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阿爾弗蕾德·阿德勒

“你那時候多強硬!咔咔扇,扇完之後,說錯沒錯?沒錯!咔咔一頓扇,咔咔摁在地上一頓踹。”

這是魏大勳在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中回憶起小時候被爸爸打的經過。時隔多年說起這件事,他和父母三人都忍不住紅了眼眶,魏爸爸雖然未做回應,但也難掩愧疚之情。

這段童年捱打的回憶也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大家都回憶起小時候被父母打的場景:有不好好吃飯的,有學不會自行車的,有幼兒園不會做數字題的,還有尿床的,打翻開水的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網友們都在表示疑惑,這些事現在看起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當時父母怎麼就沒忍住,揚起手就打了呢?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當我們做了父母后才知道,想要在教育孩子時不發火,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日本育兒教父汐見稔幸博士曾說:“想要在教育孩子中不發火,只有上帝才能辦到。”但當下的情況,沒準上帝也辦不到。

不過汐見稔幸博士在他的書籍《不發火的育兒法》中,也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幫助我們控制情緒。

汐見稔幸博士主攻教育學、教育人類學等,他曾擔任育兒雜誌《教養》的主編,其主要著作都是關於養育孩子,比如說我們耳熟能詳的《父母和孩子的壓力》、《讓我們來更好地教育孩子吧》、《誇獎孩子不宜過多》。

在《不發火的育兒法》這本書中,汐見稔幸博士結合了自己的育兒經驗,以及各類討論會中的實際案例,將可以落地操作的方法融入到案例中去,讓我們閱讀案例的同時,可以學到避免失控發怒的好方法。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一、父母失控發怒,錯誤的愛會給孩子留下童年的陰影

在《爸爸去哪兒5》中,陳小春經常對他兒子發火。有次他兒子Jasper玩小喇叭時,陳小春想讓他安靜一點,可是年僅4歲的小男孩,根本聽不進去爸爸的話。陳小春瞬間就暴怒了,嚴厲地質問他:“你在做什麼”。那神情不光Jasper害怕,我們作為觀眾也會害怕,並且心疼Jasper。

可是,私下裡我們孩子做錯事時,我們也會像陳小春一樣嚴厲地批評孩子。有時候我們還會毫不留情地將孩子所做的事給予否定,甚至脫口而出一些不該說的話,更嚴重的是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一頓打罵。

像我們這種失去冷靜和理智的行為,汐見稔幸博士稱之為失去耐性、氣急敗壞的動怒,簡稱失控發怒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出生前都承諾:我絕不會像我父母一樣打罵孩子,我要做孩子的好父母!然而,孩子不是天使,他們淘氣,他們任性,他們還屢教不改,於是父母失去了耐心,開始訓斥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

我們在育兒過程中,失控發怒不是因為不愛孩子,反而是因為我們過於愛孩子,過於想讓孩子聽我們的話,少走一些彎路。於是我們的愛就帶著強迫性,甚至帶著恨,這些愛也導致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逐漸失去理智。

我們都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而且對孩子不好,但還是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怒氣,往往發過火之後,又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表面上我們理直氣壯地給自己找藉口:這熊孩子,對他發火有什麼不可以。暗地裡,我們卻慚愧地對孩子說:對不起,爸爸媽媽也不想打你的。

我們雖然懊惱,卻沒能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下次遇到孩子犯錯還是忍不住發怒,陷入了惡性循環,無形中錯誤的愛會給孩子留下童年的陰影。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二、育兒的過程中失控發怒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之所以會失控發怒,並不是因為孩子當下的錯誤,當時發生的事只是導火線,點爆了我們隱藏的情緒。而造成這種情緒,讓我們失控發怒的原因有兩種。

一種原因是世代之間的遺傳。如果我們小時候經常被父母訓斥,或者經常被打,那麼我們也會無意識對孩子做同樣的事。因為嬰兒時期的記憶,會在大腦裡留存,也許我們想不起具體的事,但是莫名的厭恨情感,讓我們無意識的將焦躁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

所謂育兒,就是重現自己如何被父母愛的過程。也就是說,將自己被愛的方式重複做給自己的孩子這一行為。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育兒觀念的影響,我們在有意或者無意的模仿著父母的育兒方式,並且美名其曰:我就是這麼長大的!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還有一種原因是脫離社會的感覺。《不發火的育兒法》書中有個案例:一個年輕爸爸選擇請三個月的育兒假,休假前還計劃利用空閒時間學習。

可開始照顧孩子後,他發現分分秒秒都得圍著孩子轉,根本沒辦法去做他想做的事。待在家裡的他,每天能和妻子說的不過是“今天孩子很開心”“鄰居的貓眼睛生病了”這樣的事。

從職場精英到全職奶爸,這個爸爸的心理變化很大,看著妻子依舊在職場上風聲水起,他心理不免有些抱怨。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越來越淘氣,越來越不聽話,爸爸焦躁的情緒會越演越烈,積累已久的壓力就會發洩在孩子身上。

這種脫離社會的感覺,導致這個爸爸情緒失控。而這種情況,正是當下全職媽媽最苦惱的時,如果配偶還對自己不理解,還發出各種指責,那麼媽媽積攢下來的焦躁情緒,就很容易被孩子點爆。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世代間的遺傳,脫離社會的感覺,就如同兩座大山,壓在我們的內心。隨時隨地都會被孩子引爆。我們對孩子的暴躁,只是在疏解自己的情緒。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平時我們情緒化的表達,也會直接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想要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控制情緒就成了我們的必修課。

三、如何避免育兒過程中失控發怒

也許我們的父母並不是好的指引者,也許我們的家庭環境,不能支持我們在育兒的同時兼顧事業。但我們要學會處理好自己的消極情緒,合理釋放育兒壓力,不要讓孩子重複我們的童年。

在《不發火的育兒法》一書中,汐見稔幸博士列舉了八個細節幫助我們避免失控發怒。總結一下就是在生活中我們要從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著手、夫妻共同參與育兒、和孩子一起成長三方面來調整好自己的情緒。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要誤傷親子關係

魏大勳現在和魏爸爸關係非常融洽,在節目中我們隔屏都可以感受得到。如果他沒有很好的和父母溝通,把心結打開,以後就極有可能,將這隱藏的負面情緒發洩到自己孩子身上。

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將小時候所承受的煩惱徹底拋棄,可以讓我們用溫和的方式對待孩子。生活中多自己的感受和父母嘮嘮,和伴侶講講,和自己的朋友或者心理諮詢師傾訴,讓自己的內心得到釋放。這些不起眼的動作,在某種程度上都能幫助我們緩解消極情緒。

唯有我們的情緒輕裝上陣,我們才可以做到親密育兒。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夫妻兩人共同參與育兒,和諧夫妻關係是育兒的基礎

很多家庭都是丈夫負責賺錢養家,剩下的事妻子一手包攬。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使得很多丈夫無法體驗到帶孩子的辛苦。丈夫回到家便是葛優躺玩手機,和妻子缺少溝通,妻子的育兒辛苦無人能理解。

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父親並不是給予孩子遺傳基因和姓氏的人,喪偶式育兒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會給媽媽們更大的心裡壓力。

當媽媽們積壓的心裡壓力無處發洩,孩子稍微有些做得不如心意,便會點爆這個雷。

父親參與到育兒過程中來,除了能陪伴孩子成長,還能和妻子有更多有效的溝通,和諧的夫妻關係能減少家庭矛盾,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感。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育兒,是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們的成長過程

父母,是一個不需要培訓考試就可以上崗的職業,誰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經驗從頭學起。新手父母在養育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覺得向他人承認“這個事我還不會處理”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沒有哪個父母是從一開始就非常會帶孩子的,大家都是慢慢積累經驗聽取其他人的意見,一路學習過來的。當遇到困難時,不要一個人去面對,向長輩或者身邊有經驗的人請教,聽取各式各樣的建議的,慢慢地領悟如何做好一個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只有一同成長,才能發現育兒中別樣的風景。

育兒容易失控發怒?《不發火的育兒法》8招打破魔咒,快樂育兒

《不發火的育兒法》中還列舉了很多育兒常見的案例,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果你在育兒過程中也存在容易情緒失控,或者不擅長和孩子溝通的的煩惱,可以詳細閱讀書中案例及分析。

也許讀書不能讓我們馬上成為好父母,但相信我們對生氣的原因有所瞭解後,就可以在育兒過長中,適當控制情緒、減少發怒的次數,快樂育兒,還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