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告訴我們: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放大人生格局,必須要看破自己、他人、世界和得失。

格局,指的是一個人的眼界和心胸,是視野和思維的活動空間。《財富》雜誌主編吉夫科文曾說:“企業家的格局決定企業的結局,企業家的高度決定企業的高度、遠度。”對普通人亦是如此,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格局有多大,事業就會有多大;事業發展不前,往往是是受限於格局。

歷史告訴我們: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歷史告訴我們,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自己,他人,世界,得失。

對待自己,不能自視過高

傲世輕物、目中無人、自我期望過高是初涉世者的通病。曾國藩初入仕途時也是個憤怒青年,憤世嫉俗、高傲強硬、一往無前,對誰都是一副“唯我正確”、“爾等皆不如我”的神氣,因此處處碰壁,動輒得咎。後來幾經挫折和反思,他才終於認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別人不是舞臺的配角,只有海納百川、和光同塵,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達成自己的目標。之後,他從憤青一躍而為老莊信徒,包容官場的醜陋之徒和無為之輩,設身處地體諒其難處,極盡統戰拉攏之能事,必要時還“啖之以厚利”,最終以此般純熟老練、神鬼莫測的手段和神態在官場如魚得水,以至摯友胡林翼評論他“漸趨圓熟之風,無復剛方之氣”。因此,要始終將自己擺在渺小的位置上平衡心態,感到“我不及人者多”,既對自己充滿信心又清醒認識自身不足,才會更有可能擁抱成功。

歷史告訴我們: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曾國藩

對待他人,要達人以達己

論達人達己,管仲和鮑叔牙的“管鮑之交”堪稱典範。兩人一起做生意時,管仲總要多分紅,鮑叔牙因為管仲家窮而不以其為貪;一起參軍打仗時管仲總是逃跑,鮑叔牙因為管仲家有老母親而不以其為怯;二人各為其主後,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兵敗身亡,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擔任丞相,自己甘居其後,使齊國終成王霸之業。可見,當看到別人事業有成,不要嫉妒,不要自我封閉,不要選擇性盲試,正確的打開方式是成人之美,並暗下決心超過他。存在意味著合理,每個人都有權通過努力過上理想的生活,每個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如果沒有紮實的根基,他們升得有多高、跌得就會有多重,或許明天你還要看他們的笑話。如果認不清這一點,只能是自己氣自己。超過一個能力強於自己的人,勝於超過十個與自己能力相仿的人,這才是通向大成的真正要訣。

歷史告訴我們: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管鮑之交

對待世界,要打開自己的人生

只盯著蟲子的鳥不可能飛上九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只有胸有山河的雄鷹才能在天地間翱翔!站在什麼樣的高度才有什麼樣的位置,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才有什麼樣的眼界,與什麼樣的人交往才有什麼樣的見識,視野有多大決定了你能走多遠。朱元璋出發前只是個和尚,李自成革命前還是銀川的一名普通驛卒,洪秀全起事前不過是位民辦教師。後來他們之所以能成天下之主,是因為別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個側面,他們卻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掌握東西、通曉古今,把握全面的信息,看到完整的世界,從而實現開掛的人生。因此,要勇於走出舒適區,改變思路、改變習慣、改變生活方式,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朋友、接受新挑戰。我們的心有多大,人生的舞臺就有多寬!

對待得失,要在磨練中求重生

古語有云,“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是一種對待榮辱得失的極其達觀的態度,但要走上成功之路,僅僅看開和達觀還遠遠不夠,必須要在暫時的失意和挫折中奮起重生。王陽明少年得志,仕途順利,二十八歲就中進士在京城做官。但三十五歲時,因上書皇帝言政觸怒權宦劉瑾,被廷杖後貶到貴州龍場當驛丞。當時的龍場幾乎是不毛之地,吃穿不足、語言不通,王陽明卻絲毫不為惡劣的外界環境所幹擾,在死寂又困難的環境裡,對經年累月的遭遇日夜反省。終於在一天夜裡,他大徹大悟,“聖人之道,本心自足!”

“心學”就此誕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浴火便沒有重生的鳳凰,不在人生低谷,哪有動力思考人生,因此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機會磨練和提升自己。越是艱難,越要修心;越是挫折,更需努力!

歷史告訴我們: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龍場悟道

上下五千年,歷史上還有很多像這樣有頭腦、有胸懷、有情操的明哲先賢,從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我們可以學到放大人生格局的鑰匙。讓我們借古人一束光,照今人前行路,胸懷四海、少犯錯誤,走好人生每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