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事之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 男,生於公元927年,字元朗,籍貫涿郡(今河北涿州北京西一帶)出身地為今天的河南洛陽市。職業:北宋開國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趙弘殷官至檢校司徒與趙匡胤一起掌管後周禁軍。趙匡胤雖為官宦子弟,但是從小胸懷大志,趙匡胤所處年代為五代十國的亂世,所謂亂世必出英雄。在趙匡胤21歲時也就是公元948年,他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賬下效命,隨郭威征戰四方屢建戰功。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後周,趙匡胤歷任東西班行首、滑州副指揮使、開封府馬直軍使。後郭威於公元954年因病駕崩,郭威外甥兼養子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隨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因此趙匡胤被任命為為殿前都指揮使,加授定國軍節度使。顯德五年即公元958年柴榮因病駕崩,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任命為歸德軍節度使、校檢太尉。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契丹與北漢聯軍南下,進攻後周。後周大臣範質匆忙派遣趙匡胤率軍北上禦敵。也就在這年正月初二,趙匡胤率領的軍隊在離開封20裡的陳橋驛發動了震驚歷史的陳橋兵變,以幾乎兵不血刃的方式奪取了後周的天下,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歷史上的北宋。

作為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一位很上進的皇帝,他先後南征北戰,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先後滅掉了軍閥割據,統一了中原,為北宋的國家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統一中原後,趙匡胤先後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做出重大改革,為國家走向繁榮富足邁出了重要步伐。首先在政治上,採取中央集權,採取了中國版的三權分立:政事由宰相主持工作的中書門下省負責、軍務由樞密院負責、財政由三司使負責。在地方上,派文臣擔任知州、通判、縣令等。在經濟上,趙匡胤興修水利,重視農業,減稅減負,鼓勵農戶桑等穩健的經濟措施,使宋朝走向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清明上河圖就是其中的見證之一。在軍事上,加強軍權集中,削弱節度使的軍權,使之成為虛名。樞密院有調兵的權利,但是不能直接統領軍隊,當然宋朝的軍事改革就長期來看,無疑是不成功的。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導致了整個宋朝都是被外族欺負的地步,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形成了經濟的巨人,軍事的矮子。

另一方面趙匡胤是個難得的開國君主,有一點,他是沒有輕易殺戮開國功臣的,都是採取比較人性化的手段,使這些開國將領軟著陸。不是有美好的杯酒釋兵權成為歷史佳話嗎?至於趙匡胤的死因,所謂的“燭影斧聲”也是沒有確切的歷史證據,也是一個未解之謎。趙匡胤於公元976年開寶九年暴斃,享年50歲。

總體來說,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得的開國明君,可以與秦皇漢武媲美。

宋朝那些事之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