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延遲退休,誰說了算

古代官員延遲退休,誰說了算

古代官員延遲退休,誰說了算

古代官員延遲退休,誰說了算

古代官員延遲退休,誰說了算

古代官員延遲退休,誰說了算

古代官員延遲退休,誰說了算

如今,“延遲退休”這個話題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延遲退休也存在過爭議。

  古代的退休制度

  古代退休年齡是多少?朱元璋頒令“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致仕”。“致仕”即退休。

  退休一詞,最早見於唐宋,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復志賦序》中有“退休於居,作《復志賦》”一句,《宋史·韓贄傳》上也說:“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官員退休後,國家為了使其老有所安,還會發放一定的退休金,金額的多少與其官職、功績和皇上的恩寵程度有關。

  我國是規定退休年齡較早的國家。《禮記·曲禮(上)》 中有這樣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這說明早在周代便規定了退休年齡。70歲退休,其實是約定俗成,到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內涵。時御史中丞沈淵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

  退休年齡發生變化出現於明朝。朱元璋(明太祖)當了皇帝后,對舊的人事制度作了較大調整,其中規定了新的退休年齡。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

延遲退休的爭論

  古代雖有關於退休的制度,但制度歸制度,許多時候,各朝皇帝們都頗有彈性,並不怎麼按制度辦事,官員到了退休年限,皇帝照樣強制延遲。如元朝的郭守敬,年逾古稀屢次申請退休,但就是得不到批准,最終86歲時死於任上。

  這樣的例子在歷朝歷代比比皆是。於是,延遲退休的爭論隨即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在不斷的爭論中,正反兩派各持己見。

  現在許多人對延遲退休有議論,是因為擔心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達不到預期,不能保障退休後的生活。在古代,“職工”則是因為養老金缺乏保障而拒絕退休,其中不乏一些退休後出現的生存尷尬。

  漢朝的宋均,從小就“好經書,通 《詩》《禮》”,15歲入仕,曾官至河內太守,退休後靠跑到潁川去做客座教授,靠為學生講學維持生計。還有世代都是郡吏的孟嘗,在合浦太守任上因病退休,因為沒有收徒講學的本事,只能下田耕作。

  唐代的例子更多。如孟郊賈島都以詩風清峭瘦硬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又都是在副縣職任上退休,最後都因生活無著、貧病交困而死。韋應物因病從櫟陽(今陝西臨潼)縣令任上退休後,因沒有住房,便只能借住長安西郊的善福寺苟延殘喘。還有名列“初唐四傑”的盧照鄰,在新都縣尉一職上退休後,寓居太白山的一個草屋,窮困潦倒。盧副縣長沒有家底,又沒有養老金,全靠朝中顯宦不時送來藥品衣物,才屢次渡過難關。

  小官也就罷了,在宋仁宗時期做過宰相的杜衍,退休後同樣因為沒有養老金而非常困頓。杜衍為官清正,一生“不殖私產”,退休後沒有住宅,便長期借居南京(商丘)車院(教習馭車技藝的單位,近似後世的駕校),直到去世。

  明初執行“仕官食原俸”的規定,但不久就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不領取俸祿、但享受本品豁免賦役的權利。如果家中實在貧寒到不能生存,則“有司月給米二石,修(終)其身”,退休官員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之後的清朝也基本延續此種制度。

大部分官員自覺請辭

  大部分歷朝官員一到退休年齡都自覺請辭,有的甚至年齡還不到,也主動讓賢。在古代,提前告老還鄉的情形並不罕見,只要官員提出申請,皇上一般都會恩准。明弘治年間,明孝宗就曾專門下詔:“自願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古代官員們提前退休的原因主要是身體情況欠佳,如唐代開國名將李靖,因傷病纏身的緣故,提前在64歲時就“告病還鄉”,被皇上恩准。

  還有一些官員提前退休是因為自己本就無意於功名利祿,比如我們熟悉的陶淵明,一生嚮往田園生活。還有南朝梁代的陶弘景,36歲便提前退休,自號“華陽隱居”,過起了逍遙的隱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後,派人請他出山做官,陶弘景便畫了兩頭牛,一頭牛悠閒自在地吃草,另一頭卻被人套著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他還在畫上寫了首詩:“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閒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閒落得用鞭抽。”陶弘景借畫和詩表明自己歸隱山林的決心。

  梁武帝一看,深知其意,雖沒有請他出來為官,但還是經常以書信方式請教朝廷大事,因此陶弘景還被人稱作“山中宰相”。

  正所謂“無官一身輕”,清代乾隆年間的“劉羅鍋”劉墉被我們熟知,他退休後曾寫了一副對聯:“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由兒輩擔當。”悠然自得之情一覽無餘。當然,退休也並非人生的終點,而是嶄新生活的開端,如今老百姓們退休後或接送孫子,或寫詩作畫,或遛遛家雀,或拉拉二胡,或發揮餘熱,或遊遍河山,忙得也是不亦樂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