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

日前,媒體報道,河南一名11歲的小姑娘,放學後因為口渴,一口氣喝下了媽媽泡的一碗山豆根水(約50克山豆根),隨後出現口角緊閉、頭暈、嘔吐等症狀,後被醫院診斷為中毒性腦病。“我居然親手毒壞了我的女兒!”女孩的母親痛苦不堪。“我真的不知道山豆根有毒,原來我自己也煮水喝過,想著它可以治嗓子疼,誰知道女兒喝了會中毒這麼深。”

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

事實上,山豆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功效,常用於火毒蘊結、乳蛾喉痺、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的治療。但臨床使用中,卻頻發生中毒事件。其實,山豆根在不少中藥處方中都會用到,但這種藥含有苦參鹼,所以有毒性。在處方中,山豆根的用量一般控制在6克以內。超量使用,則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出現中毒症狀。

中藥中最基本的藥性就是毒性,雖然聽上去讓人覺得有點可怕,但在臨床上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古至今,中醫從業者在工作中都要先對中藥的毒性進行深入性的學習與瞭解,並在此基礎上熟記《藥性賦》《十九畏》《十八反》。只有熟悉每種中藥的毒性及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

天然≠無毒天然與無毒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性的聯繫,而且也沒有一定的因果關係。中藥屬於天然成品,主要是因為中藥自身具有可以調節人體功能的作用,所以才被確定為藥品,本質上屬於一種天然屬性的物質,這種屬性中包含了一定的毒性。在現代生活中,中藥一直被社會各界人士所青睞,商家為了更好地迎合大眾,打出了“純中藥製劑”的廣告,綠色純天然在很大程度上將中藥無毒的錯覺逐漸放大。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生病就會想到藥店買中藥吃,對於慢性疾病患者而言,他們常常會對中藥進行長期的服用,甚至部分沒病的人也會到藥店買中藥吃或是買採用中藥製作的保健品預防疾病。這些人都認為中藥是沒有任何毒副作用的,認為吃錯了也不會有事,更不會產生一定的過敏反應和對藥物的依賴性。

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

毒性≠毒藥毒性是中藥最基本的一種屬性,但是毒性並不等於毒藥,在生活中也不要談毒色變。要正確認識中藥中的毒性,採用科學的方法對其毒性進行合理化的運用,積極做到趨利避害。人們在服用中藥時要對藥物的劑量、療程、注意事項等因素進行合理化的調整,任何藥物一旦使用的劑量、療程超出標準,違反了藥物的禁忌症就會產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以及不良反應。這屬於服用中藥的常識性問題,而不是服用中藥才會出現的問題。

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

藥品≠食品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這不僅是古代人對中藥的認識,同時也是對人們用藥的一種勸誡。但是部分廠家在生產過程中打著“藥食同源”的旗號,開發各種治療疾病所服用的“保健食品”。在服用藥品的說明中,闡述中藥沒有任何毒害,然而卻不知道“藥食雖然同源,卻未必同性”。在碳鏈中,甲醇和乙醇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屬於兩種不同特性的物質。乙醇可以讓人們飲用,但服用甲醇卻可以讓人致命。同理,中藥原藥中沒有包含治療效果的一些異位生物鹼、酮、甙、酯類,人們在服用含有這些物質的藥物之後,也易出現一些毒害及副作用。比如人參具有大補的功效,但若沒有正確使用也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所以,日常生活中需對一些保健品、食品等進行合理化的認識,這樣才能避免隨意服用。

總之,中藥有毒無毒,所治為主;對疾為用,知約、知制、知伍則可趨利避害。在認識和使用上嚴格按照醫方古訓進行操作,學會正確的認藥、識藥,這樣才能有效確保安全用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