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后,徐茂公之孫隨即起兵,是勤王還是造反?

駱賓王的筆,是一把刀

唐朝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一紙檄文被呈遞到了皇太后武則天的案頭。武則天看了檄文之後,是氣得心肝兒發抖,卻又惋惜不已。

武則天之所以會如此氣憤,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紙檄文是罵她的,而且罵得入木三分。以至於武則天想反駁,但卻又無從反駁,只能氣得把牙齒咬得嘎嘣作響,卻又無可奈何。

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后,徐茂公之孫隨即起兵,是勤王還是造反?

要說這檄文,也端是了得,其內容有這麼幾個意思:

其一,控訴武則天出身卑微,卻不知廉恥。竟因一朝得幸,做出了淫亂後宮之事。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嘗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摘自《資治通鑑》

其二,大罵武則天心狠手辣、毫無人性,為了爭寵攬權做出了眾多令人髮指而又天地不容的事情。

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摘自《資治通鑑》

其三,痛陳武則天為了實現她的野心,竟然趁著先帝屍骨未寒、新皇年幼之時妄圖改天換日、圖謀不軌。

包藏禍心,竊窺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摘自《資治通鑑》

而在將武則天從裡到外、從往到今罵了個遍之後,這紙檄文的最後,更是發出了一個當時之人想問卻又不敢開口的靈魂之問——當今天下姓甚名誰!

觀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摘自《資治通鑑》

縱觀這篇檄文,文字如刀、一氣呵成。旁觀者看得過癮,而武則天自然會看得直冒冷汗、怒氣沖天。只是,武則天在憤怒之餘,也是對這篇檄文讚賞不已。

武則天會讚賞罵自己的檄文,是因為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講,這篇檄文實在是寫得太好了。首先,這篇檄文在內容上層層遞進,將武則天的出身、為人、手段、野心赤裸裸地呈現給了天下人。其次,這篇檄文極富煽動性,尤其是末尾的靈魂一問,更讓原本就人心惶惶的大唐子民對武則天的怨懟大增。最後,這篇檄文在語言上很有特色,將檄文寫得如賦一般優美,讓人讀起來陰陽頓挫、直入心扉。

所以,武則天在看完了這紙檄文之後,氣憤之餘還不忘問身旁之人,這篇檄文是誰搗鼓出來的。武則天正在怒火中燒,身旁之人自然不敢拖泥帶水,於是簡簡單單的“駱賓王”三個字就鑽進了武則天的耳朵。

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后,徐茂公之孫隨即起兵,是勤王還是造反?

駱賓王,那個被貶為臨海丞的長安主簿!

武則天長嘆一聲,卻怪罪起了當朝宰相,因為她覺得是因為宰相不夠稱職,沒有識人之明才讓駱賓王這等驚才豔豔之輩不能為朝廷效力。

太后曰:“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摘自《資治通鑑》

駱賓王的筆,如同一把刀,直愣愣地插進了武則天的心,也同樣在天下百姓的心中切開了一道“洩洪口”。所以,主事人徐茂公之孫李敬業,藉著這篇檄文造的勢登高一呼,就有眾多對武則天心懷怨懟的人積極響應。

他們,要打武則天!

李敬業起兵明面上的目的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重歸天,太子李顯第一次登基繼位。而李顯這傢伙第一次當皇帝的時候不太懂當皇帝的道道,他一上位就不顧朝臣的反對和老孃武則天的感受,將自己皇后的孃家人大肆提拔,

以圖穩固自己的根基。

尤其是對自己的老丈人韋玄貞,李顯更是吃了秤砣,鐵了心地要讓韋玄貞當侍中。原本要提拔自己的老丈人,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但是李顯這傢伙卻在輔政大臣裴炎勸諫他的時候說了不該說的話。

裴炎固爭,中宗怒曰:“我以天下與韋玄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摘自《資治通鑑》

好傢伙!身為皇帝卻妄言將天下送給老丈人,李顯此話可算是犯了當皇帝的大忌。於是裴炎一看李顯這廝不可救藥,便和太后武則天密謀,最後將李顯廢為了廬陵王。

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后,徐茂公之孫隨即起兵,是勤王還是造反?

李顯被廢后,武則天便讓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李旦,當了大唐皇帝。只是,李旦一上位,就被老孃給架空了。武則天不但讓後來被稱為唐睿宗的李旦居住在偏殿,更是獨攬朝政,還明言不許唐睿宗干涉政事。

皇帝的工作就是處理政務,讓天下百姓寒有所衣飢有所食。而一個被明令禁止干預朝政的皇帝,就如同一隻不許打鳴的公雞和一頭不準吃肉的獅子一般,遲早會被憋死。

武則天對親兒子如此做派,其目的不言自明,就如同駱賓王檄文中所寫的一樣,她是包藏禍心,竊窺神器。

在中國古代這種君命天授的社會,流傳著君辱臣死的信條。所以,即便武則天乃是當朝太后,更是皇帝的生身母親,但她這種對皇帝的不敬,對神器的覬覦依然會遭到天下大多數人的反對。

於是,徐茂公之孫李敬業在揚州登高一呼、起兵攻打武則天的目的就很明確。那就是他要匡扶社稷,進京勤王,以讓大唐江山牢牢攥在李家手中。

只是,戰國時期秦國名相張儀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表面上看,李敬業起兵是為了勤王,更是為了天下蒼生不被武則天的淫威所奴役。

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后,徐茂公之孫隨即起兵,是勤王還是造反?

但是,細觀李敬業起兵時的處境和他起兵以後的進軍方略,我們就能發現,這傢伙的目的並不單純。

他只不過是在進京勤王的幌子下,踐行著張儀的名言進而造反罷了。

李敬業起兵的真正目的

公元684年11月,李敬業帶著他的一群打手在一路過關斬將之後,卻被武則天派來的揚州道大總管李孝逸,用一場大火燒的丟盔棄甲。之後李敬業帶著妻子親信逃到江都,並打算通過潤州入海,從水路投奔高句麗。

不過,常言道“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起兵攻打武則天的李敬業還沒能見著武則天的面,就把跟著他的十數萬大軍敗得一光二淨。於是,想要將功贖罪的大將王那相便揮刀弒主,將李敬業和其弟弟李敬猷的人頭收入囊中,傳首京師。而身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自然也因他曾大罵武則天並一路追隨李敬業而被王那相一併斬殺。

就此,原本一場轟轟烈烈的勤王好戲,卻在大半年之內就倉促地落下了帷幕。武則天仍然端坐簾後總攬朝政,而那些想打她的人卻都已變成了冢中枯骨。

然而,我們回頭來看,李敬業之所以會失敗得如此之快,是與他起兵的目的並不單純有著重大幹系的。

之所以說李敬業起兵的目的並不單純是為了進京勤王,從下面兩點就能看得出來。

第一,起兵時李敬業一眾人的處境。

前文說過,世間之人來來往往都是因為一個“利”字驅馳。李敬業能起兵攻打武則天,雖然明面上打著擁護被廢為廬陵王的唐中宗李顯的旗號。但實際上是因為從李敬業等人當時所處的處境來說,攻打武則天能得到的利益足以讓他們鋌而走險。

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后,徐茂公之孫隨即起兵,是勤王還是造反?

在起兵之前,李敬業集團的幾個關鍵人物其實都是在武則天總攬朝政時鬱郁不得志的人。從《資治通鑑》中的記載來看,李敬業起兵的主要謀劃者有李敬猷、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

在這些人中,李敬業從眉州刺史被貶為柳州司馬,而李敬猷乾脆直接被罷官了事,給事中唐之奇則被貶為括蒼令。身為長安主簿的賓王被貶為臨海丞,詹事司直杜求仁被貶黟令。而給李敬業出主意的主要智囊魏思溫,則從御史的位位被推到了眛厔尉的小板凳上。

所以,這一群失去高官厚祿的人,在揚州一聚首,自然就有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唏噓。而恰好當時武則天又做了眾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天下民聲鼎沸。所以這些人就想起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句老話,準備聯手以被廢的唐中宗李顯為幌子,幹一票大的。

對於李敬業他們來講,如果一旦起事成功,那麼他們個個都會成為大功之臣,高官厚祿自然不在話下,同時還能留名青史。這,遠比在這遠離京城的地方當個小官有誘惑力。

即使退一萬步講,萬一他們失敗了,那大不了也就是在脖子上留個碗口大的疤,他們同樣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出於為自己撈取足夠的政治利益的目的,李敬業才會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而後起兵去揍武則天。

第二,進兵過程中李敬業的方略。

要揍武則天,可絕不僅僅是像江湖之人聚眾鬥毆一般簡單。這可是事關天下命脈的大事情,所以要幹成這件大事,就不但要求李敬業要有一定數量的大軍支撐,還對李敬業的行軍方略有著極高的要求。

大軍,李敬業倒是沒費太大力氣。因為駱賓王那紙檄文,已經在最大限度上激起了天下人的怒火。故而李敬業自封匡復府上將和揚州大都督,一說要胖揍武則天,竟然手底下就有了十多萬人馬。

讓駱賓王痛罵武則天后,徐茂公之孫隨即起兵,是勤王還是造反?

而李敬業也算有頭腦,他知道這些人跟著自己都是因為看不過武則天的所作所為,所以李敬業又找了一個和唐中宗李顯面貌極為相似的人冒充李顯,直接就將人心聚攏在了一起。

但是,目的並不單純的李敬業,在勢力膨脹之後,野心也跟著膨脹了起來。他已經不滿足於進京勤王,而是想著擁兵自立成為一方諸侯。

因為從進兵勤王的角度來講,李敬業的行軍方略應該是要像魏思溫謀劃的那樣,大張旗鼓直接向洛陽挺進。因為這樣一來,天下諸侯一看就知道李敬業志在勤王而無其他心思,那麼勢必就會有眾多諸侯響應李敬業,從而一起去給武則天個好看。

但是如此光明正大的陽謀,李敬業卻並不採納,而是帶著人馬向南京挺進,打算佔據南京。李敬業之所以要去南京,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薛仲璋跟李敬業說南京有王氣升騰。

就因南京有王氣,所以李敬業放棄了進擊洛陽勤王的策略,而打算佔據南京以圖霸業。做為大唐臣子,在君主受辱之際卻想著自己圖謀霸業,

所以李敬業此時擁兵的目的已經不是勤王而變成了造反。

之所以說李敬業是想自圖霸業,這從薛仲璋接下來的話中可以得到明白無誤的佐證:

薛仲璋曰:“金陵有王氣,且大江天險,足以為固,不如先取常、潤,為定霸之基,然後北向以圖中原,進無不利,退有所歸,此良策也!”——摘自《資治通鑑》

所以從上面這兩點就完全能夠看出,李敬業起兵攻打武則天,表面是為了勤王,而實際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著勤王的幌子起兵造反而已。

結語

人生在世,無論做什麼,都得有個正義性,因為只有有了正義性,我們才能放開手腳,也才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與擁護。而若沒了正義性,那麼縱使有一時的成功也絕不會有一世的輝煌。

李敬業就是如此,當他將進京勤王當成自己圖謀造反的幌子之後,他就失去了起兵的正義性,從而像魏思溫所說的那樣,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

思溫曰:“山東豪傑以武氏專制,憤惋不平,聞公舉事,皆自蒸麥飯為糧,伸鋤為兵,以俟南軍之至。不乘此勢以立大功,乃更蓄縮,欲自謀巢穴,遠近聞之,其誰不解體!”——摘自《資治通鑑》

所以,做事也好做人也罷,我們要砥礪前行、不忘初心!時人共勉!

吾史無終,持續奉獻精彩的歷史故事。

聲明: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