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新解(五)林黛玉

  1

  黛玉初到賈府時,由於賈母的寵愛,吃穿用度和寶玉一樣。但是她仍然覺得孤獨,因為畢竟她不是賈府中的人。對於賈府來說,她始終是一個“他者”,因此難免有寄人籬下之感。對於她來說,既無父母,亦無兄弟姐妹,唯一的童年夥伴就是寶玉。紫娟和她情同姐妹,但畢竟是主僕關係。再加上她先天病弱,這就預示了她孤寂悽苦的命運。她雖然在生活上優裕,可是精神上卻孤苦無依。正是如此,逐漸形成了孤獨敏感的性格和飄逸靈秀的藝術氣質。

《紅樓夢》新解(五)林黛玉


  在來賈府之前,因為林家“夫妻無子”,“故愛如珍寶,且又見他聰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讀書識幾個字”。所以請賈雨村為先生,教黛玉讀書識字。黛玉靈秀聰慧,在大觀園中的詩才可謂首屈一指。再加上她到賈母的寵愛,讓她越來越高傲和任性,動不動就給人臉子看。由於個性敏感,她總有猜忌和疑慮,這也讓她在精神上痛苦不已。有一次元春分宮花給大觀園中的姐妹,恰巧最後一個分到黛玉。她就疑心是別人挑剩下的才給她,對派來分花的人冷嘲熱諷。她的猜忌和多疑,不只是源於她孤獨和敏感的天性,也和她對寶玉的愛情有關。

  她和寶玉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但後來出現了寶釵和湘雲。她們一個有金鎖,沉穩精細美貌多才;一個有金麒麟,天真活潑、談笑動人。對於“金玉之論”,黛玉是不能不擔心的,她對寶玉說:“比不得寶姑娘什麼‘金’什麼‘玉’的,我不過是‘草木之人’罷了。”因此她對“金玉良緣”十分敏感,本就體弱多病的她,精神也常常處於緊張、驚疑之中。長期的靈魂折磨和精神痛苦,註定了她早夭的命運。她對這一點多少是有認識的,因此她常覺得悲傷、淒涼。但同時也存有希望,那就是寶玉。對愛情的執著成為她生命中的主題,如果有一日愛情破滅了,生命也就要隨之而去。她和寶玉一樣,對於人生和世界有著一種超然的認識,這與他們“清明靈秀”的本質有著本源性的關係。

《紅樓夢》新解(五)林黛玉


  作者借賈雨村之口說道:“非也,可惜你們不知道這人來歷……若非多讀書識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參玄之力,不能知也。”對於寶黛來說,不是能用“善”與“惡”來概括的。書中所謂的“邪”,是指與眾不同,“置之萬萬人之中,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這是寶玉,也是黛玉的人格特點之一,具體表現就是個性突出。

  2

  在大觀園中,誰都知道黛玉高傲、任性。寶釵、襲人等故意“守拙”“藏智”。黛玉卻處處鋒芒畢露,對一切虛偽做作的事情從不姑息。對於是非善惡,敢於發表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上上下下都和她漸漸地疏遠。但是她並不在乎,不像寶釵那樣為了成就和寶玉的姻緣而籠絡人心。她認為愛情需要真誠,是寶玉和她之間的事情,在於心靈的相通,心意的契合。她將愛情置於理解之上,甚至不願意接受任何人的幫助。當紫娟提醒她趁賈母對她寵愛有加,趕緊成就她和寶玉的婚姻時,她卻一再地遲疑。天性敏銳的人,不但性格孤傲,同時思想也總是處於猶豫的狀態中,這使他們總是顯得“不合時宜”。敏感、猶豫的哈姆雷特,在對生存和毀滅的思考中,一次次地將復仇的行動遲延,最終和惡者同歸於盡。

  而黛玉在面對寶玉的愛情表白時,也總是心口不一,靦腆和矜持一再讓她違背自己的心意。當黛玉讀《西廂記》時,覺得“詞句驚人,餘香滿口”而且“只管出神,默默記誦”。當寶玉說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時,黛玉不覺帶腮連耳根通紅,登時豎起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瞪著兩隻似睜非睜的眼,微腮帶怒,薄面含嗔,指著寶玉道:“你這該死的胡說!好好的把這淫詞豔曲弄了來,還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對於寶玉的表白加以拒斥,讓寶玉不知所措。

《紅樓夢》新解(五)林黛玉


  性格是造成寶黛愛情悲劇的一個原因,但造成悲劇的最主要原因,卻是他們的叛逆思想與與封建主流價值觀念的衝突。正是因為寶玉的叛逆態度,讓賈府的當權者們在他的婚姻問題上偏向“金玉良緣”。對於賈府的長輩來說,把寶玉從叛逆的道路上導入正軌,是特別重要的。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賈府正在衰敗的趨勢,正如冷子興所說:“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日盛,主僕上下,安富貴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盡上來了。”所以他們把振興賈府的希望寄託在“聰明乖覺處,百個不及他一個”的寶玉身上。因此,“溫厚和平”“寬厚待人”的寶釵就成為了“寶夫人”的最佳人選。這與寶釵平日裡做人的策略是分不開的,她的“守拙”、“藏智”,媚俗從眾,向寶玉灌輸“經濟仕途”等行為,讓她在與黛玉的鬥爭中最終取勝。

《紅樓夢》新解(五)林黛玉


  而黛玉平日裡和寶玉一樣,絕不媚俗從眾,凡事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即使在婚姻問題上,也決不妥協,不迎合大眾。對一切庸俗和醜惡的東西都加以針砭,揭露人們種種“集體自欺”的行為本質。始終在媚俗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清醒的意識,追求真摯的愛情和美好的理想。正因為如此,她和寶釵相反,小紅說黛玉:“嘴又愛刻薄人,心裡又細。”這是賈府下層的看法。湘雲說她:“專挑人的不是”,“見一個打趣一個”。這是賈府上層的一般觀點。而她嘲諷襲人,叫她“好嫂子”,當著寶玉和晴雯面前,揭穿了她的心思。在襲人試探她時,說“不是東風壓倒西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明確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表面“至賢至善”的襲人,在王夫人面前含沙射影,讓寶玉搬出大觀園,藉此疏離寶玉和黛玉。

  3

  寶玉見到黛玉時,說她是“神仙似的妹妹”。書中對黛玉的描寫是:“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黛玉具有虛幻和現實的兩重性,她既是現實的存在,又是空靈的存在。她既是大觀園中的“林妹妹”,也是“降珠仙草”,一個暫時為報恩而幻化的世人。

《紅樓夢》新解(五)林黛玉


  作者在反抗主流的儒家封建思想時,運用的是非主流的老莊思想。他將人分為兩種,將前者視為“濁”、“俗”、“男子”;而將後者稱為“清”、“雅”、“女兒”。因為沒落的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一種男權社會意識,因此便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而書中的黛玉不但才華橫溢,而且還看《西廂記》等被當時主流意識所排斥的禁書。《莊子》有一段關於姑射山人的描寫,黛玉就是這種想像中的空靈飄逸的理想人物與現實的結合,亦真亦幻。

《紅樓夢》新解(五)林黛玉


  全書有一個神話的大背景。因此,在寶玉和黛玉的身上,都有虛與實,幻與真的雙重性。在黛玉的身上,理想與虛幻的表現,是以一種超凡脫俗的形式呈現的,曇花一現的美麗與清雅,無盡的哀愁與淚水,將人物置於一種飄忽的夢境之中。所以她是“清明靈秀”的“女兒”在寶玉眼中的完美體現。她遠離一些和媚俗有關的人和事,從來不說“混帳話”。黛玉是一個詩人,一個藝術家。像所有的詩人一樣,她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作詩。她用筆墨、用自己的眼淚,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生命,用鮮血去寫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