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國家命運·辛亥革命·連載82)

1911年10月12日,清朝廷明發上諭:“湖廣總督瑞澂著即行革職,帶罪圖功,仍著暫署湖廣總督。”

在這道上諭中,朝廷同時命令陸軍部大臣蔭昌率領兩鎮新練陸軍赴武漢剿滅起義軍;配合陸軍行動的,是海軍大臣薩鎮冰率領的“兵輪”。

兩天後的10月14日,清朝廷再次明發上諭:“湖廣總督著袁世凱補授,並督辦剿撫事宜。”同日另一道上諭稱:“袁世凱現簡授湖廣總督。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制調遣。蔭昌、薩鎮冰所帶水陸各軍,並著袁世凱會同調遣。”(以上均見《宣統政紀》卷61)


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國家命運·辛亥革命·連載82)

袁世凱

被派去剿滅革命的新建陸軍包括:陸軍第四鎮,混成第三協和第十一協,編為第一軍。指揮官是蔭昌;陸軍第五鎮,混成第五協和混成第三十九協,編為第二軍。指揮官是馮國璋。

為保護京師周邊安全,清朝廷又將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編為第三軍,指揮官是貝勒載濤。

陸軍第一、四、五鎮,均屬原北洋六鎮;混成第三協屬陸軍第二鎮,第十一協屬陸軍第六鎮;混成第五協屬陸軍第三鎮;混成第三十九協屬陸軍第二十鎮,這支部隊的老班底是徐世昌赴東北總督任時,從第二、第四鎮中抽調的部隊。

也就是說,上述所有部隊都有一個老長官——袁世凱。

袁世凱出山

10月14日,袁世凱的老部下阮忠樞趕到彰德,向袁傳達了朝廷的新任命。袁世凱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很多傳聞稱,袁世凱提出了重新出山的六個條件,即,一、明年即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寬容參與此次事變的人;四、解除黨禁;五、須委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制的全權;六、須提供十分充足的軍費。其實這只是傳聞,純屬子虛烏有。

袁世凱在第二天給慶親王奕劻的信中即稱:“特近因入秋驟寒,突患痰喘作燒之症,頭眩心悸,思慮恍惚。現趕加醫治,一面料理籌備。一候稍可支撐,即力疾就道。”

10月16日,袁世凱的《謝恩折》抵達京師。

同日,蔭昌親赴安陽拜見袁世凱。二人在袁的臥室密談,“語秘不得聞”。

10月19日,袁世凱電請內閣代奏,稱自己“赤手空拳,無從籌措”,並提出了兩項具體要求:一、立即在“直隸、山東、河南等省,招募曾經入伍壯丁一萬二千五百人,照武衛左軍現行營制,編集二十五營,作為湖北巡防軍。此項營制,參仿湘、淮,以期易於成立。”;二、要求“度支部速撥的款四百萬兩,以備撥支。”

10月30日,袁世凱從安陽出發趕赴湖北。


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國家命運·辛亥革命·連載82)

袁世凱隱居洹上時的釣魚處

11月1日,袁世凱抵達湖北孝感。

而在此期間,袁世凱早已開始在鎮壓起義的人事問題上有所動作。10月20日,他在給內閣代奏的電文中點了幾個舊部下的名,正式向朝廷要人:卸署江北提督、開缺副都統王士珍,軍諮府正使、副都統馮國璋,副都統銜、開缺奉天度支使張錫鑾,已革黑龍江民政使倪嗣沖,直隸候補道段芝貴,山東軍事參議官陸錦,直隸補用副將張士鈺,直隸候補知府袁乃寬,第四鎮統制吳鳳嶺。

陽夏之戰

10月18日,革命軍開始進攻劉家廟火車站(今江岸貨車站)。海軍大臣薩鎮冰率領的艦艇,從江面上給張彪的第八鎮步兵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持,革命軍進攻受阻,被迫撤至大智門火車站,最終退回漢口市區。


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國家命運·辛亥革命·連載82)

大智門火車站

10月19日凌晨,革命軍再次發起進攻,他們以騎兵為前導,還有炮兵的火力支援。激戰至中午,清軍潰退,但散兵遊勇繼續在鐵路沿線棚戶區負隅頑抗。此時,江面上的清軍艦艇因彈藥用磬暫停了炮擊,革命軍乘此間隙,一舉佔領劉家廟。清軍退至三道橋,在灄口重新集結。

當夜,革命軍向灄口發動進攻。至21日清晨,革命軍進攻失利,退回三道橋至劉家廟間修築工事,阻擊清軍入城。兩軍在三道橋形成南北對峙,戰事進入膠著狀態。

此時,由於運輸問題和彈藥補給不力,清朝廷派遣的大量援軍被困在河南信陽無法入鄂。

10月27日,袁世凱被朝廷“授為欽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陸各軍並長江水師,暨此次派出各項軍隊均歸該大臣節制。”

當天,馮國璋奉袁世凱命令,率部從水陸兩線猛攻劉家廟。據熊炳坤當天寫的日記記載,革命軍遭到清軍的猛烈進攻,中午之前已經從劉家廟敗退。之後,“各協在大智門集合,收集殘餘兵士,五協有三百餘人。九標統帶杜武庫為前衛,炮隊統帶姜明經為臨時總指揮,分兩路進攻:一順鐵路而下;一由競馬場西南端小道前進,與敵遭遇於競馬場,互有勝負。但敵之地勢較優,又有機關槍之利,我軍死傷甚多,不能支持,且戰且退。日暮停戰,在歆生路集合檢點人數,所剩無幾。”(見熊炳坤《陽夏戰爭日記》)

28日,兩軍在大智門火車站展開爭奪戰,車站幾易其手。當日,黃興和宋教仁從香港趕到武昌。

29日,清軍攻陷循禮門,革命軍向南退往漢口華埠區,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30日,漢口大火焚城。毋庸置疑,這就是馮國璋手下放的火。

大火連燒了3天,大火“所存者,下惟花樓一帶,上惟礄口一帶,不及全鎮(指漢口-引者)十分之一者。此二處下路因與洋街近,不敢縱火;上路則留作巢穴,故倖免於難。”


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國家命運·辛亥革命·連載82)

舊漢口租界江漢關

更為可恨的是,民眾自發組織救火時,“北軍轍以手槍恫嚇之”。漢口有民間消防組織“救患會”、“如善堂”、“公益會”等,他們都參與了救火。但北洋軍居然槍殺了正在全力救火的漢口“救患會”費姓救火員。

漢口大火後,連馮國璋的幾位“老朋友”: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第三鎮協統盧永祥、第二混成協統領藍天蔚、第三十九協協統伍祥幀、第四十協協統潘矩楹等都聯名致電清朝廷,要求懲辦馮國璋。

不過,這場大火確實幫了北洋軍的忙。11月2日,漢口失守,革命軍退防漢陽。

11月17日,革命軍在炮火掩護下,在漢水的琴斷口附近架起浮橋,兵分兩路反攻漢口,結果遭遇重大傷亡,進攻失利,被迫於第二天傍晚撤回漢陽。

11月21日,清軍發動了對漢陽的進攻。

27日,革命軍放棄漢陽,退回武昌。

陽夏保衛戰的失利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不能忽視:黃興本人的專業軍事素養並不如大家所期望的那麼高。

“養寇自重”還是審時度勢

11月1日,袁世凱被清朝廷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達京師,16日組織新內閣,以梁郭彥為外務大臣,趙秉鈞為民政大臣,嚴修為度支大臣,唐景崇為學務大臣,王士珍為陸軍大臣,薩鎮冰為海軍大臣,沈家本為司法大臣,張謇為農工商大臣,楊士琦為郵傳部大臣,達壽為理藩大臣。


袁世凱的東山再起(國家命運·辛亥革命·連載82)

袁世凱

11月9日,袁世凱派到武昌的“招安使”劉承恩、蔡廷幹到達武昌,與黃興等人談判數日,後帶回了黃興代表起義軍以中國拿破崙、華盛頓相期許的信函。

北洋軍攻陷漢口和漢陽之後,開始按兵不動。這是事實。

中國有句成語,叫“養寇自重”,《資治通鑑》也稱之為“養寇自資”。

那麼,袁世凱此時命令北洋軍停止進攻一水之隔的武昌,是否就是“養寇自重”的老套路呢?

我個人認為,這並不是事實。

首先,與革命黨人妥協,此時已經是清朝廷的意願。

1911年10月30日,清朝廷即批准了資政院的奏摺:開黨禁,“所有戊戌以來,因政變獲咎,與先後因犯政治革命嫌疑,懼罪逃匿,以及此次亂事被脅自拔來歸者,悉皆赦其既往。”

11月6日,主謀刺殺攝政王載灃的汪精衛、黃復生和羅世勳被釋放。

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朝廷希望與革命黨人妥協。

其次,自10月10日武昌首義,到北洋軍攻陷漢陽的11月27日,全國已經陸續有十多個省宣佈“【立獨】”,併成立了軍政府。

這種形勢之下,北洋軍拿下武昌又當如何?難道要靠著這麼點兵力轉戰全國各地“剿殺”?

所以我個人認為,袁世凱當時停止在武昌的軍事行動並非“養寇自重”,而是審時度勢之後的明智之舉。

當然,這肯定並不是清朝廷的本意所在。

1911年11月27日,袁世凱會見了列強駐京公使團,他在與各國公使的談話中說:“本國已實行立憲,業經派員分赴各省調停。預料於四星期內決可望和。尚請貴使等轉致本國政府,嚴守中立到底,以敦國誼。”(見《袁世凱全集》第19卷第90頁)

下一步,轟轟烈烈的“南北和談”大戲,即將上演了。

康濤

2020年9月14日於北京研磨時光咖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