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這位天文家,卻還有著“大禹”般的功績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也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LAMOST望遠鏡命名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

郭守敬,這位以“元代天文學家”而為人們所熟知的官員,曾制定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授時歷》,還發明瞭“簡儀”等多種天文儀器。

元代的這位天文家,卻還有著“大禹”般的功績

圖為 簡儀

就是這位天文學家,也在“治水患,修水道”上有著令人矚目的功績。

事實上,郭守敬成年不久後便已經展現出了治水才能。

年輕的郭守敬受命來安撫邢臺一帶地方的脫兀脫和劉肅等,發起了整治開挖水流河道的工作,郭守敬根據家傳學問,再加上認真的調查勘測,很快就弄清了因戰亂而破壞了的河道系統。同時還在郭守敬的指點之下一舉挖出已被埋沒了近三十年的石橋遺物。這項工程受到了時人的傳頌,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曾專門為此寫了一篇《邢州新石橋記》,文中的郭生指的就是年輕的郭守敬。

元代的這位天文家,卻還有著“大禹”般的功績

圖為元好問

最值得稱道的還是郭守敬“西夏治水”的故事。

西夏與蒙古多年征戰,國內蕭條,水利設施遭到破壞。1264年,郭守敬隨當時的中書左丞巡視西夏時,負責當地的治水工作。他僅僅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便修復了長達四百餘里的唐來渠和長達二百五十餘里的漢延渠以及正渠十餘條、大小支渠六十八條,同時更立閘壩,以有效控制進渠水量,圓滿完成了疏浚修復河渠的任務。西夏人民為了感謝郭守敬,在渠旁建了郭氏生祠。(生祠: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加以奉祀。)

修好了水渠,治水負責人郭守敬還親自檢驗了成果。

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自西夏返回中都途中,特地乘舟順河而下,經四晝夜至東勝(今內蒙古托克托),以自己親身試航成功證明了此段黃河可以漕運。

元代的這位天文家,卻還有著“大禹”般的功績

圖為 郭守敬西夏治水 連環畫

大德二年(1298年),元成宗召郭守敬商議修建一條用來宣洩山洪的渠道的事。郭守敬根據地勢和歷年山洪資料,指出這條宣洩山洪的渠道要寬到五十步至七十步(約80-115米)。但辦事的人認為郭守敬太誇大事實了,就自作主張,把他定的寬度縮減了三分之一。誰知次年山洪暴發時,果然因渠道太窄,氾濫成災,還險些衝及成宗的行帳。成宗在避水時嘆道:“郭太史真是神人吶,可惜沒有聽他的話!”

元代的這位天文家,卻還有著“大禹”般的功績

圖為郭守敬像

郭守敬繼承了家學,在天文方面有著突破性的進展,但在治理水患這方面也堪稱“元代大禹”,無怪乎許衡稱他為“天佑我元,似此人世豈易得”了!

元代的這位天文家,卻還有著“大禹”般的功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