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三重思維

教育孩子的三重思維

一、父母思維,孩子是我的。

我來供孩子吃穿住行,我來設計他的未來;孩子應該安排我的為他設計的路線成長;孩子應該揹負並去實現我未曾實現的夢想;

二、社會思維,孩子是社會的。

孩子應該成為社會需要他成為那個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夠更好的服務社會,而不是成為父母想要孩子成為的那個人。

三、宇宙思維,孩子是人類的。

孩子是因為我們而來,而不應該是為我們而來。

生養孩子的是父母,教孩子的一定需要是高水平的教練,父母只能是孩子的啟蒙教練和終身的陪練。

教育孩子的三重思維

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也是愛情的見證,孩子可以看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我們的老祖先有句話說的非常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然而,有相當一部分父母卻違背了這樣的規律,用自己有限的思考範圍,無知的限定了孩子的一生。表面上是出於愛,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無知的愛其實就是傷害,既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自己。往大的說,也危及到了社會和人類。

孩子在十二歲之前,也就是升入初中之前,身體、思想、心智尚在成長髮育當中,思考力、判斷力、決策力還不成熟。所以,需要父母代替孩子做決策。

孩子在升入初中至到高中畢業,孩子的思考力、判斷力、決策力等各方面趨於成熟。這期間,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是多建議少決策,這樣有助於孩子建立更加獨立完善的人格。

教育孩子的三重思維

孩子十八歲以後或已經考上大學,基本上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他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做的是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翱翔。如果你還是不大放心,那麼,請你對孩子說:“孩子,我還能幫你做點兒啥呢?”這樣以來,父母孩子做出的是孩子人生的助推,才能讓孩子的生命更加璀璨。

教育孩子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助推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個限制的動作。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應該是清晰的邊界和足夠的信任。因為邊界清晰能讓孩子有更大的成長空間;因為信任才能託付;因為託付才會有責任;因為責任產生的結果可能遠遠大於我們的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