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你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1、孩子沒教養,是因為父母不負責

教養兩個字合起來反映的是素質,拆開來是教和養的問題。

怎麼教育和撫養孩子,看似是父母單方面的輸出,實質上孩子長大後父母會得到回報或者反噬。

同事李蜜的哥哥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他哥才不過三十歲,正是年富力強,成就一番事業的好時節。但他自成年後就沒正經找過一份工作,喜歡在家喪著,啃老。

不僅如此,每隔一段時間他還喜歡裝瘋賣傻折騰父母,罵難聽話只是小兒科,動不動就拿刀子威脅要他們的老命。

實在鬧騰厲害的時候,他們就掏錢把他送到精神病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在醫院隔不了幾天,他哥就各種服軟,請求接他回家,回家再隔幾天,又故態復萌,週而復始。

李蜜對他哥的態度又是氣憤又是憐憫,因為她深知他哥長成這樣完全是因為她媽不當的教養方式。


你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她媽就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輩子既不為老公操心也不為兒女擔心,一心想的是怎麼保養自己,怎麼讓自己活得更舒服、自在。

她哥小時候很是調皮,因為沒少捱打,經常一巴掌掄下去就見血了,那狠勁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後媽。

讓李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夏天,外面正下著瓢潑大雨。

家裡沒菜,她媽自己懶得出去就指使她哥去附近地裡偷。她哥頂著瓢潑大雨出提心吊膽地跑去偷菜,回來狼狽的像只泥猴,而她媽連衣服都沒給他換,安慰的話也沒有一句。

她哥長大後一直很叛逆,成年後更是作。李蜜覺得,他哥的所有問題都是她媽不當的教育導致的,但人倫的約束又讓她不能出口抱怨。

教育和撫養孩子的過程,也是為人父母自我修行的過程。

成功的父母通過給孩子傳遞好的教養提升了自己,糟糕的父母讓孩子缺失了愛的教養,也間接埋下了自己和孩子之間不幸的種子。


你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2、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

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孩子在天性上相差不多,導致差別的是後期的習慣。

用比較廣為人知的教育觀點來說,孩子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關鍵是看父母給他塗上什麼顏色。

因此,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

女兒班上有個全校聞名的問題孩子。

孩子不過才八歲,按理說正是害怕老師,迷信權威的時候,但他什麼都不怕!

他身上的缺點多不勝數,班上每個老師和孩子隨口都能說出好幾條。

上課不守紀律,逮醜陋的蟲子塞到女同學衣服裡,這些都不算什麼!

有一天,他提著凳子追著一個同學打,沒追到。第二天直接跑到這個同學跟前說,我媽說了,下次你再敢跑,我就往死裡打。

老師批評他,他就順著學校電動門往上爬,試圖翻越出校。

老師批評他,他轉身就跑到校門口意圖跑出學校。


你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老師叫家長去學校談話,他媽聽了不僅沒有絲毫難堪和悔意,反而樂呵呵地說:“男孩子就是淘氣!”

那語氣,甚至覺得兒子的乖張暴戾都是聰明機靈的表現,應該得到老師的誇讚才對。

對於兒子試圖翻越校門這件事,她表示:“兒子在小區是出了名的乖孩子!“

言下之意,老師冤枉了他,老師聽了快氣炸了。

學校和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承,相互配合的關係,這位家長的冥頑不靈逼迫著老師只能消極對待這個孩子的教育。

她孩子的成績一直是全班墊底,孩子讀到三年級了,她終於感覺困惑、不安,主動請教老師她這孩子該怎麼教育?

但是,她這些年錯誤的教養理念和方式已經在孩子心裡形成了固定的模式,8歲的孩子已經進入了成長的叛逆期,想要改變,談何容易?

老師只能告訴她,重新教養孩子是場漫長的過程,對孩子和家長而言都必須經歷銷皮蝕骨的痛苦過程,沒有非常的決心和毅力很難成功。

建議她想改變孩子,先從改變自身做起。

孩子的行為就是家長教育的投射,家長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

藉助科技,可以實現皮膚狀態的逆生長,但孩子到成人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力也是有保質期的,錯過了就是不可逆的遺憾。

作為家長,我們要隨時自省,當孩子出現問題我們也要先行審視自己。


你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3、 言教為輔,身教為主

我們常說,身教重於言教。

其實這也有失偏頗,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的觀察學習能力都很差,需要家長的引導和調教。

如果我們只做不說,孩子也有可能覺察不到父母是自己該學習的榜樣。

所以,正確的教養孩子的方法是,言教為輔,身教為主。

很多人引用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的出處,這句話源自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

張克群出自名門,德國出生,長於中國,求學於清華,師從梁思成。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名門淑女,張克群講起話來用北京話說還是比較“貧“的,活脫脫一個段子手,她育有一子一女,兒子高曉松、女兒高曉江,兩人都學在清華。

有記者採訪她如何成功地教育了這麼兩個優秀的子女。

她的回答是:“不教育。”

她說:“好多家長覺得自己長大了,有了孩子,就覺得自己從小就是聖人,從來沒尿過炕。我就不認為我是聖人,我小時候也會尿炕。所以我從來主張跟孩子做朋友,而且我自己的困擾也跟孩子說。”

孩子上學,她就給他們削了兩根鉛筆,再沒管過,也不催寫作業。

但她並不是徹底放養了孩子,而是通過自己做榜樣去影響孩子。

爸爸媽媽都在摧麻將,指望小孩子看書,除非有奇蹟。

張克群自己在家,要不看書,要不聽音樂。所以,高曉松從小就養成了看書的好習慣,經常一看就是一下午。他說,對他來說,讀書就像吃飯。


你的言傳身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養


張克群也很注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女兒高曉江小時候,張克群曾騎自行車帶她出城去清華大學,路上女兒問“樹怎麼進城了?”

這個涉及相對運動的問題,解釋起來很麻煩,有的家長會給孩子說,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高曉江當時只有兩歲半,張克群很耐心地給她解釋:“其實樹沒有進城,是我們出城了。”

儘管孩子可能沒有聽懂,但她覺得自己的問題引起了大人的興趣,得到了認真的回答,下次遇到問題她會繼續問,知識就在這好奇心滿足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起來了。

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家長,一定會擁有一個同樣愛讀愛學的孩子;作為父母,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先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很多人疑惑該如何給孩子傳遞自己的教養,或許下面摘錄的這首小詩能讓你找到答案:

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看見你把我的第一幅畫貼在了冰箱上,於是我立刻想再畫一幅。

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看見你在喂一隻流浪貓,因此我知道應該善待動物。

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學會了人生中應該懂得的大部分道理,它們使我在長大後成為善良、有作為之人。

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凝望著你,想對你說,謝謝你讓我看到這一切,在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

只要有心,不論貧富,每對父母都可以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孩子傳遞你認為的最好的教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