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江山,卻扛不過一個小人的陷害

他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江山,卻扛不過一個小人的陷害

明朝朱祁鎮執政期間,發生了大明歷史上一場有名的土木堡之變。當時御駕親征的皇帝朱祁鎮被大太監王振給坑了一把,整個朝廷幾十萬的大軍都成為了這場戰爭的犧牲品。包括皇帝朱祁鎮都被瓦剌首領也先給抓走了。

按照當時瓦剌人的想法,這個明朝的皇帝也算是奇貨可居了。如果利用好了,直接押著皇帝一路南下,佔領中原也不是不可能。不過當時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師之後,做出第一反應的是大臣于謙。

他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江山,卻扛不過一個小人的陷害

于謙召集當時朝廷的中堅分子,然後大家一起商量,絕對不能讓皇帝成為對方要挾大明江山的把柄。看瓦剌人的態度,估計讓他們主動放人是不可能了。人家也不傻,一個皇帝有多大的利用價值別人又不是不知道。所以即便是心急皇帝,但是隻要讓對方認為皇帝沒有了他們想象的那種價值,說不定無形之中還能保住皇帝的命。

於是于謙夥同當時許多的朝廷重臣,一起把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推上了皇帝的位置。然後宣佈朱祁鎮成為太上皇。就這樣,一場大的人事變動在不經意間完成了轉換。

朱祁鈺當上這個皇帝,也算是環境使然,要說治國經驗嘛,那是完全沒有的。就算照葫蘆畫瓢,那也得有葫蘆給他參考啊。葫蘆現在還在也先手裡,等著他去救呢。朱祁鈺上臺後面對的第一件事不是怎麼救哥哥,而是怎麼應對將要南下的瓦剌人的攻勢。

他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江山,卻扛不過一個小人的陷害

想著來勢洶洶的瓦剌人,朱祁鈺也著急。大部隊都折在土木堡了,沒兵沒將的拿什麼去應對瓦剌人?也許自己這個皇帝當不了幾天,就得成為亡國之君。於是朱祁鈺就問大家,這事兒該怎麼辦?

當時有一個大臣叫徐有貞的,這人平日裡就是個神棍,雖說讀了不少聖賢書,不過人品卻不咋地,沒事兒就喜歡神神叨叨的。而且這人也是一個典型的權臣,生性狡詐,處處為自己考慮。這個人就給皇帝提議,乾脆遷都南京,這樣瓦剌兵力不足,戰線絕對拉不了那麼長。到時候朝廷再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就可以反攻過來了。

他為啥給皇帝出這麼個主意呢?因為當時整個朝廷上下,就屬他和于謙幾個人官最大了。如果皇帝決定興兵抵抗,作為皇帝下邊權力最大的幾個臣子之一,他帶兵的幾率絕對高於其他人。為了自己小命考慮,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統兵的幾率,他也是能推就推的。

他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江山,卻扛不過一個小人的陷害

朱祁鈺不知道徐有貞的真正想法啊,他只當是徐有貞是正兒八經的在那出主意呢,被徐有貞這麼一忽悠,朱祁鈺頓時撫掌:好主意啊。當時瓦剌才多少人啊?滿打滿算不過百萬人口,讓他們舉國之力來犯,肯定打不了縱橫數千裡的一場拉鋸戰。到時候後勤跟不上,他們自然就要退兵回去了。

可是這朱祁鈺還沒說同意呢,于謙指著徐有貞的鼻子就罵開了,罵過之後還告訴朱祁鈺這小人該拉去砍頭。因為他這主意絕對是禍國殃民的取死之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于謙把宋朝的例子擺了出來,都知道,當時宋朝為了躲避金人,就曾經把都城南遷到了杭州,當是的想法和現在一模一樣,都想著對方戰線拉不了那麼長,等宋朝緩過氣來,再徐徐圖之,尋找反攻的機會。結果這一遷,整個大宋集團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最後一步步走向滅亡。這就是前車之鑑啊。

他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江山,卻扛不過一個小人的陷害

聽完于謙的這番話,朱祁鈺才恍然大悟,之後下定了決心,絕對不南遷。想想也是啊。遷都本來就是一個大工程,動來動去勞民傷財不說,能不能拖垮對方還是一個未知數呢。現在畢竟還沒到被破城的地步,如果真敢提前放棄了,將來亡國之君的名頭,自己肯定是擺脫不了的。

這朱祁鈺決定一下,眾人也就知道這場討論的主基調算是定下來了。於是大家也就開始商量怎樣組織抗敵的事情了。不過當時被于謙痛斥的徐有貞,算是徹底的記恨上于謙了:你不怕死、你主動請纓,可你也別拉著我來襯托你的偉大啊。得,你這麼當眾打我臉,我先記下,總有一天,我得把這場子找回來。

他能在關鍵時刻拯救江山,卻扛不過一個小人的陷害

被這小人惦記上,于謙算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坑。想著自己一身正氣百無禁忌,可是畢竟當時的政治環境複雜無比,一著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于謙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了,卻沒有想到留點心思去防備徐有貞這個小人。這也導致後來被徐有貞抓到了機會,背後捅刀成功,害死了于謙。

不得不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這話,放在什麼時候,都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啊。而於謙能在關鍵時刻挽救江山,卻扛不住一個小人的惦記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