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料定:50年內清朝必滅

在清朝末年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時代,有這樣一位大臣,他被評價為“第一完人”、“聖人”等,人們不禁驚奇,亂朝也會出聖人?沒錯,這個人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正公曾國藩。

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料定:50年內清朝必滅

他一生盡心盡力為清朝謀劃,前半生怕親眼看到清朝的衰落,以至於希望自己早點死掉。然而到了後半生,卻不得不親口承認清朝已經氣數將盡,無力迴天。歸其原因,還是因為他和慈禧的一番談話後幡然醒悟。

曾國藩二十七歲入仕,十年經歷七次升遷,連躍十級,從翰林院庶吉士做到工部左侍郎,堪稱世間少有。咸豐元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咸豐帝為了鎮壓他們,就招來群臣商議對策。這時曾國藩提出了一條意見:“今日急務,首在用人。”咸豐帝一聽確實在理,打仗不能無將,於是就將“選人”這件事交給了曾國藩。曾國藩慧眼識珠,推薦了李棠階等軍事素養較高的人為將領,解決了咸豐帝的燃眉之急。

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料定:50年內清朝必滅

推薦完了人還沒結束,曾國藩又一次發揮了自己“耿直”的特點,上書給皇上指出了他在解決這件事時存在的問題,氣的咸豐帝“怒擲其折於地”,但是不管怎麼說,曾國藩所言屬實,所以皇帝只好接納並且改正,還讚揚他敢於進諫。

隨後,太平天國運動愈演愈烈,朝廷命令曾國藩和張基亮兩個人辦理團練,曾國藩就藉助自己在家鄉的勢力和威望組建了一支“湘軍”。訓練士兵的同時,曾國藩認為,對付太平天國不僅要依靠武力鎮壓,還要對他們從道德方面進行制裁,於是他向公眾宣講到:

“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一旦掃地蕩盡,此獨我大清之奇變也?”

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料定:50年內清朝必滅

這一番言論,在當時那個重禮教的年代引起了一片回應,各個階層尤其是文人,痛批洪秀全等人不知廉恥,太平天國軍因此受到了輿論的譴責,這一招“攻心計”可謂是效果斐然。後來曾國藩鎮壓叛匪,攻佔南京,追剿捻軍······維護了大清朝的統治安定,暫時緩解了農民運動的危機。

曾國藩曾經以為憑藉自己和一眾大臣的才能,加之皇帝太后的治理,清朝一定會國運昌隆,甚至在同僚趙烈文發出大清已經“抽心一爛”,清朝50年內必將滅亡時,他還嗤之以鼻。但是,就是在同年,他卻突然意識到了趙烈文的話是十分正確的,短短半年內,他究竟經歷了什麼呢?

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料定:50年內清朝必滅

事情的起因是慈禧太后與他的一場談話。同治七年,曾國藩回京,此時由於皇帝年齡尚小,所以國家大事基本都是慈禧在掌管。慈禧見曾國藩回京,就召他進宮。他本以為慈禧會問一些關於治理國家的大事,卻沒想到她只問了一件事:就是關於湘軍裁撤的問題,什麼撤了多少人,撤了哪裡的人,被撤的人有沒有搗亂。

這種簡單問題曾國藩很容易就回答完了,就等著更重要的問題,誰料慈禧接下來就只問了他家裡兄弟幾人,做官幾年等無關緊要的問題,最後就是叮囑曾國藩讓他好好練兵,此時的曾國藩失望至極,猶如墮入冰窟,只能回答一句“臣才能有限,恐怕難以勝任。”

從慈禧處回來之後,曾國藩便在日記中寫道:“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以要語。皇上衝齡,亦無從測之。”

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料定:50年內清朝必滅

他的大概意思就是,在今天面見了慈禧慈安兩位太后,結果她們只會說一些廢話,一句關於朝政的事都不問,著實是才能平庸。而皇帝此時年紀尚小,不知道他的本事如何。其實我們可以理解當時曾國藩的心情,本來對於自己的國家信心滿滿,以為前途一片光明,誰料突然發現,掌握國家命運的人實在是難堪大任,自己再有本事,也是無處發揮。

當時在辛酉政變時,慈禧太后一介女流之輩,卻可以從恭親王和故命八大臣的手裡把這政權奪回來,令曾國藩十分佩服,認為就算是以前的帝王,也很難做到,所以十分驕傲,誰料如今竟然發現她只不過是一個權術高強,治世之力奇差的人。

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料定:50年內清朝必滅

當時失望,有誰可知?這個時候,曾國藩再次回想起幕僚趙烈文所說的話,感覺所言極是,清朝50年內必滅。

曾國藩這一生為清朝奉獻了無數的精力,死後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但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他及時的認識到了憑他一個人想續寫大清的命運,終究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在生前盡力,不會再掛念大清未來的事了。

而慈禧死前或許也是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因此說道:“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