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九年級語文下冊 16*驅遣我們的想象

16*驅遣我們的想象

上課素材

話說想象

想象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頭腦裡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想象能起到對機體的調節作用,還能起到預見未來的作用。無意想象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的想象。無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產生的,例如夢。有意想象是指事先有預定目的的想象。有意想象中,根據觀察內容的新穎性、獨立性和創造程度,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創造想象、幻想。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學會文中的語言運用技巧,揣摩語言運用的高妙之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驅遣想象,透過文字進入作品,由淺入深領悟語言內在魅力。

教學重難:學會文中的語言運用技巧,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徵,領悟語言內在魅力。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演示法。

教學準備:相關課件。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學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徵,發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聖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著有童話故事《稻草人》。1923年,發表長篇小說《倪煥之》。

2.生難字詞

(1)字音

拘泥 歌謠 契合 曠遠(kuàng) 海嘯 苟安

(2)詞義

【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契合】符合;合得來,意氣相投。

【苟安】只顧眼前,暫且偷安。

【悵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朗讀指導。

朗讀本文時,要細細品味作者給我們展現的語言魅力,透過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溫度。

2.熟讀課文,歸納文章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7):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第二部分(8~13):以詩、文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要驅遣想象力才能透過文字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第三部分(14):總結觀點:必須驅遣想象力,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接受美感的經驗的目的。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閱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

【交流點撥】(1)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2)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3)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或者印在紙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並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4)我們鑑賞文藝,最大目的無非是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夠拘泥於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

2.結合文題嘗試總結作者在全文中想表達的中心觀點。

【交流點撥】欣賞文藝作品,要學著驅遣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3.作者要論述如何鑑賞文藝作品,為什麼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繫?

【交流點撥】要論述如何鑑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作者以文字為載體傳達想要傳達的所見所感。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繫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4.閱讀第8~10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並簡要分析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交流點撥】作者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首先以純理性思考的方式對詩句進行賞析,如“提出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這樣的賞析全然得不到詩句中所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換句話說,這是不驅遣想象力的結果;同時又論述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到詩中靜寂的境界。作者通過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5.請你總結本文1~10段的論證思路。

【交流點撥】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繫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後以賞析王維詩句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了驅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步驟四深層探究局部突破

第9段中為什麼說“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交流點撥】文藝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達也尤其濃烈。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謂“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藝作品,就必須把握其情感,必須通過想象還原形象的描述,進而去體會。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本文關於驅遣閱讀者內心的想象方面的論述,對我們學習語文非常具有借鑑意義,讓我們也得到了很多啟發。我們在以後的語文閱讀中,要透過文字深入作品內部,體驗閱讀的快樂。

2.拓展延伸

你能在你讀過的詩或散文中,再舉一個例子來論證作者的觀點嗎?

【交流點撥】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為例,“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句描述父親攀爬月臺背影的文字,能因我們的想象變得更生動。

3.佈置作業

(1)本文是節選的一部分,原文還提到文藝鑑賞其他方面的內容,包括“要認真閱讀”“訓練語感”“不妨聽聽別人的話”等,課外找來讀一讀。

(2)完成《精英新課堂》本節內容。

4、板書:

驅遣我們的想象作者寫文字傳達所見所感想象文字讀讀者

五、課後反思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本文思路清晰,觀點易於把握,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教學過文章思路進行延伸賞析之後,有助發揮我們的想象力來鑑賞文藝作品,延伸設計難度過大,還需要不斷改善。對於基礎較差的同學,課下要積極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