專文介紹了湊湊的設計理念。

湊湊通過巨大的造景設計表達“水上相會”的品牌理念,營造了品牌壁壘。通過鐵藝、木藝、花藝、陶藝、茶藝的結合,構造一個整體風格簡約的新中式特色。

火鍋界文化營銷再現經典案例 漢服春宴抖音跨界效應在上海很轟動

在這個整體基調上,每一家店並不是複製黏貼,每家店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無不凸顯在湊湊吃火鍋是一種雅趣。

比如宛若桃源的望京夢秀店,枯木纏繞著桃花形成一條桃花走廊,將幾個用餐區巧妙分隔。

火鍋界文化營銷再現經典案例 漢服春宴抖音跨界效應在上海很轟動

方莊時代店的核心在於效法古代文人巧匠的雅趣和匠心。整個用餐區的中心,一件前所未見的榫卯結構吊梁裝飾引人矚目,層層疊疊榫卯結構,彷彿是世博中國館的復刻。

大興綠地店,設計出自曾斬獲包括德國紅點設計大獎等諸多殊榮的臺灣周易設計工作室之手,古樸中吐露點滴新意。將中國風進行簡化處理,仿若一幅徐徐展開的宋代山水畫,細品又能看到許多西方設計元素的加入。

這種切身體驗的文化營銷,助力湊湊取得了巨大成功,兩年時間在全國一線城市開出27家門店,開一個火爆一個。

湊湊的這種大手筆前置投入(當然包含人才、技術等前置投入),導致2017年虧損2490萬元。但進入2018年,這些店全部實現了盈利,當然是值得的。

小錢也可以做好文化營銷

以上兩個案例,都是花大錢辦大事,文化營銷在高舉高打的戰略層面。在戰術方面,同樣也有出色的案例。

撈王火鍋旗下的子牌赤鼎在今年4月份,花小錢辦了一場效果不錯的文化營銷活動。

這就是“漢服春宴”活動。

漢服文化自從清朝滅亡後斷層中國歷史已有三百年之久,一直都是小眾文化在緩慢的發展。到今天,已經小具規模且穩定發展。

百度貼吧最大的漢服吧有88萬多粉絲,帖子超過1300萬。近兩年全國很多城市更是興起了漢服熱,特別是今年,前有上百名內地學者聯名發起倡議,建議將漢服定為國服。

後有共青團中央聯合嗶哩嗶哩彈幕網、東家APP 發起組織名為“中國華服日”的活動,一天之內就有超過2萬的轉發以及1萬的評論。

除此之外,每年會有幾個固定的漢服文化節作為推廣,比如方文山發起的西塘漢服文化節,自13年起,每年的9—10月份舉辦,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成熟的漢服文化節。

上海則是一座漢服粉絲扎堆的城市,各大高校社團、民間團體非常之多。赤鼎本身就是三國文化的主題火鍋餐廳,他們的服務員銘牌上甚至是“周瑜”、“小喬”這樣的名字。

漢服文化是中國“穿”文化的重要元素;而火鍋,也是中國“吃”文化的代表。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咕咚”聲而得名。據考證,火鍋在中國至少有17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

這兩者的結合,是自然不過的事,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事。

此次活動中,50幾位漢服愛好者聚集赤鼎,品味火鍋美食,交流心得,跳傳統舞蹈,活動中更融入抖音的時尚玩法,不僅在赤鼎所在商場吸引了大量關注,後續更在網絡中持續發酵,成為新媒體營銷的一部分。

火鍋界文化營銷再現經典案例 漢服春宴抖音跨界效應在上海很轟動

火鍋界文化營銷再現經典案例 漢服春宴抖音跨界效應在上海很轟動

除了當日的“漢服春宴”聚集活動,赤鼎針對穿著漢服或者漢服元素的人群,在春宴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推出了優惠回饋。

通過漢服的活動,為赤鼎凝聚了品牌力,也帶來了更旺的人氣。

此次活動的策劃人七分傳媒總裁、資深餐飲策劃人袁復生介紹,漢服的活動,目的是凝聚一撥和品牌調性相符的核心人群,通過這一撥人群達到引爆的目的,延伸到更大的消費群體;這種做法,借鑑了互聯網營銷的思路,以核心粉絲帶動周邊粉絲,像漣漪一樣擴散。

這種文化營銷就是花小錢,辦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