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在山東丨 兩次漂洋過海見證山東發展 韓國人劉炯坤:政策扶持為企業按下“重啟鍵”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6日訊 “隨著疫情防控逐漸趨於穩定,我們也實現了復工復產。”位於棗莊市薛城區的山東奧瑟亞建陽炭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炭黑原材料為主的中韓合資企業,來自韓國的劉炯坤是企業的創始人。

炭黑作為傳統化工產品,主要用作黑色染料,用於製造中國墨、油墨、油漆等,也用於做橡膠的補強劑。去年11月,由於炭黑行業整體環境的不景氣,企業經營也陷入僵局。劉炯坤自告奮勇,向中韓雙方立下軍令狀,要帶領奧瑟亞重回兩年前他初來山東時的輝煌。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劉炯坤頭疼不已。“我們的客戶,輪胎、MRG橡膠企業到現在開工率並沒有恢復正常。如果疫情時間繼續變長,對我們公司來講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外國人在山東丨 兩次漂洋過海見證山東發展 韓國人劉炯坤:政策扶持為企業按下“重啟鍵”

此時,政府的政策扶持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也為劉炯坤的“頭痛病”敷上了一劑良藥。“從國家政策層面來講,去年我們繳納的失業保險正在予以返還。同時針對今年的困難情況,(政府)予以減免六個月的社保。”社保減免、貸款返息、政府補助……山東對在疫情期間出臺的支持外貿外資企業的政策措施進行優化集成,梳理出32條務實有效的“乾貨”政策措施,發佈了《全省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措施清單》。政策幫助企業度過了最難熬的日子,作為企業管理者,劉炯坤也積極行動起來,尋求自救。

外國人在山東丨 兩次漂洋過海見證山東發展 韓國人劉炯坤:政策扶持為企業按下“重啟鍵”

他立即召集精銳骨幹力量,加大了企業的科研力度,用前沿技術降低產品成本,調整產品結構。在炭黑生產全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企業樹立了拳頭產品,叫響了品牌價值,在激烈的競爭之中闖出了自己的路子。“目前我們工廠有兩條生產線,以後計劃增設第三條線,這樣整體達到12萬噸的炭黑生產規模。”生產經營狀況地逐漸好轉,讓劉炯坤長舒一口氣,人才和技術的創新也讓他對企業的未來信心滿滿。

外國人在山東丨 兩次漂洋過海見證山東發展 韓國人劉炯坤:政策扶持為企業按下“重啟鍵”

“現在山東省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夯實經濟及其他基礎。”早在2014年,劉炯坤在初創企業的時候,與山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這次重新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且經歷了企業的大落大起後,劉炯坤對山東的發展充滿期待:“相信以後,山東的發展勢頭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閃電新聞記者 王楚齊 薛城臺 徐楠 王躍 魯浩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