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男尊女卑是歷史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古代,無論是地位,還是社會資源的分配,女性都長期處於劣勢,歷史上的女性統治者更是寥寥無幾。

公元690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登臨洛陽宮城,向洛陽城乃至整個唐朝境內的官民發佈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道詔令:「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自稱聖神皇帝,賜姓武氏。」

從此,武則天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

然而,無獨有偶,翻開這一時期東亞各國的史書,我們會發現一個神奇的現象,那就是幾乎在武則天稱帝同一時期,東亞其他國家也先後出現了女主執政的現象。

今天我們就來列舉一下這一時期執政的幾位女主:武周皇帝武則天、日本國推古天皇、朝鮮半島新羅國善德女王、西域地區吐蕃王朝赤瑪倫太后。

武周皇帝 武則天

《新唐書》記載,武則天十四歲被召入宮時,在母親楊氏的慟泣中,武則天淡然一句:「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

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看老。十四歲的少女,如此堅定的心智與遠大的眼光,足見她一生的野心與慾望。

從才人到尼姑,她沒能躲過男權社會的秩序枷鎖;從尼姑到昭儀,她以深情為籌碼,開啟了她命運之輪的大逆轉。

武則天明確的以皇后鳳印為目標,懷龍胎、鬥淑妃、滅皇后、殺幼女、籠朝臣……手段狠辣,層出不窮。當她終於登上後位,卻只是她權力生涯的一個起點。

公元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李治亦以為然。武則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訴,李治又擔心武則天怨怒,因此哄騙她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從此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

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683年,李治駕崩,臨終遺詔:「太子李顯於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天后(武則天)決定。」

太后稱制的時間不長,她一廢中宗李顯,再廢睿宗李旦。終於在她67歲的那年,公元690年,開始了她的女皇歲月。

中國歷史上掌權稱制的女主不少,而能夠稱帝的,唯有武則天。

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臨朝稱制二十四年,稱帝在位十五年。這期間她時而清醒,時而昏聵。

施行酷吏政治以鞏固統治、蓄養男寵以永葆青春。

但又尊崇佛教,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創立殿試武舉,為武週一朝選拔大批人才;命人編撰農書《兆人本業》頒佈天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重視農業經濟;增兵安西四鎮,平定突厥,保一方太平。

公元706年,神龍政變後十個月,困居洛陽的武則天,在鬱鬱寡歡中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臨死前,武則天讓兒子削去她的帝號,從「天冊金輪聖神皇帝」,改稱為「則天大聖皇后」。她選擇了告別帝位的稱號,改以唐高宗皇后之名義,請求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於乾陵。

她死後,乾陵前豎立起了一座高大聳峙的無字碑。

一代女皇,一生功過,任人評說。

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日本 推古天皇

推古天皇生於公元554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原名額田部,是第29代欽明天皇的女兒。《日本書紀·卷第二十二》稱她「姿色端麗、進制軌制」,有傾國傾城之貌。

公元571年,按照“日本皇族宣稱要保持皇族血統純正”的習俗安排,額田部成為同父異母兄長敏達天皇的妃子,即嫁給了親哥哥。五年後,敏達天皇的皇后廣姬去世,23歲的額田部皇女被立為皇后。

公元592年,在異母弟崇峻天皇被暗殺後,為穩定局勢,38歲的額田部被擁立為天皇。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三十三代天皇和第一代女皇。

即位之初,推古天皇便立聖德太子為皇太子,總攝朝政。在推古天皇在位的36年間,日本皇室以聖德太子為中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是謂推古朝改革。

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包括加強皇權,削弱豪族的權力;實行冠位十二階制度,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推行“憲法十七條”,成為日本最早的管理國家的道德守則;對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用兵,迫使新羅、百濟臣服日本;推崇大乘佛教,使得日本固有的母權得到有效延伸,等等。

公元607年,她派遣小野妹子為遣隋使,第一次以強調日本的獨立性為目的入隋。第二年開始讓留學生、留學僧與入隋使節同行。此後不斷派遣隋使、遣唐使,學習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文化,成就了日本文化興盛時期。

在推古天皇和聖德太子的勵精圖治下,國家進入繁榮昌盛的局面,創造了日本封建史最傳奇的時代——飛鳥時代

公元628年4月15日,在位36年的推古天皇在小墾田宮去世,終年74歲,漢風諡號「推古天皇」,和風諡號「豐御食炊屋姬尊」。

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遣唐使

新羅 善德女王

善德女王出生年份目前史書並沒有確切交待,一說公元606年(中國隋朝時期)。原名金德曼,是新羅王朝第26代君主真平王金白淨的長女,自幼聰慧機靈,才貌雙全,深得其父真平王寵愛。

公元632年,真平王駕崩,因沒有兒子,新羅文武百官經過商議,擁立真平王長女金德曼為王,是為新羅王朝第27代國王,也是新羅王朝乃至朝鮮歷史第一位女性君主。因為金德曼死後的諡號是「善德王」,所以通稱「善德女王」。

善德女王在位期間,以仁愛治天下,對內大力推行改革。向全國各地派遣官員賑濟百姓,以收復民心;鎮壓叛亂朝臣叛亂,以穩定內部團結;建造“芬皇寺”,借用佛教的力量鞏固政治。

善德女王在位期間,朝鮮半島處於三國鼎立時代,新羅與高句麗、百濟之間的戰爭持續不斷。其中以高句麗最為強大,甚至侵擾中國唐王朝東北地區。

她主動派遣使者前往同時期的中國唐王朝,成功與大唐王朝結成同盟,並對唐朝一直保持獨立自主的態度。

後來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時,她派遣使者前往唐王朝向唐太宗李世民求援,當時唐太宗正好在親征高句麗,於是唐王朝和新羅王朝前後夾攻,打敗了高句麗王朝和百濟王朝。為日後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奠定堅實基礎。

唐王朝和新羅王朝的第一次聯合取得了勝利,讓兩國往後的溝通和交流更加頻繁。

可以說在新羅危難時期,善德女王引領國家走向了安定,而她的出現也絕不是偶然的。

公元647年,在位15年的善德女王因病去世,終年41歲,廟號「聖祖」,諡號「善德王」。

由於善德女王終身未嫁,沒有留下子女,所以她臨終前指定堂妹金勝曼繼承王位,姊終妹及,也就是後來的「真德女王」。

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吐蕃 赤瑪倫太后

赤瑪倫太后生於公元649年,出身於吐蕃著名的四大尚族之一的沒廬氏家族。據藏文史書《賢者喜宴》記載,沒廬氏系松贊干布父系親屬中的一支。

她是芒松芒讚的王后,公元676年,贊普芒松芒贊病逝。赤瑪倫在芒松芒贊去世的第七天生下遺腹子赤都松贊。

赤都松讚的突然去世在吐蕃國內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危機,也迅速點燃了吐蕃國內本未完全平息的烽火。孤兒寡母,權臣的春天來臨了。

吐蕃國內形勢危如累卵,《舊唐書·郭元振傳》記載,當時「吐蕃國中大亂 ,嫡庶競立, 將相爭權 ,自相屠滅……兼以人畜疲癘, 財力困窮。」

赤都松贊即位後,赤瑪倫以母后的身份輔佐,挽狂瀾於既倒。

公元704年,其子赤都松贊為平息叛亂而死於軍中。新即位的贊普赤德祖贊年幼,母后琛氏又不諳政事,歷史再一次把赤瑪倫推到了前臺,五十六歲的她再次攝政。

赤瑪倫輔佐其夫、代幼王攝政,代孫王主政,歷經吐蕃三代贊普,被稱為吐蕃一代女王。但是並未能像武則天一樣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朝代,成為真正的贊普。但從實質上來說,在705—712的八年間她已經完全掌握了吐蕃的軍、 政、財三大權,而且功績顯赫。

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對內,剪除權臣家族,將軍政大權收歸王室;滅小邦悉立國之亂,擴大吐蕃的版圖;整治吐蕃內政,採取擴大軍隊編制、徵集“平民”黃金賦稅等強國措施。

對外,與大唐在長安登壇合盟,史稱「神龍合盟」,恢復兩國經濟交流。併為孫子赤德祖贊連續兩次向唐朝派出求婚使團,以聯姻的方式緩和國內緊張局勢,安邊息戰。

最終,大唐將年僅14歲的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為妻。金城公主的入蕃將唐朝與吐蕃關係的發展推進到了新的高潮。

公元712年冬天,影響和塑造了兩代偉岸之君、將吐蕃的國勢推向巔峰的鐵腕太后赤瑪倫逝於吐蕃準地。吐蕃王國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不只武則天,7世紀的東亞,突然出現了多位女主執政的現象

按照四位女王執政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推古天皇(592年)、善德女王(632年)、武周皇帝武則天(690年)、赤瑪倫太后(676年)。

這一時期是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整個東亞,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女強人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