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城鄉統籌發展 邁步小康之路

城區內,道路通達、高樓林立、樹木成行;鄉野間,天藍水清、農宅錯落、鳥語花香……城鄉處處呈現出產業強、百姓富、城鄉美、社會和的新氣象。江蘇省常熟市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和先行者,40多年來以“碧溪之路”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在實踐和競爭中闖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縣域經濟發展之路。

如今,這座古老與現代交融的城市,正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繼續奔跑奮進,破繭成蝶。

從“碧溪之路”起步

特色產業築牢小康底色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推進,江蘇常熟進入了工業化初期,鄉鎮企業、村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碧溪之路”也成為發展鄉鎮企業“蘇南模式”的典型代表,經濟結構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轉變,為如今常熟經濟格局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30多年過去了,一代又一代的碧溪人依舊傳承著當年那份敢於創新、勇於實踐的“碧溪之路”精神,努力推動著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們當初排除萬難、敢為人先走出一條‘碧溪之路’,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集體同富裕’,這不就是全面小康的初衷嘛。”作為“碧溪之路”開端的親歷者,時任碧溪副書記、鎮長的徐世民感慨道。

不僅如此,“碧溪之路”精神也融入了常熟奔跑奮進的骨血中。20世紀90年代初,在鄉鎮企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常熟人開始意識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性,1992年提出了“以港興市、經濟國際化”發展戰略,發揮常熟臨岸優勢,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步伐。常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在當年掛牌成立,編制開發區規劃方案,依託老城,開闢新城,“一區兩翼”拉開了常熟港建設的帷幕。同年6月,佔地1000多平方米的常熟服裝城成立,經過連年擴建後崛起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服裝服飾專業市場,年交易額超1600億元,為常熟經濟注入了生機活力。

在常熟工業經濟發展中,輕紡工業很長一段時間都佔據著相當比例。隨後幾十年,常熟立足產業發展特點,通過培育本土企業、引進優質項目,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持續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形成了汽車及零部件、紡織服裝、裝備製造三大支柱產業。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創新驅動也是常熟從“碧溪之路”起步,實現社會經濟持續均衡發展的動力源泉。常熟作為江蘇省科技創新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和“科技鎮長團”工作的發源地,不斷強化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構建完善基層科技創新體系,逐漸成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標杆,2019年入選了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20世紀80年代初,常熟農村大多數人還認為種地無非就是翻地、播種、施肥、打藥,種菜、養魚也容易上手。然而,隨著市場化逐步發展,一些率先引入作物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種植戶凸顯了競爭優勢,“科技”這個詞也闖入了大夥兒的心裡,溫室大棚、條播間作套種、地膜覆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主動學習先進技術和知識,並獲得了實效。

近年來,常熟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形成了“一核三帶多園區”產業佈局,農業產出效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持續提高,綜合發展水平位居江蘇省前列。

在湖光山色中徜徉

宜居宜業彰顯小康本色

江蘇常熟不僅是一座產業厚實、經濟雄厚的發展之城,更是一座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生態之城。常熟便捷舒適的生活環境吸引了周邊城市的老人來此安享晚年。“住在這裡真的各方面都很方便。上海的朋友來看我,都說這裡好得很,誇我有眼光呢。”常福街道隆盈廣場住戶張鶴琪說。她是上海人,退休後選擇來常熟養老,還把黨組織關係轉到了社區,如今深感自己當初決定的正確。

近年來,常熟養老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截至2019年年末,常熟已建成5家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3家正在建設中,3家在辦理項目建設前期手續,2家在建民辦養老機構;今年7月,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再次上調,實現自2005年以來的“十六連漲”……養老服務事業發展迅速、日趨完善,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小康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常熟城鄉低保標準再次提高,從原來的每月995元提高到1045元,並從醫療救助、教育資助、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強幫扶力度,不斷提高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乘著滬蘇通鐵路的東風,常熟一步到位融入長三角鐵路網,城市交通能級得以極大提升,“兩個一小時,四個半小時”通道建設步伐加快,初步構建起內暢外達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同時,通過佈局“一環八射”快速路網,常熟城鄉聯繫也更加緊密,進城的遊子“回家”更方便了。

碧溪街道溪南村穆家莊村民徐洪的新宅已經進入內部裝潢階段,全家人滿心期待早日入住新宅。以前,村裡髒亂破舊,許多村民外出經商辦廠工作就不再回來。這幾年經過“千村美居”等工程不斷推進,村裡小溪變清澈了,路面硬化乾淨了,新樓房一幢幢拔地而起,還添置了不少文化娛樂設施……村莊大變樣後,徐洪覺得自家近30年曆史的老宅已與周邊優美的環境格格不入,便動了翻建的念頭。“現在老家的環境和空氣比城裡更好,出門就像是逛公園,住著肯定更舒服。”徐洪已打定主意,等新房造好了,隔三岔五就回來住住。

“青山入廓、三湖簇擁”是對常熟山水城交融的生態稟賦最生動的寫照,五湖四海的遊客紛至沓來。2015年初的一天,一位30多歲的男子帶著妻子在尚湖風景區遊玩,行走至水上森林時,一個不留神,手中的電話落入了水中。在多人幫尋未果的情況下,一位身著漁夫裝的大爺聞聲趕來,見狀毫不猶豫下水搜尋,15分鐘後,手機打撈了上來。面對男子的酬謝,大爺卻連聲拒絕。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讓一位剛回國的年輕企業家堅定了在常熟創業的想法。他就是中國恆瑞有限公司總裁、創始人顧勇濤。

“我非常喜歡常熟,這裡有山有水,生態宜人,平時沒事去景區逛逛,週末去虞山腳下喝茶、吃麵。這裡的人文關懷和風土人情都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公司如今的發展態勢也表明在常熟創業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顧勇濤介紹說。目前,中國恆瑞有限公司已成為全球領先的輕量化複合材料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產品應用於汽車、航空、軌交、工業機械等多個行業。今年6月簽約落地常熟高新區的項目還填補了國內航空複合材料零部件領域的空白,加速了常熟產業結構升級,為區域轉型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常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如今的常熟依然秉承著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建有中國大陸唯一的世界聯合學院(UWC),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高中學子在此就讀;建有全國縣域中首家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學院,每年為社會輸送5000多名應用型本科人才。常熟的教育質量優異,普通高考錄取率連續九年位居蘇州第一。

於文化積澱中傳承

精神文明涵養小康亮色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江蘇常熟在推進“千村美居”工程過程中既重“面子”,又重“裡子”,著力挖掘農村文化內涵,夯實農村群眾文化基礎。

李袁村西郭家巷,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雜草堆場成了小遊園,沿河小路鋪上了磚,路兩旁綠意盎然。每到傍晚,小遊園裡都十分熱鬧,老人們聚在一起說說閒話,跳跳廣場舞,唱腔好的還會伴著音樂來幾段戲劇,遠遠望去像在開演唱會。“雖然我不會唱歌跳舞,但是聽他們唱、看他們跳,也很開心。”村民毛林珍說。“千村美居”工程不僅讓村莊環境變美了,也激發了大家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各地在“千村美居”工程建設中注重挖掘傳統、留住鄉愁。辛莊鎮平墅村通過對村內現存三座古橋的修復,挖掘傳統文化、打造建設亮點。碧溪街道滸西村則嘗試將本村一些被拆除的帶有時代特色的石板、壇罐、青磚、舊瓦片等物品,運用在村標、景觀、景牆等的建造中,受到了村民的好評。董浜鎮楊塘村也在建設中做到尊重村落歷史,重塑家園“鄉味”“鄉愁”,在施工中努力做到建築材料本土化、施工工藝本土化,將拆違時留下的紅磚木條統一回收後進行二次利用,留住鄉土韻味、彰顯鄉村本色,也增強群眾文化自信。

常熟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全球首批國際溼地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不僅有七溪流水、十里青山的江南風韻,又有“虞歌暢晚”、車水馬龍的繁華夜景。隨著康橋國際、日航國際、永旺商業等一系列國際知名品牌的相繼落地,活力和張力在這裡競相迸發、文化與文明在這裡相互交融。

自常熟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市民從晨曦初露開始,就會與文明不期而遇。小區遊園裡,健身愛好者們在寬敞整潔的廣場上,伴著綠樹婆娑舒展身體;十字街頭,身著反光背心的交通引導員和“小紅帽”們準時到崗,引導督促人們養成良好的交通習慣;農貿市場裡,清爽乾淨的攤位環境,讓攤主和消費者的心情更加舒暢,語氣都輕柔了幾分。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常熟追求文明的腳步從未停歇,通過深入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小康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擦亮小康生活底色。

向老舊存量謀發展

“五大更新”提升小康成色

當前,江蘇常熟正開展農民住房、農村基礎設施、城中村、既有建築、老舊工業區等“五大更新”的探索實踐,通過加速釋放存量空間、提升空間利用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

常熟處於江南富庶之地,綜合實力始終位列全國百強縣第一方陣。在那段追求高速發展的輝煌歲月裡,常熟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如今,常熟遇到了許多不可避免的發展難題:土地空間缺乏,嚴重製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面對開發強度偏高、資源瓶頸約束、資金儲備緊張等因素制約,唯有抓好存量更新改造,才能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常熟市委書記周勤第說,存量資源更新改造,已成為常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只有迎難而上啃下“硬骨頭”,才能不留欠賬不留遺憾,奪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勝利。

放眼常熟,看似“包袱”的存量資源,在精心改造後,將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金礦”。常熟計劃更新改造總面積近370萬平方米的老舊工業區,打造21個特色產業園區,引進先導產業,真正把“工業低產地”變成“產業聚寶盆”。

在實施存量更新時,常熟還把農房翻建與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社會治理等統籌起來,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實施“千村美居”工程,並按照每戶5萬元至8萬元的財政補貼標準推動村莊全域整治,解決河道整治、道路改造、汙水收集、廁所革命等問題。未來3至5年,常熟將實現4000個自然村落全貌優化、全域提升,從而更好地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為百姓生活增添幸福感。(常熟市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