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出口禁令致中芯國際部分設備到貨延遲,在尋找客戶填補華為產能

文 | AI財經社 唐煜

編 | 趙豔秋

11月11日晚,內地芯片製造龍頭中芯國際發佈了三季度財報。公司Q3總營收為208億元,同比增加30.2%,歸母淨利潤為20.8億元,同比增加168.6%,創下了歷史新高。中芯國際全年收入增長預期將上調至24%-26%。但中芯國際也在11月12日的業績電話會上透露,美國出口禁令對公司已帶來影響。由於無法向華為供貨,公司將在未來兩三個季度內把華為缺口填滿。

美國出口管制對公司產生影響

美國出口管制對中芯國際帶來的影響備受外界關注。10月4日,中芯國際確認由於受到美國出口管制,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供應商需要申請出口許可才能向中芯國際供貨。

在12月12日早上的業績電話會上,中芯國際透露,美國出口禁令對8英寸、12英寸成熟技術和先進技術都有影響,也將對產能擴充進度造成影響。公司原計劃在今年Q4和明年Q1到貨的設備機臺有所延後,比如高能離子注入機等設備的到貨已經延遲了兩個月,導致部分客戶訂單受到影響。

同時,受到美國出口管制影響,公司全年的資本開支也將從67億美元下調到59億美元。但中芯國際表示,目前公司運營正常,影響可控,正在和美國方面積極溝通。

兩三個季度內把華為缺口填滿

Q3財報披露,中芯國際14/28納米收入佔比為14.6%,環比上漲5.5%。但由於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中芯國際便不再把14nm和28nm芯片收入佔比分開計算,而是合併披露,目前無法得知營收上漲的主要推力是否來自先進工藝14nm。

2019年Q4,中芯國際14nm實現量產,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稱,第一代14nm工藝技術平臺相對完整,產品已包括通訊、消費、電腦、物聯網、車載等各類平臺。第二代先進工藝技術“N+1”正在做客戶產品驗證,已進行小批量試產。

美出口禁令致中芯國際部分設備到貨延遲,在尋找客戶填補華為產能

2020年初,中芯國際宣佈14nm製程的產能將從3000片擴大到15000片,此前國內14nm及以下芯片的主要客戶就是華為海思,但在美國禁令下,中芯國際不能為華為代工,也不能與華為有技術交流。沒了華為,這部分產能的缺口應該如何填滿?

梁孟松回應稱,中芯國際正在與海內外客戶合作10多個先進工藝流片項目,其中包含14nm及更先進工藝技術。此前,中芯國際在布建產能的時候已考慮到多樣的市場,除了華為的手機,在中低端消費電子、汽車類、AI和IoT都有布建平臺。

“這些客戶的增量的確需要一些時間,我們估計2-3個季度之內,可以把原來已經制定的產能,填到我們所需要的程度上。”梁孟松說。

關於成熟工藝,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表示,Q3公司各個工廠滿載運營。從產品類別看,電源管理、射頻信號處理、指紋識別,以及圖形圖像處理相關的晶圓收入環比增長8%,同比增長22%;智能手機、智能家居以及消費電子等相關的晶圓收入環比增長13%,同比增長25%,預計明年上半年整個行業的成熟製程產能都將比較緊張。

對於Q4業績,中芯國際首席財務官高永崗表示,公司營收預期環比下降10%-12%,毛利率預期為16%-18%。主要由於出貨量下降、其他收入減少、折舊上升和產能利用率有所下降。

本文由《財經天下》週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