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壞習慣”千萬別管!熊孩子就是被這樣管出來的

  孩子慢慢長大,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於是各種意想不到的育兒狀況也隨之而來。

  大人想走近打招呼、摸摸頭,他特別不耐煩地伸手避開。

  “把玩具給弟弟玩一下吧。” “我不!”

  “我沒有尿床,是爸爸尿的!”

  這些不知道咋養成的“壞習慣”,讓不少家長既茫然又挫敗:

  原來都不會這樣的啊!

  是我哪裡帶壞頭了?

  怎麼就學壞了呢?

  別急,這些“壞習慣”的背後,其實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階段性成果”,不僅跟品格問題無關,甚至可能是他聰明的表現!尤其是下面這4個重要的“毛病”,如果家長一味管制,可能會起到反效果哦。

這4個“壞習慣”千萬別管!熊孩子就是被這樣管出來的

  ·扔東西

  自從學會走路後,包子就多了一個愛好:書、鞋、玩具,走到哪禍害到哪,小手夠得著的位置全給扒拉下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通亂扔,收得手都斷了!

  大約1歲左右,寶寶會開始明白:原來這個東西和那個東西,是可以分離的。所以他們會反覆用不同力度、不同角度的“扔”,來感受自己和物件、空間的關係。

  不光是扔東西,他們還可能會對疊玩具、鑽進狹小的空間、把東西從各種容器裡掏出來、爬高等動作也越來越感興趣。這個過程被稱為寶寶的空間敏感期,大概持續2~3年的時間。

  【如何做】

  空間敏感期是孩子自我創造、突破極限的過程,一味打斷、制止只會延長寶寶的敏感期。在觀察到寶寶有這樣的需求之後,通過規律的小互動、小遊戲、多佔用寶寶的這種精力,滿足需求,才是最“省力”的方法:

  把所有易碎、貴重、撒了要打掃的東西,都放到寶寶接觸範圍之外。

  打造“密室”時間。定期把寶寶的玩具箱清空出來,給寶寶製作一個專屬的密室,供他鑽進鑽出、在裡面感受小空間。玩夠了之後,收拾的環節還可以給寶寶“扔玩具”用。

這4個“壞習慣”千萬別管!熊孩子就是被這樣管出來的

  ·“壞媽媽,打死你!”——詛咒、惡言相向

  2歲的小恩最近發脾氣的時候,總是哭喊著要“你批評我,我打死你!”

  媽媽很苦惱,擔心小恩學壞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從語言表達意思的層面,理解到語言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能產生強有力的效果,可以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期就來了。

  但這僅僅是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力量,於是就沒輕沒重快樂地使用。家長們不需要視之為洪水猛獸。

  【如何做】

  認真你就輸了。畢竟,孩子說這些過分的話,就是為了吸引大人注意力,或者引起自己想看到的結果。家長的平靜反應,是終止這個過程的第一大法寶。

  但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類似的習慣,就要進行干預了。家長可以試試這麼說:

  “今天你是不是特別的生氣才說那句話的(問清楚說狠話時的真正情緒),但是你這麼說媽媽很傷心呀。媽媽那麼愛你,你卻要打死媽媽(告知別人的感受)。

  在我們家,不能這麼跟家裡人說話哦,不然就(定規矩)……如果你真的特別生氣了,可以……(教正確的表達方式)”

  另外,孩子在嘗試髒話、詛咒的同時,他們也會開始對一些更奇妙的表達感興趣。所以家長也可以多教寶寶反義詞、近義詞等特殊的詞彙,以分散他的注意力。

  ·小氣、霸道、不願分享

  從1歲半開始,妮妮就開始展示強烈的佔有慾,不願意分享玩具食物,也不願意別人摸她的手和臉,甚至不讓媽媽抱別的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進入私有意識敏感期。孩子對於分享這件事,要看情緒,看對象,這跟成人的認識是不一樣的,不能用成人的道德標準去評判孩子不願意分享的行為,為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

  實際上,“這是我的”是人的基本意識,這是安全感的來源。

  【如何做】

  分享並不是“你應該”而是“我願意”。首先要明確孩子對物品歸屬,對不願意分享表示理解,尊重孩子的選擇,保護他的安全感。

  一旦擁有了安全感,加以引導,孩子慢慢會嘗試分享,並學會享受分享的快樂。

這4個“壞習慣”千萬別管!熊孩子就是被這樣管出來的

  ·撒謊

  “不是我尿的,是爸爸尿的!”

  我家孩子才剛三歲,就學會撒謊了!才多大就學會了撒謊,長大了可怎麼辦啊?

  雖然在許多家長眼裡,撒謊都不是什麼好事,但是,撒謊可能是寶寶大腦發育的一個必經之路。

  根據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教授Kang Lee的研究:有30%左右的孩子,在2歲時會第一次開口撒謊,而到了4歲時,有80%的孩子會撒謊。

  而且,寶寶最初的撒謊行為,是在道德觀念形成之前的,可以說,孩子說謊,不是因為他不誠實,只是他大腦發育程度較高。如果家長過於緊張,粗暴打斷甚至責罵寶寶,可能會讓未來的行為更糟糕哦。

  【如何做】

  首先,在發現孩子撒謊之後,不要急著去懲罰他,或是教育他。先弄清楚他為什麼撒的謊。如果是因為記錯了、分不清願望和現實,其實沒必要太大驚小怪。如果是為了逃避懲罰,那家長可能要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

  比如,當孩子把杯子打碎了,不要逼問他:“你是不是打碎杯子了!”而只是向他描述你看到的事實:“看,這個杯子碎了。”如果媽媽一上來就發出了憤怒的質問,那得到的就只能是一個害怕懲罰的謊言。

  身為父母,對孩子的教養需要更好的心態,更多的耐心,還要更科學的方法。

  除了敏感期的這些表現外,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還可能會遇到很各種各樣的棘手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可能還會影響親子關係哦。所以,爸爸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學習,用更加科學的方法去處理和應對寶寶一些“意想不到”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