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老城區出土疑似明代泉池 是否保留有待論證

濟南老城區出土疑似明代泉池 是否保留有待論證

圖為疑似明代的泉池。該池子距地表約1.4米,四壁用青磚和石塊壘砌,底部鋪有磚和石塊,池內存有積水。 沙見龍 攝

中新網濟南4月22日電 (沙見龍 郝學娟)距地表約1.4米,四壁用青磚和石塊壘砌,底部鋪有磚和石塊,池內存有積水……在濟南老城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考古工地現場,一處疑似明代的泉池或蓄水池遺蹟近期出土,是該考古發掘項目中最重要的發現。

濟南老城區出土疑似明代泉池 是否保留有待論證

在發掘區域的中部偏西北部,一處房址的室內地面上分佈著三個坑,據推測可能為當時的廚房或其他功用的作坊。 沙見龍 攝

記者22日來到高都司巷小學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探訪。整個考古發掘區域約200平方米,上述疑似泉池的遺蹟位於整個發掘區的西北角。東面區域是發掘出的幾處清末民初房址,分別有房基、過門石、排水溝、廚房或作坊等建築遺蹟。

濟南老城區出土疑似明代泉池 是否保留有待論證

在F1組房址南側,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條東西朝向、用青磚和石子鋪成的小路,位於院子地面之下。通過地層面出土的瓷片判斷,小路的年代應該屬於清代。 沙見龍 攝

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考古工地領隊房振介紹,泉池位於發掘土層的第四層下方,寬度1米左右,由青磚和夾雜的少量石塊砌成,四周較為規整,池子內都是晚期的填土。根據砌築方式和滲水程度等方面推測,這一處可能是當時居民砌的泉池或簡易蓄水池。

濟南老城區出土疑似明代泉池 是否保留有待論證

圖為濟南老城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考古工地現場。整個發掘區域約200平方米,根據整理,共劃分出8組不同時期的遺蹟。 沙見龍 攝

“池子年代是依據地層年代和出土瓷器分析來判斷的。”房振介紹稱,池子是發掘區域中發掘最深的位置,位於土層第四層下方,第四層的年代是清代早期,池內填土中發現瓷片主體的年代也是清代早期,以此判斷池子比第四層土層和它出土的文物年代要早,初步判斷可能早至明代。

除疑似明代的泉池外,發掘區內還有5處清末民初的房址,牆體由大小不一的青石砌築。房振告訴中新網記者,此處房址大門口位於發掘區域的東北角,門口過門石有明顯的踩踏和門檻遮擋的痕跡;房門口處和室內地面鋪有三合土;中部偏西北部一處房址的室內地面上分佈著三個坑,東西兩側為長方形,中間為圓形,東側坑與排水溝相連,可能為廚房或其他功用的作坊。

濟南老城區出土疑似明代泉池 是否保留有待論證

“這一組房址編號為F1,相對來說較完整,可以說是清末民初時期民居的一個代表。”房振介紹說,在清理過程中,考古團隊在F1組房址南側發現了一條東西朝向、用青磚和石子鋪成的小路,位於F1房址院子地面之下。“通過地層裡出土瓷片的年代判斷,小路可能屬於清代。”

濟南市泉水景觀的考古發掘工作是該市助力“泉·城文化景觀”申遺的重點工作之一。房振表示,下一步,該考古工地將繼續發掘剩餘部分,發掘工作完成後先由山東省級文物部門進行驗收,驗收完後通過專家論證決定項目中的發現是否有保留價值,或進行其他方面的處理。

據瞭解,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老城區高都司巷小學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於2019年11月啟動,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關於“泉城”的印記也逐漸向世人揭開:2002年濟南市考古研究在高都司巷遺址3000多平方米的發掘範圍內出土了40多口水井,包括生活用井、作坊用井等;2007年在趵突泉北路6號遺址也曾發現水井遺蹟。

據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介紹,最早時期,人類居住都選址在河道兩側的高地上,取水方便,不易被水淹。歷史上,濟南人類活動相當頻繁。多年來,在濟南市的考古挖掘中,特別是在老城區,發現了眾多古井,挖掘出比較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水井。

在李銘看來,濟南老城區的考古發掘向世人揭開了老城區人們生息繁衍,城市變遷和發展的神秘“面紗”。此次高都司巷小學遺址的發掘,對了解清末民初老城區民居房址的建造方式、功能結構及其與泉池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