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傳奇:艾山神艾的民間文學的n種版本(作者 李修運)

風物傳奇:艾山神艾的民間文學的n種版本(作者 李修運)

艾山是以一種植物艾草命名的山,傳說因古時每60年出一次神艾而得名。

遠古時,艾山腳下住有一戶艾姓人家,母子二人,以販陶器為生。兒子每日凌晨擔著一擔陶器,翻過艾山去艾王城出售。兒子因長期負重跛行,還患痔瘡,積年不愈。一日,兒子又挑擔出行。登上艾山,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明亮的月光下,原本光禿禿的艾山漫山遍野長滿了艾蒿,幾乎遮沒了山徑,濃郁的艾香瀰漫,沁人心脾。他拖著跛腿,艱難地在艾蒿棵棵中穿行。行不多遠,擔子的一頭就被艾蒿纏住,他一個趔趄,一擔子的陶盆陶罐稀里嘩啦全摔爛了。他想想母親又要餓飯,於是氣不打一頭來,狠狠地摔下肩頭的扁擔,跺了跺自己不爭氣的跛腳,呼喊道:“蒼天,難道這樣毀了俺母子嗎?”。由於他氣血衝上了頭,且用力過猛,痔瘡迸裂了,只覺得下體膿血崩流,疼痛難忍。他急忙撥開艾蒿棵,尋了片地方蹲下身子,情急之下,連忙捋了把艾葉揩了揩傷處,又撿了一片大艾葉貼在患處。片刻,只覺得患處一股清涼的感覺,好生受用!於是他索性他用手又狠揉了一把。竟日,他發覺自己患了多年的痔瘡好了,他萬分驚喜。

回家後,他把這件怪事告訴母親。母親驚喜地說:“今夜山神託夢給我,說咱艾山出了一種六十年一遇的神艾,能治百病,尤其對惡瘡、眼疾有奇效。兒啊,你就沒能帶個一棵半棵回來?”兒子聽了,後悔不已,正想放下擔子出門去找,猛然間發現扁擔上沾了三片艾葉,急忙摘下捧給母親。母親讓他用艾葉煎了一碗水給自己洗眼,只洗了一遍,就神奇地復明了。

天明就是端午節,母子倆欣喜地一同上山尋艾。山上依舊是光禿禿的,那滿山滿坡的神艾哪還有蹤影?好歹在一堆摔碎了陶器旁,尋到了被兒子扁擔砸斷了的幾株。母子倆把尋得的幾棵神艾,寶貝似地請到了家。母親讓兒子用艾葉熬湯燙腿腳,燙了兩次,兒子的跛腿也居然好了。

兒子用神艾治癒了自己的跛腿後,又免費治癒了四鄰八鄉患有惡疾毒瘡的所有人。濃濃的艾香,傳遍了方圓十里八鄉。

艾的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民歌曰:“醫草天生貌不揚,芳香深受民愛戴。三里三陰命神關,延年益壽灸無懈。艾山山麓奶頭廟,頭足臍腹枕墊袋”。

根據《雲笈七箋》所說:鮑姑是河南陳留縣人,名潛光,仕宦家庭出身,自幼博覽群書,尤喜醫學,精通針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治學家。後來她和葛洪在下邳岠山煉丹行醫,其足跡遍及方圓數百里。她治贅疣、贅瘤最為得心應手,具體方法是用採自艾山山腳下的綿柳艾製成艾絨,用火點燃,在女子的臉上燻灼,不久,臉上的疙瘩便全部脫落。史書記述:“鮑姑用天產之艾,以灸人身贅瘤,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由於鮑姑醫德高尚,深受群眾的愛戴,至今在河南等地,還設有鮑姑塑像。又傳,唐代孫思邈常用艾葉溫灸足三里,活101歲。《舊唐書》說柳公度八十歲時,步履輕便,常用艾灸氣海,保氣海常溫,防病延年。宋代戴復古詩云:“榴花角黍鬥時新,今日誰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風容,去隨蒿艾上朱門”。

艾是我國在養生中認識最早的植物之一。《詩經》雲:“彼採艾兮,一日不見濁口三年兮。”孟子云:“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名醫別錄》稱為“醫草”:“灸草”。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用於外治(即灸法)。《黃帝內經》中也敘述了艾的作用。《蘄艾傳》、《本草綱目》中載艾葉配方52個。

有沒有第三種版本呢?有的。

很久以前,在下邳的西北方有座大山,山南有個依山傍水的村子,村子裡有三四十戶人家。這天天剛矇矇亮,從村子裡走出個二十多歲、手裡提著個竹籃的姑娘。姑娘來到山下四處張望,看到懸崖峭壁上的青稞蒿子,急忙往山上爬。一連幾天,姑娘把這座大山找了個遍,也沒找到她想要的東西。到了第六天,姑娘又在山上轉了一天,看看天快黑了,她急得一下跌坐在山坡上,放聲大哭起來。

正哭著,忽覺面前站立一人,抬頭一看,是位五十多歲、面目慈祥的老婦人,看樣子不是這裡人。只聽老婦人溫和地問:“孩子,看你渾身都被刮傷,胳膊上還在淌血,你為什麼不去包紮一下,孤身一人在這兒傷心呢?”姑娘擦擦淚水說:“大娘,俺是這山下莊裡的,名叫愛姐,嫁到婆家不到三年,公公和丈夫都不幸染病喪命,家中只剩下俺和婆母苦熬歲月。誰知半月前,婆母也得了和公公丈夫一樣的病,渾身筋骨疼痛難忍,頭暈腹脹,茶飯不思……俺就婆母一個親人了,俺想就算搭上自己的命也要救婆母。俺賣光了家中的雞、鴨給婆母請醫抓藥,誰知婆母苦水不知喝了多少,病非但沒治好,反而越來越重了。俺請一個遊方的老郎中給婆母看病,他對俺說,婆母最多還能撐七八天。俺跪求他一定要救婆母,他說除非到山上找到仙草,才能治好婆母的病。俺問他仙草長什麼樣,他說他也不知道,也只是聽老輩人講,仙草有種特別的藥香,與別的藥草不同,一聞就知道了。俺已到這山上找五六天了,也沒找到什麼仙草。”說完又大哭起來。

老婦人聽後,點了點頭,用手拍拍愛姐的頭說:“好閨女,孝心能感天和地,你明天早來,說不定這裡就長出‘仙草’來了。”愛姐半信半疑,謝過老婦人回家了。

第二天,是五月初五,天還沒亮,愛姐就來到了山上,睜大眼左瞅右看,忽聽身後有人“嗯”了一聲,一轉身,昨天那位老婦人就站在眼前。愛姐急忙拉著她問:“大娘,今天仙草能出來嗎?”“愛姐,你看那是什麼!”愛姐順著老婦人手指的方向一看,山坡上不知何時已長出了一片墨綠的草棵子。此物像菊而無花,高的過人,矮的過尺,粗的有手指粗,細的比谷稈細,密密挨在一起,風一吹過,散發陣陣撲鼻清香。愛姐幾步跑到跟前,兩手摟著仙草又親又哭,一抬手擦乾淚,拿過砍刀就要砍割仙草。“慢!”老婦人伸手攔住愛姐說,“你只知採仙草,知道怎麼用嗎?”愛姐搖搖頭。“你將此草採回家後,摘下葉子煮水,先盛一半出來給你婆婆擦洗身子,剩下那一半水你可將五穀雜糧放裡面煮飯給你婆婆吃,如她嫌苦,你可採來蘆葦葉包上放水裡煮給她吃。此草經常用來煮水、洗身、燙腳,有病治病,無病也能延年益壽。須記住此草每年只在五月初五這天出現一次,只能採葉杆,不能連根拔,根留著待明年再發。採時須在太陽沒出來前採,太陽一出來它就不見了。此草不是凡間人都能見著的,如採的多了,你可把它曬乾留用,藥效也是一樣的。還有,這裡有仙草的事你不能告訴任何人,以防把它挖斷了根。這仙草還沒名,我看就用你的名,叫艾草吧。天快亮了,你快去採艾草吧,記住人不能貪心,要永保孝心和愛心,我走了。”愛姐一愣神,忽見眼前霞光萬道,老婦人已變成觀音菩薩駕祥雲而去。愛姐慌得跪地連連磕頭,拜謝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

端午節,家鄉的父老鄉親總要在端午的清晨,趁著太陽還未露頭,踏著露水採摘艾蒿。他們將三五枝新鮮的艾草掛在門上,藉以表達祛毒辟邪、全家身體無恙的願望。

三百年前,在山東淄川蒲家莊的一棵大柳樹下,坐著一個白鬍子老頭。他的面前擺著一張小方桌,桌上放著茶壺茶碗、煙笸籮菸袋鍋。來來往往的人如果口渴了或是走累了,都可以坐在小桌前,喝一杯茶或是抽一袋煙。在你抽著煙或是喝著茶的時候,白鬍子老人就說:“請講個故事給我聽吧。隨便講什麼都行,奇人奇事,牛鬼蛇神……隨便講什麼都行……求您啦……”他雖然白髮蒼蒼,滿臉皺紋,但眼睛卻像三歲孩童的眼睛一樣清澈,讓人無法拒絕他的要求,何況還喝了他的茶水抽了他的煙,於是,一個個道聽途說的、胡編亂造的故事,就這樣變成了《聊齋》的素材。這個白鬍子老頭當然只能是蒲松齡,一個右胸乳下生著一塊銅錢大黑痣的天才。

關於艾山艾草的傳說,也許還有多種版本,我在這裡列出了三種,只為拋磚引玉而已。民間文學的作者是那些扶犁黑手,是那些村姑和老媽媽,是那些引車賣漿者流,文人只是蒐集加工罷了。就說蒲松齡先生吧,累死他也原創不出493篇那麼優美的故事來。只可惜蒲先生只寫了邳州的陳錫九一個人,沒寫關於艾山的傳說,大概邳州生意人路過蒲家莊時,忽視了這個千古一人的白鬍子老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