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最早的中國,

起源於斯,

雄霸中原的晉國

始封於斯。

這裡是臨汾,

它是堯都,

它是平陽,

它是日月最早照耀到文明的地方。

日月相抱中,

在這一座吸納了各種光華的博物館,

我們帶你認知中國,認知山西。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臨汾,

古稱平陽,史稱堯都,

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遠古的丁村人繁衍於斯,

最早的中國起源於斯,

雄霸中原的晉國始封於斯。

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

臨汾形成了悠久而璀璨的歷史和文化。

在這裡,

你可以探尋人類的起源,

追溯到“最早的中國”,

也能看到一個被各種歷史摺疊、

暈染和深刻影響的城市。

很多人都說,

博物館是現實版的“時空隧道”,

向前可以回顧自己從何處來,

向後又可以洞察我們向何去。

那麼,快來吧,

讓我們一起搭乘這趟時光列車,

穿行在時空隧道,

去臨汾市博物館看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臨汾市博物館外景

日月相抱中

帶你認知三晉大地

臨汾市博物館,是山西最美的博物館之一。

說它最美,不僅僅是因為它地處風光旖旎的汾河畔,臨汾市區濱河西路九州廣場南端,是臨汾百里汾河生態長廊上的標誌性建築,更在於它的設計理念,源自象徵“日月同輝”的陶寺古觀象臺——整個建築以“日月相抱”為造型,太陽位於建築中心,月亮圍繞在太陽西南,寓意日月同輝,館前廣場有北斗七星景觀——水、土、日、月、星,集納了這些自然元素,整個建築把傳統文化和汾河生態公園巧妙地融為一體,在國內外博物館建築中獨具特色,為公眾營造了一個兼具人文和自然的環境,很多到過臨汾市博物館的遊客,率先被“征服”的,就是其建築和汾河畔風光霽月、藏風聚氣的優美環境。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這個美麗的博物館,建築總面積32429平方米,建築高度23.65米,2013年8月正式開始施工,2018年9月全面建成開放。雖然是個“新”館,但其來有自,濃縮的是臨汾乃至山西的五千年文明。正因如此,臨汾市博物館成為臨汾市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文化符號。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臨汾市博物館西門外景

作為臨汾市的文物中心庫,全市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臨汾市博物館薈萃了全市文物精華。館藏文物14萬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件套,二級文物488件套,三級文物2037件套,尤以銅器、陶器、瓷器、鐵器、磚雕、水陸畫、平水版等最具特色。目前,館內展陳的精品文物有3000餘件。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公共區域

四大主題展覽

彰顯臨汾血脈靈魂

人類從遠古走來,在黃土高原,在汾河谷地留下了串串足跡……要想獲知臨汾的一切,得從史前文明開始。臨汾市博物館的主要展陳內容按照時代軌跡排列,分為“遠古足跡”“最早的中國”“晉霸春秋”“千秋平陽”四大主題。時間跨度從遠古到民國時期,全面展現臨汾這座城市的血脈靈魂。

“遠古足跡”,帶你跟史前人類對話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遠古足跡”展廳

你想知道距今10萬年前的丁村人什麼樣嗎?你想聽聽最早的樂器發出的聲音嗎?在“遠古足跡”展廳,你的好奇都能滿足。該展廳展示了以丁村文化、柿子灘文化舊石器時代向棗園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延續的進程,向人們展示一個從遠古走來的早期智人在臨汾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進入農業革命的漫長曆史。

展廳內,充滿史前時代的味道,一件件看似簡單卻大有用途的石器,一件件早已化骨為石的化石,都是數十萬年前人類所留下的痕跡,滲透著歷史的氣息,延續著生命傳承的精彩。很多人覺得石器時代的歷史很“晦澀”,因為在一堆石頭面前,你無法參透其中的意義,但是不妨暢想一下,在古人類的生活空間裡,石器就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小到刮削器、尖壯器,大到防禦“外敵”的石球等,能把石頭研發出不同的工具,這又何嘗不是人類的一種進步呢?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遠古足跡”展廳

最早的“中國”,最正宗的“龍的傳人”

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說過,“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進的歷史舞臺轉移到了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及東方、東南方古文明的交匯撞擊之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相當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根基。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最早中國”展廳

陶寺遺址,被稱為最早的“中國”,留存有陶寺堯都和堯文化的精髓,考古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世界上最早的圭表,中國最早的漢字等等……這,也成為臨汾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在該展廳,一定要多駐足,考古工作者用40年以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珍品,向大家解釋什麼是最早的“中國”。尤其是該館的鎮館之寶“龍盤”,盤子裡面繪製的是早期龍的圖騰,與我們後來所熟知的龍的形象是最接近的,與後世的龍是一脈相承的,不僅向我們展示了“中華第一龍”的模樣,也讓“龍的傳人”這句話實至名歸。

穿越茫茫歷史,感受晉霸春秋600年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霸春秋”展廳

說山西,就會提到晉國。晉國位居春秋五霸之首的時間長達600年,臨汾就是它創下霸業的策源地。在臨汾博物館的第三展廳“晉霸春秋”,全面展示了晉國在臨汾大地上的發展脈絡。

晉國的核心就在臨汾。除了聞名中外的曲沃天馬-曲村晉國貴族墓地,在近年來山西考古歷程中,臨汾地區周圍發現了大量春秋時期的高等級墓葬,比如翼城大河口的霸國墓地、隰縣瓦窯坡墓地等,都和晉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身份獨特的墓主人,都是晉國貴族和國人輻射周邊形成顯著影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是寶貴的藝術珍品,更是歷史的見證。

青銅鑑、銅獸面紋蓮瓣壺……在博物館裡,這些青銅器一一呈現,無論是從造型、製作工藝,還是到紋飾、用途,都傳遞著上千年的訊息,讓人領略到歷史的風采,也感受晉國勵精圖治的精神。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霸春秋”展廳

千秋平陽,地域文化特色一覽無遺

臨汾,古稱平陽,因築城於平水的北岸而得名。臨汾博物館的第四展廳便取名“千秋平陽”,展現了歷史沉澱過後,平陽地區的特色古代文化,從秦漢至明清,以及臨汾眾多優秀的戲曲、版刻、平陽木版年畫、佛教等文化。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千秋平陽”展廳

展廳內,最接地氣的當數從秦漢時期到明清時期的文物展陳品了。你瞧,展櫃中擺放的唐代陶俑,真實反映了古人事死如視生的思想;宋元時期精美的瓷器,更是彰顯了霍州窯、平陽窯當時在臨汾地區乃至全國的地位;明清時期的繪畫作品,體現了當年平陽府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景象。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千秋平陽”展廳

此外,展廳內還以臨汾地方文化特色為主要內容,增設了鐵之發展、古儺源流、般若之光等單元。這裡,推薦大家著重欣賞一下《趙城金藏》,這部規模浩瀚的佛教典籍有7000餘卷,既是佛書,也是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天文、歷算、醫藥、建築等領域包羅萬象的古籍,被佛教界譽為“天壤間的孤本秘笈”。在當今世界上已成為孤本,極為珍貴,因而被視為稀世瑰寶。1949年,《趙城金藏》運至北平,移交當時的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收藏,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敦煌遺書》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而在臨汾市博物館,就藏有《大般若多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五十九》一卷。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科技手段

打破博物館“千館一面”模式

現代化的博物館要想創新,展陳手段是關鍵。幾十件青銅器組成的“鼎陣”,上百件陶器組成的“鬲陣”,大塊光影的運用,打破隔斷與封閉的線性禁錮的展陳方式,到處給人震撼和耳目一新的感覺。而通過視頻、體驗、侵入式的科技手段,臨汾市博物館更是打破了常見的“千館一面”模式。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青銅器組成的“鼎陣”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陶鬲組成的壯觀“鬲陣”

在“遠古足跡”展廳,公眾只要輕觸電子屏中的石磬,就能聽到器物發出聲音,這悠揚的聲音宛若從數十萬年前傳來,聲聲入耳;陶寺的古觀象臺,是中國24節氣的源頭,置身大型3D裸眼沉浸平臺,或扶搖直上,或山谷迴翔,你完全可以感受到古人觀日賞日中創造的偉大,更能切身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在“晉霸春秋”展廳,霸國墓地考古現場的場景全息呈現,甚至一座揭開表面的大墓原封不動搬到館內,那種驚喜的感覺就像自己在現場一般,讓人浮想聯翩,彷彿自己正參與進來,一點點掀開神秘霸國的面紗……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大型3D裸眼沉浸平臺展示的陶寺古觀象臺

走進臨汾博物館,你就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氣場,它讓你深深感覺到,這是一次超讚的參觀體驗,數字化新技術與博物館完美結合,沉浸式主題體驗與參展實物相輔相成,融為一體,你在行走之間開啟了一段穿越之旅,更加清晰、立體、多角度地感受到臨汾古今之美。

館長推薦

臨汾市博物館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

接下來由臨汾市博物館館長狄跟飛,

為大家推薦該館的鎮館之寶和文創產品吧!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臨汾市博物館館長狄跟飛

十大鎮館之寶

看堯都平陽輝煌過往

臨汾市博物館有十大鎮館之寶,包括出土於襄汾縣陶寺遺址的陶盉和彩繪龍盤、吉縣溝堡村出土的陶人面桶形器、臨汾市龐杜墓地出土的銅方簋、隰縣瓦窯坡出土的銅鑑和銅蓮瓣壺、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銅鳥盉和鳳鳥紋銅尊、發現於洪洞廣勝寺的《趙城金藏》和歷史上曾出土三次的唐代鐵牛。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龍盤,出土於陶寺遺址的早期王級大墓,共出土4件,這是其中的1件。龍是華夏文明幾千年來所信仰的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龍盤上可以看到整條龍呈盤曲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龍形象就是以盤龍為主。它與夏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極為相似,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也有學者稱它為“中華第一龍”。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唐代鐵牛,長44釐米,寬30釐米,高31釐米,重75公斤。這件鐵牛在歷史上共出土三次,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晉州刺史徐懷玉帥軍修補城牆時發現,“高可尺餘,長廣相稱”,眾人皆認為祥物,遂刻石載之,同鐵牛共放於石匣,埋於舊處;明洪武六年(1373年),平陽指揮使胡淵清理舊城基礎發現石匣,搞清其來歷後,視為奇物,命人撰文刻碑,一同埋於此處。1977年,鐵牛同石匣、石碑再次出土,並得以完好保存,成為臨汾城千年滄桑的歷史見證。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出土於翼城大河口墓地的銅鳥盉和鳳鳥紋銅尊,對研究周文化有很大的幫助。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臨汾翼城縣大河口發現一處大型西周墓地,根據出土的青銅器銘文,確定了霸國的存在,而在此之前,沒人知道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霸國。銅鳥盉,整器為一昂首挺立的鳳鳥形,胸腹部向前斜伸出一管狀長流,鳥背以形開一橢方口,設橢方蓋,尾下腹部有一象首足。鳳鳥禽體豐滿逼真,設計精巧,紋飾華麗,是山西地區出土鳥形器物較為少見的一件。鳳鳥紋銅尊,敞口、方唇、束頸、垂腹、圜底。腹飾兩組四隻大鳥,以無勾喙扉稜為界,每組兩鳥,鳥首相對,以爪飾於足外,剛勁有力。內底鑄銘文一行四字“乍(作)寶尊彝”。此器整體古樸豪放、紋飾獨特、精美,是研究周文化的實物資料。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見證了滄桑歷史,體現著臨汾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龍盤、金藏、壁畫……

把臨汾文化帶“回家”

近年來,臨汾市博物館“學古不泥古,創新不離宗”,以文創工作為抓手,依託本地文化資源和館藏文物,先後開發推出了陶寺龍盤、金藏記憶、晉國文化、雕版記憶、壁畫記憶、平陽古陶等六個系列數十餘種文創產品,贏得各界一致好評,在2019全國旅遊產業博覽會上被評為“最具人氣獎”,有效提升了臨汾的城市美譽度和文化知名度。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文創區一角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文創商店

首先推薦的是以“陶寺龍盤”為主題設計的文創產品,包括汽車飾品掛件“龍佑平安”、擺件“炭雕龍盤”“古陶龍盤”等。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代表著祥瑞,用它來設計文創最為吉祥不過了。

第二組要推薦的“趙城金藏”系列文創,有《心經》平安符、《心經》雕版、《心經》擺臺、金藏車飾以及包括名片盒、U盤、書籤三件產品在內的商務套裝。

還有一組比較有特色的是“壁畫記憶”系列文創。山西古代壁畫涵蓋了各個朝代,現存數量居全國之冠。臨汾地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廣勝寺元代壁畫,藝術價值極高,被視為中華壁畫藝術長廊中的曠世傑作。但遺憾的是,其中四鋪壁畫流失海外數十年。臨汾市博物館將這些壁畫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取出來,設計成文創,有杯墊、鍵盤墊、絲巾等,既有實用性,還有觀賞性,非常受參觀者歡迎。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鐵牛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吉祥物犇犇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犇犇棒棒糖

從臨汾市博物館出發

專家團繪製研學地圖

如果從臨汾市博物館出發,

如何深入瞭解它所代表的深厚文化?

我們專門組成一個博物館研學調研專家團,

為您設計繪製山西博物館地圖。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山西文博達人閆鑫

一、戲曲搖籃——低吟淺唱的凡音(全程5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如果把中國戲曲比作一位古典佳人,那晉南地區就是她最初吟唱的地方。山西戲曲的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漢代,百戲活動在山西晉南地區已很流行,歷朝歷代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經濟富足的晉南地區,為山西戲劇文化走向成熟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先後湧現出了南戲、元雜劇等多種成熟的戲劇形式,山西也成為中國戲劇文化的發祥地和北方戲劇文化的搖籃。山西現存古戲臺佔到全國的80%左右,是保存古戲臺最多的省份之一,從歷史遺留下的珍貴文物以及古蹟中,我們可以探尋到舞臺美術在山西的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

臨汾市博物館(館藏豐富,山西最大的市級博物館之一)—臨汾戲曲研究院(晉南地區戲曲文化專題陳列)—堯都區魏村牛王廟戲臺(元代戲臺之祖,元代戲臺代表)—堯都區東羊后土廟(全國最漂亮的元代戲臺)—臨汾王曲東嶽廟(建築風格獨特的晉南戲臺)—洪洞縣廣勝寺(國內現存唯一有關元代雜劇戲曲壁畫)—洪洞縣蘇三監獄(戲劇人物蘇三蒙冤落難囚禁地)—翼城縣武池村喬澤廟(全國現存最大的元代舞樓)—翼城縣曹公村四聖宮舞樓(元代古戲臺代表佳作之一)—侯馬金代董氏墓(宋金的戲劇磚雕墓室墓的代表性實例,精彩磚雕戲俑)—運城芮城縣永樂宮龍虎殿(元代古戲臺遺風)—運城永濟市董村二郎廟戲臺(僅存12座元代古戲臺代表之一座元代古戲臺代表之一))—運城永濟市普救寺(著名元代戲曲家王實甫《西廂記》發生地)—運城馬村磚雕墓(華麗的金代地下磚雕墓,完整的戲劇場景)—萬榮縣橋上村后土廟(我國所知最早的舞樓建築碑碣)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二、晉國之光——追溯三晉的源頭(全程4天)

從堯舜禹到西周叔虞封唐、燮父改晉,從春秋時的崛起到建立了黃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至最後三家分晉,歷時640年之久、稱霸150餘年的晉國,在山西晉南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晉南因此成為文化積澱最濃厚的地區之一,譜寫了山西曆史上的輝煌時期和華彩篇章,甚至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演進產生了深遠影響。

臨汾市博物館(館藏豐富,山西最大的市級博物館之一)—襄汾縣丁村遺址(發現丁村人,黃種人之源,考古學裡程碑)—丁村民宅(中國明、清民居中雕刻藝術的上佳之作)—襄汾縣汾城鎮古建築群(山西十大古建築群之一,原生態的古鎮)—曲沃縣陶寺遺址(反映龍山時期文化遺址,與考古現場零距離接觸)—曲沃古城遺址(晉國都城遺址)—侯馬鑄銅遺址博物館(古代世界最大青銅生產基地)—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最大的晉國專題博物館,近距離看諸侯大墓)—運城市舜帝陵(史前三聖舜在晉南主要活動地遺蹟)—運城解州關帝廟(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武廟之祖)—萬榮縣后土祠(中國最古老祭祀后土祠廟)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三、燦爛彩塑——仰望眾神的靈魂(全程5天)

山西素有“中國彩塑藝術博物館”之譽,散佈於境內各處歷朝寺觀中的彩塑造像多達13000餘尊,上迄唐、遼、五代,下至明清、民國,涵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經典之作,構成了一條完整而系統的華夏傳統彩塑藝術脈絡,而晉南和晉東南地區更是彩塑技藝巔峰時期的集大成者。

臨汾市博物館(館藏豐富,山西最大的市級博物館之一)—臨汾鐵佛寺(唐代鐵鑄大佛頭,全國獨一無二)—隰縣千佛庵(滿殿富麗堂皇的仙宮佛國,堪稱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霍州市觀音廟(集儒、釋、道塑像為一體的綜合寺觀)—霍州市媧皇廟(最精美的媧皇聖像和懸塑)—洪洞縣廣勝寺(由全國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元代水神廟壁畫精彩絕倫)—晉城玉皇廟(全國獨一無二的元代二十八星宿彩塑)—長治觀音堂(山西三大懸塑藝術之一,有500500多尊明代彩塑多尊明代彩塑))—長子縣法興寺(宋代大殿,北宋十二圓覺彩塑,宋代菩薩之冠,並有唐代石塔和燃燈塔)—長子縣崇慶寺(宋代羅漢之冠,千年前的北宋大殿)—芮城縣永樂宮(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築群,元代壁畫之最)—絳縣太陰寺(我國最大的金代獨木雕臥佛)—新絳龍興寺(宋金時期極美的彩塑)—新絳白臺寺(元明時期古代建築群)—稷山馬村磚雕墓(華麗的金代地下磚雕墓,全國最典型的“婦人啟門圖”)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晉地寶藏·第三站|臨汾市博物館:在“日月同輝”中觸摸最早的中國

複製下方鏈接,這裡有720度的驚喜↓

https://www.kuleiman.com/121231/index.html

採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呂國俊 孫軼瓊 南麗江

通訊員 楊敬

海報文物及博物館圖:梁軍 趙炳耀 呂國俊

海報及地圖設計: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王辰翔

實習編輯:李兆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