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復工復產政策落實力度-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文 宏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精準紮實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如何讓扶持政策真正惠及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值得思考。

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趨緩後,各地對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重視程度很高、推動力度也很大,不少企業逐步回到生產經營的正軌。然而,筆者在調研中瞭解到,一些基層扶持政策落地不實,讓政策效力打了“折扣”,如政策精細程度不夠,導致政策指導性降低;又如政策初衷雖好,但對接現實不夠,執行難度大;再如政策扶持面較廣,但需求對接不準,政策效能難以達標,等等。政策聚焦模糊找不到抓手、政策落實難度大、政策供需結構不平衡等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在具體落實中、在與企業對接協調中加以調整,找到政策落實的“共贏點”。

政策制定貴在科學,政策扶持重在精準。比如,有地方出臺“加大技改資金支持”措施,意在鼓勵擴大疫情防控急需物資的生產,但對其標準以及制定標準的主體規定不夠明確,具體執行中找不到抓手。精準扶持應謹防“一刀切”,要根據區域、行業、企業受到疫情影響的具體情況,有差別、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等性質不同的企業,對疫情風險的防範化解能力不同,遇到的挑戰也不一樣,應該根據各自情況精準施策。

推動企業更好復工復產,出臺政策是“最先一公里”,落實好則是“最後一公里”。調研中,有些小微企業主反映,由於缺乏抵押資產,銀行貸款風險較大,致使實際貸款難度比較大、額度相對小。之所以出現此類情況,與制定的政策措施相對寬泛有關,特別是對真正有需求的企業沒有“一對一”的幫扶辦法和“點對點”的幫扶機制。從這個層面看,政策制定不僅要圍繞“放管服”改革進行,而且應更加註重系統化、可及性,切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讓每一條政策意見發揮出實際效用,真正幫助企業渡過疫情難關、迎來發展機遇。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幫助企業跨坎闖關,各級政府要下好“一盤棋”、把好“方向盤”、拿好“指揮棒”、送上“定心丸”,增強扶持政策的精度和效能。一方面進一步優化政商關係,在充分利用數字政府、智慧政務等平臺的基礎上,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優質的定製化服務;另一方面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適時發揮政府作用,從降成本、補短板、解難題等方面入手,用好政策惠及企業,同時積極引導企業練好“內功”,增強市場競爭力與創新發展力。各級黨委政府唯有認真履行領導責任,特別是抓落實的職責,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治理能力,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抓實抓細抓落地,才是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緊迫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優化完善疫情防控舉措,千方百計創造有利於復工復產的條件,不失時機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堅定發展信心、積極主動有為,就一定能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奮力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文 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