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對解放臺灣提出3個建議,2次修改作戰部署,毛主席說:就他了

導讀:從解放戰爭到建國,這段時間隨著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的發展,毛主席領導的解放軍戰略方向由

東南沿海逐漸轉向東北邊疆,其任務之一便是解放臺灣。

誠然,對於很多人而言,臺灣未解放,全國就不算解放,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早在渡江戰役開始之前,毛主席就已經開始策劃了。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一次華東問題的座談會上,尤其在討論華東的管轄範圍時,毛主席提出:“加上臺灣。”

同時毛主席指著地圖上的福建省,說道:“這地方必須有空軍、海軍以及其他軍隊。”

原來毛主席很早就想到,解放臺灣必須依靠現代化戰爭下,海陸空三軍配合作戰的新戰法。

粟裕對解放臺灣提出3個建議,2次修改作戰部署,毛主席說:就他了

說幹就幹,1949年5月12日,上海戰役發生,歷時16天后,粟裕跟毛主席提議提早入閩,這個建議就是與解放臺灣戰爭聯繫在一起考慮的。

粟裕認為:“解放上海以後,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解放沿海島嶼和臺灣,進軍福建是肅清殘敵的問題。”

而時隔一個月後,對於粟裕提出的建議,中央在答覆時提到:“請開始注意研究奪取臺灣問題,臺灣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奪取,用什麼辦法奪取,有何辦法分化臺灣敵軍,爭取其一部分站在我們方面實行裡外結合,請著手研究,並以初步意見電告,如果我們長期不能解決臺灣問題,則上海及沿海各港是要受很大危害的。”

對於中央的指示,粟裕立即著手研究解放臺灣的各項準備工作,他密切注視敵我雙方的戰略態勢以及國際形勢發展,並提出做好三個準備工作。

粟裕對解放臺灣提出3個建議,2次修改作戰部署,毛主席說:就他了

這三個建議便是:

  1. 經營以上海為中心的蘇、浙、皖、贛新占城鄉廣大地區
  2. 佔領福建以及臺灣
  3. 研究現代化戰爭下,陸海空三軍配合渡海作戰的新戰法

對於上面三個準備工作,粟裕幾次到北京,向毛主席和周恩來請示、彙報,尤其對於第三條建議,他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而這想法正與毛主席對於臺灣問題的想法不謀而合。

粟裕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要解放臺灣,必須依靠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的新戰法,其中還要以陸軍為主,但是必須要海空配合,而參戰部隊必須學習和掌握這種新戰法。

因此,直到1950年5月,粟裕在組織華東地區(前面我們說道,當時臺灣是華東地區的管轄範圍)的將領們學習現代化作戰指揮,苦於沒有經驗,便只能邀請蘇聯軍事顧問講課。

粟裕對解放臺灣提出3個建議,2次修改作戰部署,毛主席說:就他了

由此可見,從毛主席的想法到粟裕所做出解放臺灣的三個建議,都是在當時的國情條件下的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而且一定要做好充分準備,毛主席和粟裕為什麼會謹慎呢?

其實是有前車之鑑的,那就是金門戰役。

1949年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後,造成國軍判斷失誤,成功登陸廈門。

而2天后,也就是10月17日,在粟裕的授意下,決定集中船隻進攻金門,但由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並終於在10月24日,下令渡海,進攻金門。

就這樣戰鬥持續了三天二夜,然而結果卻是以解放軍進攻失敗而告終。對於失敗的原因,粟裕認為有兩點:其一是渡海工具太差,僅靠木帆船橫渡臺灣海峽是很困難的;其二是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

所以,對於這兩個失敗的原因,粟裕認為首先要加強海軍建設,其次是一定要佔領福建。

粟裕對解放臺灣提出3個建議,2次修改作戰部署,毛主席說:就他了

最後咱們再說說粟裕的作戰部署。

粟裕密切注視臺灣敵軍以及幕後支持者的動向,以便隨時調整解放臺灣的作戰部署。

1,第一次修改作戰部署。

粟裕在向中央軍委的電報中說提到,目前臺灣守軍7個軍20萬人,估計戰鬥部隊也就十三萬人,如果把僱傭兵算上,那麼臺灣的戰力應該在二十萬人左右。

因此三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總兵力27.5萬人)中八個軍參戰肯定不夠,對臺作戰必須三野全部參加,同時將四野以一個軍的兵力移駐蘇州,請華北一個軍移駐山東,以策應海防,這時粟裕針對當時的形勢,對作戰部署的第一次較大的修改。

2,第二次修改作戰部署。

第二次修改,是在1950年,海南、舟山二島解放以後,海南島守軍7萬人逃亡臺灣,舟山12萬人也逃到臺灣,這樣一來,臺灣守軍增加到40萬人,針對這一次變化,粟裕再一次修改解放臺灣的作戰部署。

首先將第七、第九軍團作為第一梯隊,三野其餘各軍作為第二梯隊,,共計50萬餘人,其中戰鬥部隊30至38萬人。

其次人數的增加,原先計劃的渡海工具已經不足,於是他將我國華東、華南、華北現有的船艦,共計2000多艘,全部用於渡海作戰。

其實對於粟裕修改的兩次作戰部署,在短時間內是很難完成的,粟裕心中也明白,於是表示:“攻臺作戰如無絕對把握,不僅不應輕易發起,而且寧願再推遲一些。”

粟裕對解放臺灣提出3個建議,2次修改作戰部署,毛主席說:就他了

於是在1950年6月上旬,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粟裕彙報瞭解放臺灣的準備情況以及戰略部署,而毛主席聽到後,立即宣佈:“解放臺灣之戰,由粟裕同志指揮!”

然而就在三中全會結束不久,國外發生了一個巨大變化,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6月27日,美國悍然出兵侵略朝鮮,並派遣艦隊駛入臺灣海峽,企圖以武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於是就這樣,毛主席與粟裕當機立斷,推遲解放臺灣的時間。

文 | 結 謝謝閱讀 感謝大家關注@東哥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