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高處不勝寒”,學會接納才能避禍

道德經:人生“高處不勝寒”,學會接納才能避禍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

很多事情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象,任何我們所認為壞的事情未必是壞事,在事情的另一面,則藏著我們看不見的影響。

而反之,好的一面也未必是好事,在你爭先恐後去爭奪人生繁華的同時,其實也被人生的繁華所禁錮,你也要承擔繁華所帶來的痛苦。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濃豔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長一分。

意思就是說:人人競相爭先的道路最為狹窄,如果能夠退後一步,道路自然就會寬廣一步;追求濃豔華麗而享受的滋味很短暫,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悠久。

道德經:人生“高處不勝寒”,學會接納才能避禍

人生不是一場競技,也不是一場賽跑,不是跑在前面的人就能贏。

人生也不是以某一個目標作為輸贏的終點,明白“讓一步是修養,退一步是智慧”的道理,即便落居人後,在寬心的同時也能收穫福報,避開鋒芒的同時,也能保全人生。

秦始皇派王翦率60萬大軍征伐楚國,在臨行之前,秦始皇親自送行,王翦對秦始皇說:“要求大王賜給自己大批田宅。”

秦始皇非常疑惑的說:“將軍即將出徵,為什麼還要擔憂自己的生活貧窮呢?”

王翦說:“我是大王的將軍,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得不到封侯,所以我想請大王賜給我田宅,作為子孫後代的家業。”

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王翦帥兵抵達潼關之後,又五次派使者向秦始皇要求封賞。

很多人都覺得王翦太貪心,做的太過分了。

但是王翦對別人說:“你錯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專,現在他將所有的兵士交給我,如果我不故意為子孫謀家業,大王就會認為我故意塑造清白之名,或者有異心。”

王翦的這一個謀略勝於大多數人,別人都是故意讓自己擺脫汙言穢語,而王翦卻故意製造汙穢之詞,因為他知道自己活得太清白,就會引起秦始皇的疑心,不妨活的昏庸一些,雖然說擔負了罵名,但是去除了秦始皇的疑慮,保全了自己的人生。

道德經:人生“高處不勝寒”,學會接納才能避禍

對於生活也是如此,我們總在追求清白高尚的名聲和地位,但是卻不知“高處不勝寒”,“高尚”本身也潛藏著看不見的災禍。

倒不如把自己放低一些,即便沒有故意製造痛苦,但是也要學會承擔那些看似不好的名聲和苦難。

《憨山大師醒世歌》之中說: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無妨;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夏翁是江陰縣豪門大族,曾經坐船從市橋經過,有一人將汙穢之物倒入了他的船中,還弄了他一身。

夏翁看了一下才知道,這個人和自己是舊相識,他的隨從就非常生氣,想打這個人,夏翁趕緊攔著說:“因為他不知情,如果他知道是我,怎麼會冒犯我呢?”就用好話把他打發走了。

夏翁回家之後,隨即翻閱賬冊,才知道這個人曾經欠了自己30兩銀子,因為無法償還,就想借此求死,以便抵消賬目,並且訛詐一番。

夏翁因此撕毀了他的借據,這一件事便不再追究了,而夏翁也免去一禍。

道德經:人生“高處不勝寒”,學會接納才能避禍

《道德經》“柔之勝剛”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柔勝剛,弱勝強,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但沒有哪個能做到的。所以聖人說:能承擔國家屈辱才稱得上國家君主,能承擔國家災難才能做天下之君王。

人生需要智慧,不要在任何狀態下,都憑著自以為是的認知去判斷和左右事物。

有的時候,狹路相逢不妨各退一步,遇見汙言穢語時,不妨學會面對和接受。

因為人生所有的福報都是從你接受的那一刻開始的,讓步是一種修養,接納是一種智慧。但是如果完全憑著自己的認知,去強行剝離你生命中出現的一些痛苦,反而會讓人生更糟。

道德經:人生“高處不勝寒”,學會接納才能避禍

因為問題出現時,本身並不是問題,反而會給你帶來好的影響,但是當你的情緒佔據主導,強行排斥問題時,才是人生痛苦的開始。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